1. 简单百科
  2. 云斑鮰

云斑鮰

云斑(学名:Ictalurus nebulosus),又称褐首、美国鮰,是鲇形目鮰科的一种家鱼。它的体型短而粗,头部稍大,腹面平直,背面斜。云斑鮰的口裂较宽大,前颌骨和后颌骨上有细密的小齿。它有4对触须,其中口角须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云斑鮰的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体表光滑无鳞,富含粘液。它是淡水广温性鱼类,常栖息在水的底层,喜欢在富含有机质和水生植物的水域中生活。云斑鮰是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欢集群摄食。它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后被引入到世界各地。云斑鮰的体长一般在20-33厘米之间。它是一种夜行性杂食鱼类,主要依靠发达的嗅觉和触觉捕食。云斑鮰在春夏之交繁殖,双亲会在交配后筑巢并保护幼鱼。它可作为食用鱼和游钓鱼。云斑鮰也被广泛称为"mud pout"、"horned pout"、"hornpout"或简称"mud cat",这些名称也用于其他鮰科鱼类。在奥吉布韦人的传统中,云斑鮰是他们的一个氏族象征,被认为是从海中出来形成原始氏族的六个生物之一。

动物学史

养殖史

云斑鮰由中国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于1984年从美国加州比尔·金私立渔业公司、加利福尼亚大学渔业研究中心、加州渔业协会等单位收集引进。当时鱼种体重3克,体长4-5厘米,数量1000尾。引进后放养于该所试验基地试养,经9个月的饲养至1985年7月性成熟,并繁殖鱼苗成功,当年育成8-12厘米鱼种7000尾。此鱼引进后,通过1984-1986年的试养,到1987年已推广到湖北、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等省。

形态特征

体短而粗,头稍大,腹面平直,背面则斜乎。吻宽而钝、横裂。口亚下位,口裂较宽大。前颌骨和后颌骨上分布有不规则向内弯曲的细密小齿。两鼻孔间距较大,前鼻孔1对,呈管状;后鼻孔也是l对,前方着生有鼻须。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有触须4对,长短各异。口角须宽扁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和颐须较短,鼻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外侧颐须长于内侧颐须。胸鳍鳍条8-9,硬棘带有锯齿状。背鳍鳍条6-7。臀鳍鳍条18-21,较长形似刀状。腹鳍8。脂鳍位于背鳍之后,臀鳍正下方。尾鳍鳍条23-25,末端截形略内凹不开叉:体表光滑无鳞,富含粘液。侧线完全,较平直。鳃耙数8-9。体表背部深褐色,腹部灰白色。

栖息环境

云斑鮰为淡水广温性鱼类,生活在水的底层(2-5米深处),行群体生活,常栖息在沙质及泥质水底,尤其喜在富含有机质和水生植物丛生的池塘、海湾、水库、湖泊的沿岸和小溪中生活。

生活习性

云斑鮰性情比较温顺。具有抗寒和耐热的能力。适温范围为0-39.5℃,摄食水温为6-37℃,最适生长水温为18-32℃,耐低氧,在溶解氧为1.5-2毫克/升时,不会浮头。在温度为21℃时,窒息点在0.6048毫克/升。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0.1-8‰。适应的pH值为6-8.9。对敌百虫较敏感,敌百虫浓度在0.3毫克/升时,鱼开始跳跃,并逐渐死亡;雄鱼口腔齿和胸鳍硬棘可作挖穴工具,冬季能凿洞而栖。因此,应注意防止该鱼挖洞逃逸。

斑鮰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欢集群摄食。仔鱼以浮游生物为食,60毫米幼鱼摄食摇蚊幼虫及小型甲壳亚门,60毫米以后则以底栖生物中的大型水生昆虫幼虫、有机残屑、动物尸体及藻类等为食。该鱼原为肉食性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化可摄食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的人工配合饵料。饵料中添加8-10%鱼粉,蛋白质含量为30-32%。冬季水温稍升高,便成群集聚岸边觅食。在中国长江流域,冬季仍能摄食生长,故越冬时仍需进行投喂;北方地区在冰封前也应在水中投放豆饼,不使其饥饿而消瘦。

分布范围

原产地:美国亚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艾奥瓦州路易斯安那州缅因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北达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何马州宾夕法尼亚州罗得岛州南卡罗来纳州南达科他州田纳西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威斯康星州)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萨斯喀彻温省)。

引种:中国(北京、湖北、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等省)、伊朗土耳其越南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丹麦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乌克兰、英国、美国(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爱达荷州堪萨斯州肯塔基州内布拉斯加州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荷属安的列斯、波多黎各新西兰智利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云斑鮰2-3龄性成熟,少部分l龄可成熟。在非繁殖季节,雌、雄较难区别。在生殖季节,雌鱼体色偏黄,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与泌尿孔被斑状皮肤分开,形成沟状,生殖孔微红外凸;雄鱼头部较扁平,中间凹陷,体色发黑,腹部不膨胀,精巢为花菜状,产前挤不出精子。因此,在人工授精时难以采精,需剖腹取出精巢采精,这是鲇科鱼类的特点。2-3龄雌亲鱼怀卵量较高,1年繁殖1次,产卵季节一般在6-7月份,水温20℃以上,23-28℃时产卵最盛。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库中均能自然产卵孵化。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该鱼产卵从4月中旬开始,一直产卵到6月结束。体重0.5千克的雌鱼怀卵量为2000-4000粒,卵粒较鲤科鱼卵大,卵径2.5-3毫米。产出的卵相互粘连,不会与异物相粘连,卵沉性。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以自然产卵为宜,产卵池不必另设专池,可利用亲鱼饲养池作为产卵池。临近交配繁殖时,雄鱼在水深30厘米处的池坡上挖土,铺成半球状的凹坑,坑的大小略大于鱼体自身,此为产床。产床挖成后,雄鱼追逐雌鱼,引诱、迫使雌鱼进入产床,并不时用吻部摩擦雌鱼的生殖孔,当雌鱼被诱发产卵,雄鱼立刻射精于卵块上。有时,池塘或天然水体中的石砾、瓦块等沉积物,也可被当成产卵掩体。雌、雄鱼完成产卵射精后,雌鱼离开产床,由雄鱼单独守护卵块。此时,雄鱼的尾部不停地摆动,形成微水流,增加产床的水量交换。受精卵在池塘中自然孵化率很高,常在90%以上。有条件的养殖场,也可设置人工鱼巢进行产卵,然后使卵在孵化槽内孵化。其方法与家鱼相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较长,水温20-30℃时,约需106-120小时孵化出膜。刚孵出的鱼苗形似小蝌蚪,全长在11-13毫米。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云斑鮰的苗种培育与家鱼苗培育方法相似:鱼池面积2000-3334乎方米(3-5亩),池塘要清淤、曝晒,用生石灰漂白粉(忌用五氯酚钠)清塘消毒,每667平方米施基肥100千克,然后注水,水深0.7-1米。8-12天后当池水中大量出现浮游生物时,每667平方米放1-1.5厘米鱼苗6-8万尾。鱼苗下塘后,立即投喂鱼粉与黄豆粉混合后调成糊状的湿饵料。经10-20天饲养,鱼苗长至3-4厘米时,可分池培育鱼种,每667平方米放3000-4000尾,投喂含蛋白质30-32%的配合颗粒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3次。定期注水,保持水中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培育的鱼种规格可达到50-100克,出池成活率在95%左右。

商品鱼饲养

云斑鮰在人工和自然条件下都能饲养,可单养也可混养。在美国主要是人工饲养。饲养方式有池塘、湖泊、水库、集约化工厂饲养及游钓业。我国目前都采用池塘饲养方式,池塘面积3333-13333平方米(5-20亩),水深1.5-2米。鱼池清塘后每667平方米放40-60克的鱼种600-800尾,有增氧条件的可增加到l000尾:混养,可搭配白鲢200尾,鱼50尾,团头鲂50-60尾。不宜放养与之争食的鲤鱼和鲫鱼。培育到10月份,体重可达400-600克,每667平方米产量300-400千克

病害防治

云斑鮰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一般不易发病。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云斑鮰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抗寒本身是一种优异种质,可能是一种很宝贵的育种材料。该鱼生长慢,但肉质鲜嫩,肌间刺少。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8.3%,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β-氨基酸等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因此,云斑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该鱼是一种优良的育种材料,具有开发应用的前景。

参考资料

Ameiurus nebulosus .COL.2024-08-01

Ameiurus nebulosus.Fish Base.202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