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美斋
致美斋是广东省致美斋酱园的调味品品牌,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其创始人是生于书香之家的刘守庵。1996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旗下有致美斋酱油、小磨麻油、甜醋外,还有各种调味酱、调味粉和南北酱菜。此外,致美斋酱园还经营各地风味特色的酱菜和调味品。
发展历史潮流
致美斋酱园创始人刘守庵生于书香之家。他凭藉八旗子弟的特殊身份,便于购买豆、粮及盐等原料,看准酱料调味行业发展的前景,办起了致美斋酱园。致美斋铺址设在广州市有名的城隍庙前,地居闹市,兼之老板经营头脑灵活,生意也渐趋兴旺。至清爱新觉罗·颙琰十七年(1812年),致美斋酱园在广州已小有名气了。
致美斋文德路铺地,原属刘家世交好友、高第街金家所有。刘守庵出面向金家借用此地 办酱园,工场设在住所光塔街道。至清朝末年,刘家酱园已初具规模,拥有文德路前店铺后工场及光塔街工场、小市街分栈(1929年小市街分栈迁至惠爱西路)等场店。民国4年(1915年),致美斋第九代传人刘养年接替其兄刘子登掌管致美斋酱园。刘养年慧眼独具,结束了在黄沙的私人棚铺业务,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用以拓展酱园生意。时值文德路一带修路,刘养年亦趁机扩建工场,重修铺面。
致美斋改建后,声誉更高,兼之老板经营得法,生意越做越旺。
1946年,抗战胜利后,业主金氏后人要取回文德路产业,拟用2万元与刘家“打官司”;当时致美斋老板提出以惠爱西的致美斋分栈与金家对换,这场官司才算了结。自此,致美斋酱园产权,才正式归刘家所有。
致美斋自建店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经历200年左右的时间,生产规模不断发展,知名度大为提高。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调味品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按区设立酱料加工厂,将致美斋的工场分别并入东、北区加工厂,文德路的商店变为食品杂货公司的一个门市部。致美斋酱园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1964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去后,致美斋曾一个时期恢复了小磨麻油的生产,不久由于原料紧缺而停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致美斋”这个招牌被认为是“四旧”,所以改为符合“革命化”的名称——“永为民”。1972年才恢复为“致美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方针贯彻执行,经济形势迅速好转,为恢复和发展调味品的生产提供雄厚的物资基础。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迫切需要提高调味品质量,恢复历史传统、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食品。1983年在原第四调味食品厂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致美斋调味食品厂。新的致美斋调味食品厂占地4万余平方米,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取代了笨重的手工操作,巨型的金属发酵罐、不锈铜储罐代替了旧式的土缸瓦罐。致美斋产品除传统名牌的酱油、小磨麻油、甜醋外,还大量生产各种调味酱、调味粉和南北酱菜。此外,致美斋酱园还经营各地风味特色的酱菜和调味品。商品的包装装潢也有了极大的变化,改变长期以来包装简陋陈旧的状态,使商品美观大方。致美斋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出口港澳、东南亚和北美地区。广州市美食,讲究色、香、味,品味兼优,向为人们所称道。俗语说:“三分选料,七分调味”。昔日的致美斋酱园——今天的致美斋调味食品厂,正充分发挥其老字号传统工艺的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的制作方法,为开拓广州调味食品市场作出新的贡献,在“食在广州”的美食领域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1996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摘自《广州著名老字号》
相关评论
大凡经商,都很注重各自产品、招牌的知名度。尤其是酱园,都要将其产品冠以字号,改以特有名称,以广招徕,扩大销路。致美斋老板亦深谙其中奥妙,故其特色产品如“小磨麻油”、“添丁甜醋”、“天顶抽”等与其招牌“致美斋”一起,风靡时世。
老广州都知道,致美斋酱园真是未到其门,先嗅其香。以前,在致美斋门口正右边,总看见一对石磨在缓缓转动,流出金黄色的香油和咖啡色的芝麻酱,散发出阵阵的扑鼻浓香,加上酱油的醇香、猪脚姜的醋香、凉果的甜香,确令行者驻步,路人垂涎。致美斋的产品,较著名的还有“添丁甜醋”,又是南粤产妇的必需品,三乡四邑人家,凡有孕妇,也多向致美斋购买,以备一时之需。
致美斋调味品为保持质量和信誉,在选料和制作上,都较为讲究。如小磨麻油一定用饱满纯正的芝麻,添丁甜醋一定选用立秋前的嫩姜作姜胆,嘉味油榄一定选用增城乌榄。操作时严格把好质量关,如“天顶抽”要求味鲜、色浓、体凝、醇香,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在销售时,致美斋亦很注意产品的广告宣传,一些名牌产品制成后,都打上招牌标志。其用意一为证明正宗产品,二为宣传招牌字号。
酱料行业的销售对象,基本上分为食家、用家和卖家三个类型。食家为家庭主妇、街坊居民、过往客商;用家为茶楼、酒铺、饭店、餐厅、小食店;卖家为食品杂货店,小贩、摊档和贩运客商。致美斋的名牌产品,如磨油、甜醋之类,往往供不应求,只好从别店进货售出。别店售不出的货,只要一进致美斋,便能身价上升,滞销变畅销。酱园行家也只能自我解嘲地说:“致美斋商品,真是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啊!”
相关故事
致美斋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饭馆,坐落于前门大街煤市街与粮食店之间。据史料记载,其开业于明末清初,原来以姑苏风味名噪一时,而后由于清爱新觉罗·弘历御膳房大厨师景启的加入,使得致美斋的菜点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可谓“集南北烹调之为表、汇御膳民食之粹”而享誉京城。到了清末民初之时,致美斋的生意一度衰落。这时候,有三个山东人看准了时机,乘机买下了致美斋。他们三人各有一套制作卤菜的手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山东省风味逐渐被顾客认可。为了扩大经营,店主将煤市街路西一处U字形的二层楼买了下来,开辟了单间雅座。据解放前曾经常去致美斋的老者回忆,当时的店铺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分为两个院子,四合院式的两层楼,青砖为底,朱门两扇,致美斋的牌匾高悬于门庭上端。院内一进门是一个很大的鱼盆,活鲤鱼在里边游来游去,青青的绿草漂浮在水面上,既可观赏,又可以指鱼为菜肴。另一个院子在西边,是个坐北朝南的红楼,大红的雕漆门,门里曲径通幽,一个个单间里全贴著名人字画,青砖铺地,红漆桌椅,清静舒适。有的房间用木隔扇相隔,遇有宴席便将隔扇拉开。碗、盘、碟等都印有万寿无疆的字样,象牙的筷子点缀其中,显示出其精美和高雅的品味。
致美斋的这三位店主,通力经营,十分团结,加之厨师阵容齐全,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等,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菜肴,如:四吃活鱼、云片熊掌、游龙戏凤、三丝鱼翅、百鸟朝凤、寿比南山等,特别是四吃活鱼,一条鱼能做出四种吃法,摆在桌面上令人赞叹,头尾红烧改清煮做汤;中段鱼身,从中间鱼骨处劈成两半,一片糖醋,一片糟溜;鲤鱼的鱼子,营养丰富,可单独红烧。致美斋的点心,以闷炉油酥烧饼和萝卜丝饼最为有名。
光绪二十八年,致美斋再次扩大,增设了分店,又有了一座三层楼,匾额由清末书法家王序题写。民国时,致美斋达到鼎盛时期,由山东人王东海出任经理,店铺员工达到100多人。皇亲国戚,民国政要,艺苑名流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现在的致美斋,在粮食店街里,偶过其地,见门前的大菜单上品种应有尽有,只是不知道这家老字号和旧时的精美佳肴能否得以并存。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篇赞美致美斋饭馆和菜肴的诗,不妨录于下:
四作鱼兼烩两丝,斋名致美味堪思。京华多少闲情趣,小酌围炉此地宜。
致美斋酱油
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起源于1608年明末清初的“致美斋”酱园,与北京“六必居” 、上海市“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长沙市“九如居”合称为“中原地区四大名酱园”,秉承三百余年的酱园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来华访问,与周总理商谈恢复中美邦交事宜,临别时美国总统拟准备在北京举行盛大答谢宴会宴请我国领导人,宴会的菜单中有一道菜需要用酱酯味(无色透明)作佐料,而当时这种白酱油在我国仍未有生产,国家商业部急电广州商业系统,要求48小时内研制生产出100公斤白酱油急送北京。“广州致美斋”接到该项紧急任务后,充分利用当时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立即投入研制,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在宴会中一时传为佳话。
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坚持数百年的传统生产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并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而生产出酱香浓郁、品质优良的酱油,享誉海内外。此外,对孕妇产子后身体有调理作用的糯米甜醋、添丁甜醋,使用鲜蚝为生产原料的蚝油,利用多种调味料精制而成的柱侯酱、海鲜酱、盐焗鸡配料、大红浙醋、米醋、鲍鱼汁、烧烤汁、卤水汁、蒜蓉辣椒酱、西红茄汁等等调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1997年广州致美斋食品有限公司率先在同行业中获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公司通过了ISO2000版质量体系的升级换版,同时也获得了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认证,从而不断适应国际发展动态的需要,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致美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的荣誉称号80多个。包括:“中国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消费者满意食品品牌”等等。致美斋产品经销商遍布全国各地,产品远销欧盟、美洲、东南亚、港澳等地区。
参考资料
企业简介.广州市致美斋酱园有限公司.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