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尼埃,E.
艾曼纽·穆尼埃(Emmanuel Mounier,1905年4月1日—1950年3月22日),法国哲学家、神学家、教师和散文家。他在格勒诺布尔出生,于巴黎逝世。穆尼埃创立了《精神》杂志,并一直担任主编直到他去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查理·贝玑的思想》(1931年)、《存在主义概论》(1946年)、《论性格》(1948年)和《人格主义》(1950年)。
人物经历
穆尼埃的父亲是一名药师,母亲负责“主内”。于1924年-1927年在格勒诺布尔大学攻读哲学,曾选修哲学家雅克·切瓦利耶的课程,在后者的眼里,穆尼埃有一种“冲劲”和钻研的精神。穆尼埃于22岁那年,具体是1927年6月23日,凭“勒内·笛卡尔思想里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神学中心主义的争论”为题的作品获得高等学习文凭,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
穆尼埃的努力求学,让他在1928年资格考试中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雷蒙·阿隆。
他试图把基督教与三十年代兴起的社会主义调和起来,并用人格主义来揭露资本主义的消极面。一方面,他同时强调个体对于物质的需要,以及集体相对于个体的优先性,强调尊重人格和提倡人格,认为只有从个体的人入手,采用人格化了的教育才能解决欧洲的社会危机;他还认为,人的人格需要借助于一种理想化的终极人格──全知全能的上帝,人格的完成和实现要在内心虔诚地与上帝交往。但另一方面,他发现,个体主义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突出特征,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却是所有社会的最初经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是个体存在的先天条件。他还指出,人在创造性行为中才能显示出来他的人格特征,才能超越自身,这种超越不仅只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的自我选择,更是人的一种自我升华和实现。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查理·贝玑的思想》(1931)、《存在主义概论》(1946)、《论性格》(1948)、《人格主义》(1950)等。穆尼埃是天主教徒。直觉主义者H.亨利·柏格森和新狄兰·托马斯主义者J.马里旦,特别是法国诗人C.贝玑(1873~1914)对他的人格主义思想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他幻想把基督教与社会主义调和起来,并以其人格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一方面,他强调个人对于物质需要和集体结构的优先地位,强调尊重人格和提倡人格,宣称只有从人入手,进行人格化的教育才能解决欧洲的社会危机。同时又认为,人的人格必须依附于一个最高的人格──上帝,也就是说人要在内心与上帝交往。另一方面,他认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结构,但人的交往则是“最初的经验”,每个人只有在为别人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存在。他还指出,人的超越性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这种超越不仅仅是存在主义者J.-P.萨特所说的自我选择行动的计划,而且是人的一种升华。他的这种既以上帝为核心,又强调人格之间互相交往、与社会活动保持密切关系的人格主义思想,对法国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知识青年,特别是信奉天主教的知识青年具有相当的影响。
思想贡献
穆尼埃的思想受到直觉主义者亨利·柏格森和新托马斯·阿奎纳主义者雅克·马里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诗人查理·贝玑对他的人格主义思想形成有重要作用。穆尼埃试图将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以人格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他强调个人对物质需求和集体结构的重要性,主张尊重人格,并认为通过人格化的教育可以解决社会危机。他认为人的人格需要依附于一个最高的人格——上帝,并在内心与上帝交往。他还提出,人的交往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只有在为他人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存在。穆尼埃的人格主义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信奉天主教的知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