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看成是世界的中心,人是价值主体,自然界则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价值客体。人类中心主义相信唯有征服自然、向自然界索取和开发,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中心主义所寻求的是一种基于人类自身权利要求的生态伦理,即以“我”(人类)为“体”,以自然为“用”的“主—客关系伦理”。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特别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自然不仅是自在自然,认为自然会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被对象化,不断转化为属人的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者强调,面对生态问题应当优先考虑人类的现实诉求和价值维度,并赋予人类主体性的地位和能动性的动力。因此,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急需建立人类与自然为统一整体的社会正义,认为这是处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前提条件。人类中心主义也被认为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它被视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概念意义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核心观点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伊曼努尔·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最高理想
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卡尔·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具体分类
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主要有强人类中心主义和弱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
强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主观地给予定义:对人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弱人类中心主义
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应该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在承认人的利益的同时又肯定自然存在物有内在价值。人类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地满足自身的需要。
宗教与文化观点
基督教
在基督教传统中,旧约的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了西方人对非人动物的观点。例如,创世纪1章26节中提到人类被赋予了管理地球及其上众生的责任。然而,这一翻译存在争议,许多圣经学者认为“管理”应理解为人类照顾地球及其上众生的义务,而不是表明人类天生比其他生命优越。拉丁通俗译本圣经则强调雅威赋予人类对众生的照看义务。
儒家
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的人禽之辨强调了人类拥有道德礼教,而《尚书》中提到的“人类乃万物之灵”也隐含了人类较其他动物优越的观点,甚至发展出“人类并非动物”的思想。
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
人类中心主义在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戴夫·佛曼的《一个环境战士的自白》等著作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主宰世界并开发其他地区的潜在原因。瓦尔·普卢姆伍德将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相比较,认为它们在各自领域中扮演类似的角色。约翰·帕斯莫尔的《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是最早的环境伦理学论文之一,其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论调受到了深层生态学捍卫者的抨击。尽管如此,一些环保主义者也持有类似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支持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生物中心主义则被视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
人权
人类中心主义为人权中某些自然权利提供了基础。哲学家莫蒂默·杰尔姆·阿德勒认为,如果人类不认为自己比其他物种优越,那么我们拥有自由的智慧基础就会崩溃。威斯利·J·史密斯则认为,正是人类中心主义让人们产生了对彼此的责任感,并能以人道的方式对待其他动物。
进化论
进化论的一些支持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是人脑进化的必然结果。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尽管人类中心主义不可避免,但应避免过度以人类为中心。纪录片《所谓高等的人类》指出,生物自然而然地珍视自己的特征,这导致人类误以为自己高于其他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