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智能武器

智能武器

智能武器指的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武器,通常由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知识库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任务执行系统等组成。能够自行完成侦察、搜索、瞄准、攻击目标和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情报等军事任务。

定义

智能武器能识别飞机、坦克、火炮、舰船及其他军事设施;能从复杂的信号中筛选出有用的信号;能将搜集到的情报以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汇报给控制中心;能“有意识”地寻找目标,判断并首先攻击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目标;能根据新的指令迅速改变攻击新的目标。

发展历程

高科技的孪生兄弟,智能武器装备,是一种可不用人直接操作便能自行完成特定任务的武器装备的系统。因其具有人的“智能”,所以,也有人把智能武器装备形象地称为有“思维”、“会听”、“会说”、“会看”的武器装备。

早在1947年,即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的两年后,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到1956年,这一术语被科学界正式首肯。

20世纪60年代初,在信息论、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学及通信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推出了体现智能行为的程序,并在美国生产出第一台实用型样机。

1966年,美国军队利用机器人“科沃”潜入750米深的海底,成功地打捞上1枚失落的氢弹,引起世界各军事大国的关注。

1969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利用机器人驾车成功地为运输车队排除险障,显示了人工智能巨大的军事应用潜力。为了争夺军用高技高新的优势,从7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纷纷进行人工智能的开发。

70年代末,英国率先将研制出的“轮桶”机器人征召“服役”。1988年,美国正式成立自动人工智能中心,专门从事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方面的研究。未来智能武器将采用第五代、第六代智能计算机进而开发研制第三代智能武器。

智能武器装备的发展在经历了60年代、70年代两次高潮后,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学、超微细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群体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基本特点

这种武器之所以比精确制导武器更先进,就在于它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辨别需要打击的目标,有的还具有辨别自然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会思考”的航空武器系统。例如,智能导弹是在巡航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敌方上空自动搜索、识别、跟踪目标并进行优化处理,根据目标特征选择最佳战斗部位实施攻击,消灭一个目标后立刻转向另一目标继续攻击,可在目标区上空持续战斗60分钟。又如,广域智能引信地雷带有多功能传感器,可对目标的各种物理位置进行判定。当坦克进入距地雷半径100米范围时,即由微机控制发射智能子弹药,先以35°仰角将子弹药射出,尔后子弹药在空中主动寻找目标,攻击坦克薄弱的顶装甲。而智能化作战,则是运用智能武器手段、广泛实现高效指挥控制和灵巧精确打击的高技术作战形式。

军事理论界普遍认为,智能武器将在未来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装有智能系统的制导武器,在战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弹药的命中精度将提高3倍;智能化的辅助指挥系统,由于熟知敌我双方的指挥官思维习惯、性格脾气和行为特征,因而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帮助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下达命令。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在建设21世纪军队的计划中,都高度重视智能武器的开发和智能化作战的研究。例如美国列入研制计划的军用机器人达100多种,并且一些部队已经开始小批量装备应用型军用机器人。

主要代表

智能军用机器人

智能军用机器人,是能更多地模仿人的功能,从事较复杂的工作,执行多种军事任务的机器人。据美国国防部调查报告预计,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有100多种不同的战场应用。目前,世界上已经研制和列入发展计划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反导弹机器人、欺骗系统机器人、排雪机器人、防化机器人、烟雾机器人、侦查机器人、反装甲机器人、水下机器人、航天机器人等十余种。

智能无人机

智能无人机,是一种无人驾驶,能自行完成侦察、干扰、电子对抗、反雷达等多种军事任务的飞机。如德国研制的“克尔达”无人机,可以在目标上空连续巡航1小时,机体内载有炸药、信号发射机、应答器等先进设备,即可执行电子干扰任务,也可诱敌发射导弹,进行特定电子侦察等任务。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曾使用了多种型号的无人驾驶飞机,担负侦察任务,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智能坦克

智能坦克,是一种由计算机控制系统、信息接收和处理系统、指令执行系统及各种功能组件构成的新智能坦克。质量只有普通坦克的十分之一。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又可分为智能主战坦克、智能侦察坦克和智能扫雷坦克三种。智能主战坦克除具有较高的克服多种障碍物的能力外,还具有很强的火力和突击力,能识别目标的不同特征,判断威胁程度并实施火力攻击。智能侦察坦克装有核、生、化探测器,红外、音响传感器激光测距机等侦察器材,能在64千米/时的速度下鉴别道路,区分人员与自然地物,绕过障碍物,探测地雷,绘制地形图等。智能扫雷坦克可排除一次性触发地雷,也可远距离引爆感应地雷,一次作业能开辟8米宽、100米长的通路。

智能导弹

智能导弹,是一种能自动搜索、识别和攻击目标的导弹。如美国研制的“黄蜂”反坦克导弹,该弹装有一套先进的探测、控制设备。作战使用时,由飞机远距成批发射后,先超低空飞行,到达目标区可自动爬升上千米,俯视战场,选择目标,且互不干扰。若目标已有导弹跟踪,后到的导弹就会自动寻找其它的目标以获得最大杀伤效果。再如“海尔法”第三代反坦克导弹,采用了高灵敏度传感器和先进探测技术,能排除干扰,自动搜索、识别、锁定和攻击目标。

智能地雷

智能地雷,是一种能自动识别目标和控制装药爆炸,在最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毁伤目标的地雷,有人也把它称作是“长眼睛”、“有耳朵”、“会判断”的地雷。目前,该种地雷的应用项目已经达十余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自动机动地雷、遥感电磁地雷、自寻地雷、反直升机地雷、光电地雷等几种类型。反直升机地雷有两种:一种是布设在地面,能识别敌我的地空式定向反直升机地雷。当敌机飞到有效杀伤范围内,自动装置就会引爆地雷,以自锻破片,摧毁在15~100米低空飞行的敌方直升机(航速在260千米/时以下)。还有一种地空式空炸反直升机地雷。它的工作原理与智能地雷相同,不同之处是,捕捉到目标之后,地雷的战斗部可发射至空中,在敌机身旁爆炸,用弹片来杀伤目标。

智能化战略

随着智能武器装备作战部队并广泛应用,必将对军队的编成、作战样式与方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军队的编成将更加精干。由于智能武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工作,因而作战构成将发生变化,直接参战人员会随着智能武器装备的增加而减少,但对参战人员的素质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参战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熟练驾驭智能化武器装备,充分发挥其效能。其次,传统的“直接参与”式作战方式将被打破,信息对抗的地位作用将更加突出。由于智能武器装备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其中,信息的获取、传递系统是它的“神经”,能快速精确地分析、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是它的“大脑”。因而保护己方和破坏对方的信息系统,夺取控制信息权,就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但是更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全球军事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规模化战争”是一种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动的总体战,因此在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方面明显出现了一种战略化的动向。战略智能武器是更高层次的人与各种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其中“软性智能武器”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目标是在使己方尽可能“隐形化”的同时使对方“全透明化”,从而从根本上掌握战略主动权,既可以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可以在需要时打不对称战争。

这种动向首先表现在对目标方军队全建制编成的全方位行为模拟。

前述智能化的辅助指挥系统,还只是战役战术层面的东西。其实大国和大军事集团在智能化指挥方面已走得很远,完全具备了对目标方军队各级指挥员、各军兵种、各作战单元的心理活动、行动特点、装备和训练程度、作战预案及其调整、开进路线、集结和展开方式、联勤保障、人员和装备与作战地域的气象地理环境和民风民情的结合状况等等的宏观-微观模拟,并且在最高指挥层智能化“兵棋推演”中加以演绎。这种涵盖面很广、渗透性很强、集成度很高、连动性很灵的全方位模拟,既仰赖强大的经济实力、计算机技术海量处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大量智能化硬件的部署,也得益于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和经验积累。通过这种使目标方军队“全透明化”的全方位模拟,智能化作战的内涵就提升到了很高的战略层面上了,完全超出了一般的首长司令部演习和敌情分析的范畴,它是大战略与物质手段的高级结合方式。

这一点是军事大国与中等发达军事力量之间的重要区别,也是历史上的战争与现代战争之间的重要区别。一般的实兵演习和模拟演习也要设置各种复杂情况,历史上的战争也有许多深入分析作战对手特点从而有针对性作战的杰出范例,现在即使是友好国家也会相互分析对方军队、尤其是指挥官的特点。但它们与这种全方位模拟相比,仍是很有限、零散、或然的,原因就在于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手段的使用密度已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例如,只有具备全时空解析各级思维活动与各单元微观行为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才使得掌握对方核心密码成为一种带有因果必然性的事情,而核心密码智能破译系统又使前者更加“透明化”。又如,由于有了不仅能扫描物体、而且能看到对方雷达群怎样扫描和处理这些物体的智能雷达,才使得对方的雷达网全面“透明”。

其次表现在对目标方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动向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和作用。

如前所述,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博弈,总体战的特征尤为突出;现在军事大国与中等发达军事力量之间的重要区别,也表现在对目标方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作用能力上。因此,军事大国的全方位模拟和博弈并不限于军事系统,而是进一步延伸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在战略层面上掌握、作用它们与军事行为的连动。

人们谈得较多的是现代战争在空间上不分前方和后方,但也要充分注意更宽泛地理解它在时间上的不分平时和战时,并且对经济与军事等等的关系也不应仅从战争潜力的角度去把握。事实上,现代战争不仅造成了逐步攻击和渐次防守的战役战斗程序的改变,出现了先纵深、后前沿、“中心开花”由内向外打的逆程序和战场的各种非线性特征,而且也使经济战与典型军事作战的时空特征和界限划分发生了变化。

现在,对目标方经济活动的全面掌控和战略遏制,已成为一种更隐蔽、更复杂的战争。而这种战略行动离开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手段的高密度使用,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相反更需宏观、深入的全方位模拟来保障。现代智能武器同样可以使目标方的所有显性经济活动“全透明化”,同时也能全方位实时分析各利益群体、投资和消费阶层的心理曲线等等

思辨

对于人工智能武器的作战运用,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首先是自主程度之辩。部分学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武器的自主程度,令其在紧急情况下自主遂行目标打击等任务。另一部分人认为,赋予人工智能武器过多自主性,可能会造成误击、误伤事件,而且,这些装备在复杂环境下未必能做出最佳选择。

其次是作战效果之辩。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武器可有效降低己方人员伤亡,最大程度增加敌方损失。也有学者以微型空中机器人和杀人机器人为例称,上述装备降低了获取难度和使用门槛,敌方武装人员可借此实施非对称打击。

再次是作用发挥之辩。美国军队“鹰派”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武器的主要作用是“取代人类”,对敌方实施更大规模的打击,但更多人认为,其主要作用应立足于协助人类,遂行后勤保障和维修保养等非作战任务。

最后是思维伦理之辩。美国军事记者西德尼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杀伤武器无法做出“创造性抉择”,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把握与人类有较大差距。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工智慧武器的“理性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针对人工智能杀伤武器的使用,美国国防部2012年曾颁布《国防部第3000.09号指令》。不过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航空武器系统被纳入该指令的应用范畴。

对于人工智能武器的未来,一些学者认为,“人机回圈”的研发和运用模式将得以延续,未来人类仍将是人工智能武器的研发者和主宰者,需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推动其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武器必须走“窄路”,将其使用范围严格控制在防御和反击内,如击落来袭导弹、快速计算子弹落点、在狙击手二次击发前将其击毙等。也有一些学者和军方人士提出,人工智能武器未必能给美国军队带来军力优势和战略威慑,稍有不慎,还可能演变成大国间的军备竞赛。当前,中国等26个国家已承诺不研发杀人机器人,美国及其盟友尚未作出上述承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