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息国

息国

息国,位于中原地区西周春秋初期,是姬姓侯爵诸侯国。其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息国被楚文王灭亡,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今蔡州息县是。前712年,息国曾讨伐郑国。前684年,楚文王借讨伐息国之机,灭亡息国并娶息夫人为妻,生下两位楚王楚堵敖楚成王

息国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争霸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濮之战中,楚国令尹子玉并未率领楚国全部主力出征,而以申息两县的兵力为主。子玉战败后,楚成王有言“申息两县的父老怎么办”。公元前585年,晋国讨伐蔡国时,楚国以申息两县的兵力救蔡。晋国将领认为,此次战役如果获胜,则仅仅是击败楚国的两县,若失败则更为耻辱。因此,晋国主动撤退。

息国灭亡后,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息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其存在期间,为楚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

前712年,息国讨伐郑国。当时郑庄公数年间屡败宋国和卫国等大国,军势如日中天。息师大败。《左传·隐公十一年》对息国此次出征的评价中,包含对其不自量力的批评。童书业认为,息国在当时敢于单独讨伐郑国,可见其军事实力也不弱。

前684年,息息侯因蔡哀侯对自己的夫人息夫人非礼,请求楚国伪装讨伐本国,吸引蔡国来救援,从而打击蔡国羞辱蔡伦楚文王同意,打败蔡师俘虏蔡侯。蔡侯为此怀恨在心,在楚文王面前赞誉息的美貌。楚文王因此灭亡息国而娶息妫,生下两子,即后来的两位楚王楚堵敖楚成王。楚文王宠爱息妫,并于公元前680年为她讨伐蔡国。《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楚文王“实县申息”,说明楚国灭息国而设置为县。

息县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争霸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并未率楚国全部主力出征,而是以申息两县的兵力为主。因此子玉战败,楚成王有言“你若回国,申息两县的父老怎么办?”公元前585年,晋国讨伐蔡国,楚国以申息的兵力救蔡。晋国将领认为,此战如果获胜则仅仅是击败楚国的两县而已,若失败则更为耻辱,因此主动撤退。顾颉刚指出,以申息两县的兵力足以和霸主之国晋国的军队周旋,可见申息两县的富庶。

灭亡

蔡哀侯由于莘地战役被俘,在楚文王面前赞美息夫人。楚文王到息国,设宴招待息侯而加以袭杀,就灭亡了息国。他把息妫带回楚国,生了楚堵敖楚成王。息妫没有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说什么?”楚文王由于蔡伦的缘故才灭亡了息国,于是再进攻蔡国。秋季,七月,湘军进入蔡国。

君子说:“《商书》所说的‘恶的蔓延,如同大火在草原上燃烧,不可以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恐怕就像蔡哀侯吧!”

原文: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夫人归,生堵敖及姬诵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左传》

故城

息国故城位于息县西南4公里处,距城郊乡徐庄村西南500米。该遗址坐落在淮河故道北岸,苏轼誉为“东南第一峰”的公山屹立于故城东,东北有清水河,北部是平原。该处地形险要,乃水陆交通要道,战易守,攻易防,符合多战需要,故建城池。

据《水经注》卷三十载:“淮水东经故息城南”,嘉庆《息县志》载:“息之得名自周始,分封姬姓为息国候爵”,又云:“姬发十三年分封为古息国”,清《光州志》载:“息县:古息城在县南七里”。据《左传·庄王十四年》载:“楚子灭息,为楚地”。其后故址建一庙宇,名为青龙寺,故名息国故城遗址。

该遗址的大部分城墙已平毁,但城垣基础依稀可辨,城墙东西长846米,南北宽420米,墙基宽30米,城垣周长2532米,城址面积约为35.5万平方米。北城墙一段保存完好(长30米,宽25米,高10余米),断面夯工层厚0.08-0.12米,夯窝直径0.04米)。

城廓内有张庄、王店、李岗、黄庄四个自然村。历年出土和征集的文物有:春秋青铜剑、铜戈、战国车马器、铜镞头、铜鼎等。陶器有罐、瓮、壶等。村里村外残陶碎片,俯首可见。经省文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为:该遗址对研究淮河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河南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六三年六月一日,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文物“四有”要求,息县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遗址划定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及墙基内外各开20米为重点保护区,城垣内全部遗址及重点保护区外20米为一般保护区。同时建立保护小组,村治保主任任组长,并给予组长以适当的补贴。

有关资料

息夫人

息夫人:中原地区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区)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是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因容颜绝代又称为"桃花夫人"。

姬佗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妫出嫁路过蔡国蔡伦献舞以其与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宫中款待。款待时蔡侯行为轻佻,息侯闻之大怒,设计报复。派使者往楚国,怂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9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蔡侯亦设计报复息侯,向楚王称赞息夫人容貌极美。楚王来到息国,设宴答谢息侯,乘机以武力将息妫抢去,做为夫人。息妫入楚宫3年,生了两个儿子,即楚堵敖楚成王。但却不愿说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王道:“这都是蔡伦的过错,我当为夫人报仇。”于是兴兵攻打蔡国

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心怀不轨,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在息夫人的宫旁建造新馆,每天歌舞奏乐。息夫人哭着说:“先君让人跳舞是用来演习战备、征伐诸侯的。今令尹不用于仇敌,而用于未亡人(未亡人:古代寡妇自称)之身旁,不是很奇怪吗?”侍人将夫人的话转告司马师。子元说:“妇人不忘仇敌,我反倒忘了。”是年秋,率战车600辆进攻郑国,但不胜而归,反而假报战绩,住进王宫,诱惑息夫人。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斗射师鬬廉劝阻,子元不听,反把斗廉抓起来。息夫人派侍人密奏楚成王。秋天,申公斗班杀死子元,斗於菟接替子元为令尹,从而缓和了楚国的危难。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一座桃花夫人庙。

前人有诗云: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息妫初到息国时,息国的国力已是衰弱不振。见君候整日沉湎于酒色,疏于政事,她忧国忧民之心寤寐不忘,努力规劝息侯勤于朝政,亲贤士,远群小,奖耕战,兴农商。息侯听了夫人的劝导,使息国慢慢地走上了自强的道路。公元前684年息夫人陈国探亲,路过蔡国,顺便去探望为蔡伦夫人的姐姐,谁知蔡侯竟在接风的宴席上调戏息妫。息妫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国,将此事告诉了息侯。息侯与楚文王密谋图蔡,楚国出兵俘虏了蔡侯。蔡侯则设计报复息侯。他极力向楚王称赞息妫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将息妫抢去作为夫人,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息侯岔郁而死,息国自此灭亡。息妫终日怀念故国,牵挂息侯,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不语,最终自尽而死。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就连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评价袭人时也引诗叹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诗人宋之问曾感叹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息县县志》中还有人为她撰写了生平,立了传记碑文,1984年6月,在息县县委招待所还出土了清同治年间的"息妫辨证碑"。息县城关还新建有息妫塑像,以示纪念。至今,息县一带还流传着"挂灯劝息侯"及"三年不语"的故事。

咏息国

《咏息国》:是唐代诗人汪遵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诗咏桃花夫人息妫。作者在诗中批评了息妫被虏不能尽节,表明作者思想的保守。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春秋时期息国王妃息夫人的遭遇为题材,批评息妫在国破家亡后被贼所虏不能尽节。这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思想,是不应该提倡的。

赖国传奇

赖国传奇》:网络小说,赖振学(笔名:路凡)编著。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见于经传的约有一百七十余个,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兼并,中原一带,更是扰攘不安;自从晋国与楚国“城濮之战”以后,形成南北两大壁垒,其余小国不是依晋,就是附楚,端赖强国的保护而生存,稍有不同之处,随时都有玉石俱焚的灾祸降临。为了生存,列国之间经常勾心斗角,彼此离离合合,全凭自己的利害为出发点,有些甚至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能反目成仇,拼得你死我活,赖国传奇演奏了附楚和对楚中赖国和息国的灭亡的故事。

息氏长门世系谱序

予溯息姓之源,良有以也。有史可考者,息姓始建于西周。西周初业,息氏封侯。封地于息,是为息国。

息国者,即今河南省息县也。治在淮河北岸。刘宋分置南北二息县北齐并置新息县,隋、唐于县置息洲,元省县入州,明降州为县。清归光州市,今属信阳地区。

息氏有国概三百年。约在公元前六八九年,即鲁庄公四年或曰春秋初期,息国被楚文王之吞并。息国即亡,其子民徒于山右者繁衍开来。山右即山西省,以其在太行山之西而言右。公元一四零四年,即明永乐二年,下诏迁民、有息氏一家应诏,离山西马邑县,听命于山左,与焉东光县地,长支、五支落于西,曰西息庄;二支,三支、四支移于东,曰东息庄。

此息氏有东西二村之别,共分五大支系。五大支系东西一息,由此立宗,尔来五百八十有九年矣。

马邑者,燕北古城也。秦筑此城,屡崩不成,有马周旋反覆,众皆异之,因迹以筑城,遂名马邑。晋后入于北魏,县废。隋又置马邑郡,唐废郡,复置县。历代仍之。清废县为乡。固州唐之后属朔州市,位在朔州之东偏北四十里。予曾游朔州,遥望土城马邑,萧条冷落,不无黍离之感。

明朝定都北京,迁民卫,山西省设移民官署于洪洞县城外西北隅之广场。此场背依太岳山,面临汾水河,且有古槐一株枝繁叶茂。凡被迁之民,无论晋西南燕北,皆集聚于此,待迁发毕、方赶所指。临行揖大槐树,以寄离乡之情。谚云:《我们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搬来的》者,不亦乐乎!如今古槐早已宕然无存,子槐也光秃无皮而枯死,倒是槐孙郁然盈抱盛长矣。

息氏先祖别山右来东土,近六百年。其间曾六次修谱,凡二十二代。今业息氏人繁丁众,前谱远不能包容,故再重修谱。此次修谱,族人鼎力相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纵观息氏族谱,多有字同辈异、辈同字别之误,言文亦存褒贬不当之嫌,何也!弊在立谱不一,偿五支统一修谱,其谬可泯。既往矣!也无可奈何。维我长门,下排二十八代,延依排字,伦次有序也。

二十一代孙 树江谨撰

一九九三年次癸酉闰三月

参考资料

周代息国历史考述.中国知网.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