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节毛飞廉

节毛飞廉

节毛飞廉(学名:Carduus acanthoides L.)是菊科、飞廉属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形态特征

节毛飞廉高(10)20-100厘米,茎单生,有条棱,有长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茎枝被稀疏或下部稍稠密的多细胞长节毛,接头状花序下部的毛通常密厚。

节毛飞廉基部及下部茎叶长椭圆形或长倒披针形,长6-29厘米,宽2-7厘米,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侧裂片6-12对,半椭圆形、偏斜半椭圆形或三角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钝三角形刺齿,齿顶及齿缘有黄白色针刺,齿顶针刺较长,长达3毫米,少有长5毫米的,或叶边缘有大锯齿,不呈明显的羽状分裂;向上叶渐小,与基部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宽线形或线形,有时不裂。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沿脉有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基部渐狭,两侧沿茎下延成茎翼。茎翼齿裂,齿顶及齿缘有长达3毫米的针刺,少有几达5毫米长的针刺,头状花序下部的茎翼有时为针刺状。

节毛飞廉头状花序几无花序梗,3-5个集生或疏松排列于茎顶或枝端。总苞卵形或卵圆形,直径1.5-2(-2.5)厘米,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最散逸层线形或钻状长三角形,长约7毫米,宽约1毫米;中内层钻状三角形至钻状披针形,长8-14毫米,宽1.5-1.58毫米;最内层线形或钻状披针形,长16毫米,宽约1毫米;中外层苞片顶端有长1-2毫米的褐色或淡黄色的针刺,最内层及近最内层向顶端钻状长渐尖,无针刺。全部苞片无毛或被稀疏蛛丝毛。小花红紫色,长1.7厘米,檐部长9毫米,5深裂,裂片线形,细管部长8毫米。瘦果长椭圆形,但中部收窄,长4毫米,浅褐色,有多数横皱纹,基底着生面平,顶端截形,有蜡质果缘,果缘全缘,无齿裂。冠毛多层,白色,或稍带褐色,不等长,向内层渐长;冠毛刚毛锯齿状,长达1.5厘米,顶端稍扁平扩大。花果期5-10月。

分布范围

节毛飞廉广布在东北亚欧洲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各地。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原产地包括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俄罗斯(中欧部分、东欧部分、南欧部分)、中国、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德国英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克里米亚半岛利比亚、荷兰、北高加索、西北欧、挪威、巴基斯坦、波兰、青海、罗马尼亚、瑞典瑞士、外高加索、土耳其乌克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引入地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爱达荷州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堪萨斯州马里兰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北达科他州俄勒冈州、宾夕法尼亚、罗得岛州、南达科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州威斯康星州怀俄明州、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威斯康星州)、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乌拉圭

栖息环境

节毛飞廉生长于海拔260米至35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谷、灌丛中、水边、林缘、山坡、草地、山沟及田间。

近种区别

节毛飞廉与近缘种丝毛飞廉(C.crispus L.)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的叶两面同色,绿色,沿脉仅有多细胞长节毛,下面并无蛛丝状薄棉毛。《苏联植物志》(28卷飞廉属)的编写者С.Т Тамамшян显然半没有把握住二者的根本区别,因此,他所指出的二者的不同,只涉及量的变化(如植株的色泽等),没有触及到二者的质上的差异。根据日本植物分类学家S.Kitamura对日本产飞廉的记载(Mexn.Coll.Sci.Kyoto Univ.Ser.B.13:32,1937),叶下面无蛛丝毛,仅沿中脉有多细胞长节毛,看来日本产的飞廉应是C.acanthoides L.,而不是C.crispus L.。应该指出,在这两种丝毛飞廉植物的共同分布区内,出现杂交是经常可能的。由于二者之间基因交流可能经常出现,使其二者本来微弱的区别常为消失。因此,将二者合并为一个种的倾向是存在的。

保护现状

节毛飞廉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物种危害

节毛飞廉寄生在开阔、受干扰的区域,如牧场、路旁和铁路用地,可以形成茂密的林分,降低牧场的饲草潜力,抑制理想植被的生长。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节毛飞廉.植物智.2024-08-15

节毛飞廉.植物智.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