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节裂头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 Linn,1758)是裂头科裂头属的一种寄生昆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犬科和猫科消化道,也可寄生于人体;裂头蚴生于各种淡水鱼类。
1592年,杜努斯(Dunus)首先辨认并描述了一种鱼类绦虫。1602年,普莱特(Plater)将其与人体的其他大型绦虫作了明确的区分。1917年,雅尼茨基(Janicki)和罗森(Rosen)证实了该绦虫在桡足虫体内发育的美国白灯蛾期,是在鱼类体内发现的第2幼虫期的前身。1949年,帕夫洛斯基(Pavlosky)等观察到猪体内成虫。1964的冯·邦斯多夫(VonBonsdoff)和1967年的里斯(Rees)描述了裂头绦虫病的发病机制。1971年,维克(Vik)对裂头绦虫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提出了人体的典型阔节裂头绦虫实际上可认为是裂头绦虫中阔节型复合体的一个原型。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的虫体可长达10米,最宽处2厘米,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匙状,长2~3毫米,宽0.7~1.0毫米,其背、腹侧各有一条深凹的吸槽;虫卵近卵圆形,大小为(58~76)微米x(40~51)微米,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它可在全球范围内易被污水污染的、气候凉爽的湖泊中发现,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东北地区也有少数病例。人类患者感染阔节裂头绦虫后一般无明显症状,偶尔可因虫体长大面导致肠道、胆道阻塞,甚至穿孔;少数患者可并发绦虫性贫血。
发展历史
1592年,杜努斯(Dunus)从瑞士发现的若干样本中,首先辨认并描述了一种鱼类绦虫。1602年,普莱特(Plater)将其与人体的其他大型绦虫作了明确的区分。1910年,礼和(Liihe)观察到猪感染。1917年,雅尼茨基(Janicki)和罗森(Rosen)又证实了该绦虫在桡足虫体内发育的美国白灯蛾期,是在鱼类体内发现的第2幼虫期的前身。1949年,帕夫洛斯基(Pavlosky)等观察到猪体内成虫。1964的冯·邦斯多夫(VonBonsdoff)和1967年的里斯(Rees)描述了裂头绦虫病的发病机制。1971年,维克(Vik)对裂头绦虫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提出了人体的典型阔节裂头绦虫实际上可认为是裂头绦虫中阔节型复合体的一个原型。
形态特征
成虫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的虫体可长达10米,最宽处2厘米,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匙状,长2~3毫米,宽0.7~1.0毫米,其背、腹侧各有一条深凹的吸槽。颈节细长,节片的宽度大于长度,成节和孕节尤为明显。睾丸较多,为750~800个,雄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孔。子宫盘曲呈玫瑰花状,开口于生殖孔之后。
虫卵
阔节裂头绦虫的虫卵近卵圆形,大小为(58~76)微米x(40~51)微米,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宿主
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裂头蚴寄生于各种鱼类。其他许多食鱼哺乳动物也可发生感染,并且在没有人的条件下,可成为其的贮主。裂头蚴还可在非肉食鱼类、鳗、青蛙、四脚蛇、蝮虫、龟,甚至猪体内存活,许多动物是潜在的转续宿主。在犬、猫、狼、狐、熊、美洲狮、水貂和家猪体内都发现绦虫。用生鲜的鱼或鱼制品饲喂犬、猫,就会成为长期保持感染的动物贮主。
阔节裂头绦虫要求有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各种桡足虫类淡水甲壳亚门,通常为剑水蚤属和缥水蚤属。它们可在湖泊、黄河或人工水体的静水中生息。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人是终宿主。
生活史
人类食用含裂头蚴的鱼后,裂头蚴在人体肠道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熊、狐和猪等终宿主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15~25℃的水中,经过7~15天的发育、孵出钩球蚴。当钩球蚴被剑水蚤属吞食后,即在其血腔内经过2~3周的发育成为原尾蚴。当受感染的剑水蚤被鱼(魣属、鲈鱼、鳍鱼、蛙鱼、爵鱼等)吞食后,原尾蚴即可在鱼的肌肉、性腺、卵及肝等组织内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可随着鱼卵排出。当大的肉食鱼类吞食含有裂头蚴的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和组织内继续生存。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在其肠内经5~6周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可活5~13年。
分布地区和环境
阔节裂头绦虫可在全球范围内易被污水污染的、气候凉爽的湖泊中发现,在热带地区没有发现裂头缘虫。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占全世界该病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中国仅在黑龙江省及国外归国人员中发现数例阔节裂头虫感染病例。
致病机制
人体感染阔节裂头绦虫是由于误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头蚴的鱼所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群虽食鱼方式不同,但因喜食生鱼及生鱼片,或食用少量盐腌,烟熏的鱼肉或鱼卵、果汁浸鱼,以及在烹制鱼过程中尝味等都极易受感染。
临床表现
人类患者感染阔节裂头绦虫后一般无明显症状,偶尔可因虫体长大面导致肠道、胆道阻塞,甚至穿孔;少数患者可并发绦虫性贫血,与绦虫消耗宿主的维生素B12和虫体的代谢产物损害宿主的造血功能有关。患者除一般类似恶性贫血的表现外,出现运动失调、感觉异常、深部感觉消失、眩晕等神经紊乱现象。
家畜轻度感染阔节裂头绦虫表现呕吐、腹痛、轻度慢性肠炎,皮毛粗硬、蓬乱,皮肤干燥等;严重感染时剧烈腹痛、贫血和神经症状。
诊断
从患者粪便中查到阔节裂头绦虫虫卵即可确诊。通过湿制备患者粪便样本,可以增加虫卵的检出率。通过鉴定粪便中大量排出的卵形、有孔、黄棕色的虫卵(58~75)微米x(40~50)微米可进行诊断。裂头绦虫卵有时会与并殖吸虫卵相混淆。成熟的孕节片宽大于长(3毫米x11毫米),通常呈链状,中央包含玫瑰花状的子宫。可通过对节片的形态特征进行裂头绦虫的鉴定。但是利用形态学特征很难对裂头绦虫进行种水平的鉴定。唯一可靠的种水平鉴定方法是核酸扩增和测序。由于所有寄生昆虫都会引起相似的感染,治疗方法也相似,因此种水平鉴定对于治疗来说不是必要的,但对流行病学来说很重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Ⅰ(cox1)基因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成功的对阔节裂头绦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治疗方法
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人几乎都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因此高度感染是很常见的。吡喹酮或氯硝柳胺治疗有效且无毒。治疗6周后应复查粪便样本。如果出现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B12。
预防方法
防治阔节裂头绦虫关键在于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河、湖水。同时,需要做好避免食用鳢科。如果鱼肉的厚度<15厘米,使用55℃以上彻底煮熟5分钟或-20℃下冷冻超过7天,或速冻至-35℃超过15小时,可直接破坏美国白灯蛾。
参考资料
阔节裂头绦虫病.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27
Diphyllobothrium latum (Linnaeus, 1758).itis.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