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
弗雷德里克·威廉·恩斯特·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1890年9月23日-1957年2月1日),纳粹德国著名的德国元帅,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角色而闻名。保卢斯在苏德战争期间被任命为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率军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斗以德国国防军的失败告终。
1890年9月23日,保卢斯出生于德意志帝国黑森-拿骚布赖特瑙(现位于奥地利)。1910年,保卢斯加入德国陆军,成为巴登第3步兵团的候补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等地区的行动,战后晋升为上尉。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保卢斯留在魏玛防卫军(Reichswehr)中。1931年2月1日,保卢斯晋升为少校。1939年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起进攻(即西方主流说法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点),彼时保卢斯已晋升为少将,参加了战争初期对波兰和低地国家的入侵,之后被任命为德国陆军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以此身份,保卢斯参与策划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1942年,尽管缺乏实战经验,保卢斯仍被任命为德军第6集团军令。他率领部队向斯大林格勒战役发起进攻,但在随后的苏联红军反攻中被切断并包围。阿道夫·希特勒禁止突围或投降,然而空军的补给杯水车薪,军中传染病发,前线噩耗频传。1943年1月31日,希特勒晋升保卢斯为陆军元帅,以期望其自杀。但次日,保卢斯率领幸存的第6集团军官兵向苏军投降。2月2日,最后一批第6集团军投降,至此德军的斯大林格勒之战失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军战略主动权的丧失,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被苏联俘虏囚禁期间,保卢斯同意站在国社党(纳粹党)的对立面进行反纳粹宣传,他的家人因此关进集中营。二战欧洲结束后,保卢斯以战俘的身份送往同盟国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 年,保卢斯作为控方证人出现在纽伦堡。1953年,保卢斯移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7年,他因病在德累斯顿逝世,终年66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0年9月23日,保卢斯出生于德意志帝国黑森-拿骚的布赖特瑙,一个非贵族家庭,是恩斯特·保卢斯(Ernst Alexander Paulus)与贝尔塔·内特尔贝克(Bertha Elwira Nettelbeck)之子。早年间,保卢斯曾试图获得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军校学员资格,但可能因其“相对卑微的出生”而被拒之门外。随后,他前往马尔堡大学修读法学,但未完成学业。保卢斯离开学校后于1910年2月加入德国陆军,进入巴登省的第3步兵团(3. Infanterie regiment)充当候补军官,次年被任命为少尉。1912年7月4日,保卢斯与来自罗马尼亚贵族家庭的埃列娜·罗塞蒂-索列斯库(Elena Rosetti-Solescu)共谐连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奥尔加(Olga)出生于 1914 年。双胞胎弗里德里希(Friedrich)和恩斯特·亚历山大(Ernst-Alexander)出生于1918年,两人后来都成为了职业军官。
一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时,保卢斯其所在的团参与了西线的战斗,此时他为第3营副官。1914年秋,保卢斯在法国的孚日省和阿拉斯经历了生平第一次战斗,但不久后就因为疾病而撤回。1915 年,他被派往普鲁士第二猎兵团(2. Preußisches Jägerregiment)参谋部,两年后又被派往阿尔卑斯军团(Alpenkorps)作战参谋部。一战结束时,保卢斯已经晋升为上尉。
战间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卢斯留在军中,成为魏玛防卫军中仅剩的4,000名军官之一,在康斯坦茨的第14步兵团(14. Infanterieregiment)担任副官。20年代,作为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与苏联为逃避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而进行的军事合作的一部分,保卢斯还曾到苏联莫斯科进行了客座演讲。1922年6月1日,保卢斯加入了卡塞尔市的第 2 集团军司令部(Gruppenkommando 2),10月在帝国国防部(Reichswehrministerium)接受总参谋培训。从 1924 年到 1927 年,他在位于斯图加特的第五军区(Wehrkreis V)的各参谋部任职。1927年10 月1日起,他在斯图加特指挥符腾堡第 13 步兵团 2 连(2. Kompanie Württembergischer Infanterieregiment 13 )。1930年10月1日,保卢斯担任第5步兵师参谋部(5. Infanteriedivision)战术教官,又于1931年2月1日,晋升为少校。
二战初期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施加了限制,德国仍在实施军事扩张计划;希特勒无视《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于 1936 年 3 月将德国莱茵兰重新军事化,但由于绥靖政策,几乎没有遇到反对。因此从战间期到二战初期,保卢斯得以继续晋升。
1933 年 6 月 1 日,保卢斯晋升为中校(Oberstleutnant),并于次年担任要职——柏林附近温斯多夫(Wünsdorf)的第3侦察营(Kraftfahr-Abteilung 3)营长,该营于同年更名为第3侦察营(Aufklärungs-Abteilung 3),是德国最早的摩托化营之一。
1935 年 ,保卢斯晋升为上校(Oberst),并于 9 月接替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担任柏林摩托化司令部(Kommando Kraftfahrtruppen)参谋长一职,该司令部负责协调国防军装甲部队的建设。 1938 年 11 月 1 日起,保卢斯担任柏林第16军团(XVI Armeekorps)参谋长,不久后,晋升为少将;并从 5 月 1 日起担任莱比锡第 4 集团军(Heeresgruppe 4)参谋长,该集团军的部队于 1939 年 3 月 15 日占领布拉格。
西线战场
1939年9月,德国向波兰发起进攻。彼时,保卢斯为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her von Reichenau)将军的参谋长,隶属第10集团军(10. Armee),参与了对波兰的闪电战;1939年10月10日,第10集团军更名为第6集团军(6. Armee)。次年,该部队被调往西线进攻低地国家以及法国。当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Bio Leopold III)签署比利时军队投降书时,保卢斯也在场。后来,第6集团军留在了法国,并在“海狮计划”(Operation Seelöwe)中成为入侵英国的部队的一部分。
1940 年 9 月,保卢斯被任命为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将军手下的德国总参谋部部副总参谋长。1941年4月和5月,保卢斯视察了埃尔温·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Bio Rommel),并就隆美尔的战略写了一份批评的报告,但希特勒没有采纳。在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保卢斯参与起草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计划。保卢斯给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建议是确保苏联红军在入侵后不会向内地撤退。为了使战役取得成功,他主张进行包围战。他还建议,主攻方向应在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北,以便夺取莫斯科。
调往东线
1941年6月22日,德军由三个集团军向苏联发起攻势。其中,从右侧(南侧)进发有格德·冯·伦德施泰特(Generalfeldmarschall Gerd von Rundstedt,Bio Von Rundstedt)领导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Süd)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将军率领的装甲集团军群,两军改组为A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A),从波兰南部进入乌克兰,向基辅挺进,然后向东南方向黑海和亚速海沿岸前进。在临冬时,由于战局需要,阿道夫·希特勒命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从第聂伯河向顿河和高加索地区推进。然而由于极寒天气和弹药紧缺等因素的影响,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未被攻占,南方集团军群也未能到达高加索。1941年12月,德军的进攻陷入停顿。伦德施泰特提出撤退,但希特勒拒绝了他的请求。11月28日,苏联红军的反攻夺回了罗斯托夫,四天后伦德施泰特被革职,取而代之的是冯·赖歇瑙。
1942 年 1 月,保卢斯在缺乏战场指挥经验的情况下由瓦尔特·冯·赖歇瑙的推荐晋升为将军,指挥第6集团军。当时他正在乌克兰的恰尔科夫附近,其带领第6集团军被派往东线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并在苏联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打响了他的第一仗;然而第 6 集团军的推进被苏联红军阻断。次月,保卢斯被迫命令部下后撤,以寻找更好的防御阵地。
上任后,保卢斯还撤销了瓦尔特·冯·赖歇瑙于 1941 年 10 月发布的“严厉命令”,该命令要求在第6集团军的战区内处决犹太人和俄罗斯战俘,但暴行仍在继续发生。
进军斯大林格勒
1942年5月,保卢斯率领约 300,000 名士兵参加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5月9日,苏联将军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将军率领64万人在沃尔昌斯克向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保卢斯寡不敌众,决定将部队调回哈尔科夫。5 月 17 日,保罗·冯·克莱斯特将军和他的第一装甲军袭击了铁木辛哥的南翼,拯救了第 6 集团军。20日,保卢斯发动反扑,到月底时苏联红军溃败,共有 24 万苏军士兵阵亡或被俘,保卢斯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1942年6月,德军向俄罗斯南部发动了新的攻势,代号为“蓝色行动(Fall Blau)”。第6军团所在的B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B)向斯大林格勒战役附近的伏尔加河推进,但尚未占领这座城市。1942 年夏,保卢斯率领 25 万人、500 辆坦克、7000 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 25000 匹战马向斯大林格勒挺进。但由于在燃料实行配给制上A集团军群有优先权,因此保卢斯所率军的攻势进展缓慢,在7至8月,两次燃尽燃料。经历数月恶战,9月3日时,伏尔加格勒已被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德国人包围,东部被宽阔的伏尔加河包围。红军开始向先头部队发起攻击。由于遭到袭击,保卢斯及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不远处停了下来,决定将攻城行动推迟到 9 月 7 日。在等待期间,德国空军轰炸了城市,造成数千平民死亡。随后,德军再次向斯大林格勒推进,越深入城市,巷战就越困难,伤亡也急剧增加,尤其难以对付伪装巧妙的炮兵阵地和机关枪巢。苏军也充分利用了部署在城市被炸毁建筑物中的狙击分队。9月26日,第 6 集团军得以在红场的政府大楼上升起“卐”字旗,但巷战仍在继续。
绝境激战
1942 年 10 月,德军成功地将苏联人赶回了伏尔加河沿岸的一条狭窄地带,但进城以来保卢斯的部队亦损失严重,战斗力骤减。由于伤亡惨重、补给减少以及又一个严冬的到来,第6集团军没有能力执行阿道夫·希特勒随后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斯大林格勒战役。10 月 4 日,保卢斯绝望地向希特勒请求增援,几天后,五个工兵营和一个装甲师抵达斯大林格勒。为了打一场消耗战,约瑟夫·斯大林又下令向该城增派三个军。苏联红军的损失比德军大得多,但斯大林手中的兵力比保卢斯多。
10 月的大雨将道路变成了泥海,第 6 集团军的补给运输开始陷入困境。10 月 19 日,雨变成了雪。保卢斯继续取得进展,到 11 月初,他控制了该城 90% 的地区。然而,部队正面临着弹药和食物短缺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保卢斯还是决定在 11 月 10 日下令发动另一次大规模进攻。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德军伤亡惨重,随后红军发起反击,保卢斯被迫向南撤退,但当他到达古姆拉克机场时,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他停下来,不顾被包围的危险坚守阵地。希特勒告诉他,赫尔曼·戈林曾承诺德国空军将通过空运提供必要的补给。保卢斯手下的高级军官却怀疑在俄国的冬季能否实现所需的空运规模。部队的军团指挥官都主张在红军巩固阵地之前突围,认为突围是唯一的机会。保卢斯却回答说,他必须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整个12月,德国空军平均每天投下70吨物资。被包围的德军每天至少需要300吨。士兵们的口粮只有三分之一,开始杀马吃马。到 12 月 7 日,第 6 集团军每五个人只能吃一条面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Bio von Manstein)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Don)指挥官,并率领集团军群企图营救在斯大林格勒内被围困的第6集团军,但以失败告终。
1943年1月8日,红军顿河前线指挥官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将军发来投降邀请,提供了慷慨的投降条件。但在保卢斯向陆军最高司令部请示投降意见后,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军队每多坚持一天,就会对整个战线有所帮助,并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师团从战线上引开。
随着战争继续,德军战况节节败退,集团军的士兵不断感染着斑疹伤寒症。1月底,德军全面防御阵地已不复存在。只有战斗群可以防守的据点。扎里查河附近的百货商店对面就有这样一个据点,中国工农红军已经越过了这条河。路德维希上校占领了这个据点,第 14 装甲师的残部被编为预备队,是最后一个指挥部前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座建筑已经遭到敌人步兵武器的直接射击。此时,保卢斯身患痢疾,而在其据点的西面,红星坦克仅离几条街远。阿道夫·希特勒希望能够他们战斗至死或自杀。
如此情况下,保卢斯仍在 1 月 30 日给希特勒发去“夺权十周年”的祝贺电报,该电报由参谋长施密特准备。除了祝贺,电报中还讽刺地说道:“我们的战斗给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在绝境中永不投降,德国必胜”;作为回应,希特勒通过无线电对保卢斯的军官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以鼓舞他们的士气并增强他们坚守阵地的意志。
投降
1月31日清晨,保卢斯收到希特勒的电报——将保卢斯提升为陆军元帅——实际上是在劝他自杀,提醒他从未有这种级别的德国军官被俘虏。当日,第6集团军指挥部已入绝境,保卢斯妥协与苏联红军进行谈判,由弗里德里希·罗斯克少将和赫尔穆特·施密特作为德方代表。
谈判结束后,9 时整,苏军第 64 军参谋长准时出现,带走了战败的德军第 6 集团军总司令及其参谋人员。保卢斯和施密特坐在第一辆车上,苏联将军坐在司机旁边。当日,由海茨上校将军指挥到最后的中央军也投降了。据副官亚当回忆,当时保卢斯仍然受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的约束,认为自己无权命令其他军队的指挥官投降,因为希特勒亲自任命了他们。
2月2日,剩余的德军全部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在投降的 91000 人中,只有约 5000-6000 人回到了祖国(最后一批人在 1945 年战争结束后整整十年才回到祖国);其余的人都死在了苏联的监狱和劳改营里。此后三年,苏军一路向西反攻,解放了被德军占领的区域并横扫东欧的各个轴心国。
保卢斯被关押后,起初拒绝与苏联人合作。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朋友艾里希·霍普纳和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在“七月密谋”行动失败被处决后,他同意进行反纳粹广播,其中包括呼吁德国军官违抗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由于这些广播,希特勒下令将保卢斯全家关进集中营。
战后境况
受审与归国
1945年4月16至30日,柏林会战中德国战败,最终于5月7日正式向盟军投降。1946 年,保卢斯作为控方证人出现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虽然他承认自己在袭击苏联事件中有罪,但他拒绝指控阿尔弗雷德·约德尔或威廉·凯特尔。1953 年,保卢斯获释,回到德国。
逝世
回国后,保卢斯在东德德累斯顿定居,谋得检察官一职。1954年7月2日,保卢斯在西方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在柏林举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谈论德国国家存在的重大问题。
1956年底,保卢斯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并且变得越来越虚弱。1957年2月1日,保卢斯在德累斯顿去世,享年66岁。作为他最后遗嘱的一部分,他的遗体被运到西德的巴登-巴登,安葬在他的妻子旁边。
人物评价
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具有争议性,其指挥能力和决策在战后受到了许多批评。在早年从军生涯中,保卢斯展示了自己作为参谋的才能,并长期处于参谋职位上,其上级曾质疑他是否适合担任战地指挥官。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就曾担心他缺乏指挥经验,也有一位高级军官评论指出,保卢斯行动“缓慢,但有条不紊”,另一位则抱怨他“缺乏果断”。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在其著作《第三帝国的战争》(The Third Reich at War)中详细描述了保卢斯在战役中的表现,并指出其决策受制于对希特勒的盲目服从。埃文斯认为,保卢斯的失败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误,更反映了纳粹指挥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即下级军官缺乏独立决策的权力和意愿。保卢斯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德国军官阶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一个奉行军人职责的人,又是在极端压力下做出艰难选择的个体。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Friedrich Paulu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Friedrich Paulus.Geni.2024-05-30
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Ancestry.2024-05-30
Field Marshall 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Family Search.2024-05-30
Paulus, Friedrich “der Lord”..World War II Grave.2024-05-30
Friedrich Paulus.Jewish Virtual Library.2024-05-30
Friedrich Paulus.War History Online.2024-05-30
Friedrich Paulus. Traces of War.2024-05-30
Kutzschenbach, Olga von, geb. Paulus.GEDENKBUCH FÜR DIE OPFER DES NATIONALSOZIALISMUS IN BADEN-BADEN.2024-05-30
Nuremberg Day 56 von Paulus I (update).YouTube.2024-05-30
Appeasement.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Munich Agreement.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The interwar years.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Operation-Barbarossa.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Jewish Virtual Library.2024-05-30
Battle of Stalingrad.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5-30
Πρώην στρατάρχης Φ. Πάουλους: Ο αληθινός γερμανικός πατριωτισμός (02/07/1954).Parapoda.2024-05-30
Field Marshal Paulus Speaks In Berlin (1954).YouTube.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