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淮杨弼表记
《杨淮杨弼表记》是刊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司隶校尉杨淮碑”“杨淮表记”“杨淮表纪”“杨淮表”“杨淮碑”等,由卞玉撰文,书丹者不详,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杨淮杨弼表记》呈长方形,高274厘米,顶部宽73厘米,底部宽52厘米,刻字7行,每行刻15-26字不等,共217字,字径5-7厘米,叙述了杨淮、杨弼的生平及对二人为官清廉的赞誉。书法上,其用笔洒脱,线条圆润,柔中寓刚,凝重中有飘逸感,奔放中不失法度,朴拙中见灵秀,有天然古朴之趣,结体宽博疏朗,气格宏大,气象高古。
释文
故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字伯邳。举孝廉、尚书侍郎,上蔡县、阳令,将军长史、任城、金城、山西省、山阳知府。御史中丞,三为尚书,尚书令。司隶校尉,将作大匠,河南郡。伯邳从弟讳弼,字颖伯,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迁左丞,冀州刺史,大医令,不邳相。兄(解释)弟功德牟盛,当究三事,不幸早陨。国丧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约身自守,俱大司隶孟文之元孙也。黄门同郡卞玉,字子,以熹平二年二月二日归过此,追述勒铭,故财表纪。
创作背景
据刻文,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卞玉路过陕西褒城石门西壁,拜谒了记述杨涣(字孟文)事迹的《石门颂》。之后,卞玉认为:杨涣之孙杨淮、杨弼亦为当时英才,但不幸早逝,没有文字记叙事迹,对不起功业显赫的杨涣。所以,卞玉将二人的事迹写成《杨淮杨弼表记》,并请人刻写在《石门颂》的附近,以为纪念。
艺术鉴赏
风格
书法上,《杨淮杨弼表记》的风格处于“拙”与“巧”之间,“拙”并不意味着笨重方整,“巧”也不意味着姘美精巧。就隶书而言,它的线条、结构等偏向于敦厚、稳重,点画起收方圆兼备,较少棱角;但相对于厚重方整的隶书而言,它的结体又十分欹侧,线条长短也随意,点画的排布也不拘一格,充满了野趣,具有酣畅淋漓的美感。
技法
在结体上,《杨淮杨弼表记》的结体较为宽博、疏朗,点画与点画之间的交界处简单自然,并无过多起收,显得非常肆意放纵。在线条上,《杨淮杨弼表记》属于肥瘦适宜的线条,既不过分粗,也不显得纤细,线条质感稚拙古朴,充满刀笔味。在章法上,《杨淮杨弼表记》因石结字的原因造就了它并不工整的章法,有些错落和歪斜,但整体仍为长方形,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中间略微收紧,上下宽松,显得较为特别。
赏析评价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纪昀:“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诚如康氏所言,“杨碑”最大的书法特色就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临写,心摹手追,浑思度外,可矫帖学习气之弊。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字画皆因石势为之,参差古拙。(《两汉金石记·卷十三·司隶校尉杨淮表纪》)
清代书法家方朔:《石门颂》刻于建和二年,此为熹平二年,其间相距二十有六年,书法朴茂如一,而古拙疏逸则更胜。(《枕经堂金石跋·卷三·汉卞玉过石门颂表纪跋》)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
①降至东汉之初,若《建平郫县石刻》《永光三处阁道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纪功碑》《石门残刻》《阁颂》《戚伯著碑》《杨淮表纪》,皆以篆笔作隶者。(《广艺舟双·卷二·分变第五》)
②《杨淮表记》润醳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或出中郎之笔,真书之《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所师祖也。(《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历史传承
《杨淮杨弼表记》原镌于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于1970年或1971年与《石门颂》等摩崖一同被凿迁至汉中博物馆。
版本信息
《杨淮杨弼表记》的拓本主要有3种:
①清康熙、乾隆拓本。第一行“举”字左上竖笔未被石花断;“廉”字内部第二横画未全连石花,中间及右部尚有墨点,下部三条短竖笔清楚可见。第五行“幸”字左上部未连石花,中间笔画清晰可见。第六行第一字有失拓的。最后一行“黄”字多失拓,“卞玉””二字也有失拓的。
②爱新觉罗·旻宁以后拓本。第一行“君”字左上角泐损,已不能见第二道横画起笔处;“举”字左上竖笔已泐断;“廉”字内第二横画仅见起笔处,其他笔画与石花连为一体。第五行“幸”字左边全连石花,右下角亦连石花。第六行第一字始拓出,但多未释出为何字。最后一行“黄”字始拓出。
③民国年间拓本。左上角已大裂,最后一行的“黄”字上半几不见笔画。
参考资料
· 汉 ·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