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汉中市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又名汉中博物馆)位于中国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园区面积8000平方米,是由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三处历史遗存组建,是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群落式博物馆。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次年11月25日,汉中市博物馆正式挂牌,对外办公。1978年5月23日,汉中市博物馆正式向全社会开放。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古汉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5日,汉中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2年5月31日,汉中市政府将原属汉台区管理的古汉台博物馆、拜将坛管理处和饮马池整体上划,建立了新的组团群落式汉中市博物馆。

截至2023年7月,汉中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522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套,一级文物45件。汉中市博物馆拥有8个展厅,陈列面积近2000平方米,博物馆基本陈列有《道教造像精品陈列》《佛教造像精品陈列》《汉中近代革命文物陈列》《石门十三品陈列》《褒斜栈道陈列》。重要馆藏有石门十三品、《云栈图》《贾大司马修栈道碑》等。

汉中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青少年研学、科普、国防教育和陕西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1958年11月,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1959年11月25日,汉中市博物馆正式挂牌,对外办公。1970年,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原地兴建石门水库,博物馆将以“石门汉魏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凿移至古汉台保护。

1978年5月23日,汉中市博物馆正式向全社会开放。1981年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同年12月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竣工。1992年元月,古汉台北大门仿古建筑群竣工,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古汉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1月28日,汉中市标志性古建筑-望江楼的落架大修竣工。1996年10月,桂荫堂开始施工,次年8月完工。

2001年10月1日,汉中汉代史迹陈列室和改造后的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室对外开放。2002年9月28日,褒斜古栈道陈列室、汉中革命史迹陈列室对外开放。2009年6月5日,被评为二级博物馆。并有博物馆馆刊《石门》发行。 

2012年5月31日,汉中市政府将原属汉台区管理的古汉台博物馆、拜将坛管理处和饮马池整体上划,建立了新的组团群落式汉中市博物馆。

方位布局

建筑布局

汉中博物馆园区面积8000平方米,是由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三处历史遗存组建。博物馆的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望江楼位于古汉台的最高处,采用攒尖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形制,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汉中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

主要建筑

古汉台

汉中古汉台也称“七星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楚汉战争时期建筑,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在汉中称汉王时所建的府邸,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古汉台坐北朝南,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南北长156米,东西宽72米。台上望江楼历代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民国4年重建,它是人工夯土修建的具有秦汉宫廷模式的高台建筑。

1932年,古汉台成为中共陕南特委秘密活动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古汉台得到了妥善保护。1958年以古汉台为馆址,创建汉中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1992年4月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拜将坛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距离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建筑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安市有将坛。”

拜将坛属于“西汉三遗址”之一,是汉中市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它集遗址保护、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园林景观、文化旅游于一体,是汉中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望江楼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桂荫堂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镜吾池

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饮马池

饮马池,又名“东湖”。位于汉台区城墙东南角,东临南团结街,西临吴家大院。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市时的饮马处,故名。现存池西石刻对联:“神龙能作苍生兩,饮马长怀赤帝风。”即为此传说的写照。此地古为汉中八景之一。

展览陈列

汉中市博物馆拥有8个展厅,陈列面积近2000平方米,博物馆基本陈列有《道教造像精品陈列》《佛教造像精品陈列》《汉中近代革命文物陈列》《石门十三品陈列》《褒斜栈道陈列》。

基本陈列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中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记载了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上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门颂》之后,还有《李君表》、《杨淮表纪》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杨淮表纪》,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元恪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历史。

《玉盆》,相传为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郑子真所书。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 

此外,《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伸元、李苞通阁道题名》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山河堰落成记》(《重修山河堰》摩崖),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也是石门十三品中最大的一块碑刻。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7条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洞的开凿和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

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在秦岭大巴山脉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桥梁学家茅以升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在留坝县南河乡(今武关驿镇)孔雀台村褒水西岸,栈道从面临深潭的绝壁间穿过,栈孔中插有30厘米见方的石梁,间距40—60厘米,上覆有石板,供人通行,建筑形制属于“千梁无柱式”。 

石垭子栈道遗迹在今留坝县梨园乡(今江口镇)石垭子村东岸,属于石积式栈道,是早年乡民利用古栈道壁孔营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于抬高水位,便于灌溉,是古代交通与近代水利相结合的范例。 

陈列室内还有一张拓片,拓自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内的一通“仪制令”石刻,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石刻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款识“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为赵昚(赵睿)的年号,“辛丑”为淳熙八年(1181年)。“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要道的石碑,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

2018年3月28日,由汉中市文物局主办、汉中市博物馆承办的“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在市博物馆拜将坛馆区展出,结束了汉中市博物馆没有基本陈列的历史。

“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展厅面积1400余平方米,由序厅和曙光初现、古褒气象、大汉源脉、群雄相争、山南重镇和交流融合六个单元组成,布展文物311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2件(套)、二级33件(套)、三级116件(套),汇集了汉中市各文博单位所收藏的历代文物精品,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均有分布,全面反映了汉中历史脉络。

临时展览

汉中市博物馆藏 “石门十三品拓片” 精品系列展

2011年9月6日经汉中市政府安排,“石门之旅”——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特展赴日本出云市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此次共展出汉中石门十三品及汉中历代名碑拓本31件,同时还展示了汉中石门老照片和近年汉中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2013年5月—6月由汉中市博物馆、西乡县文化馆联合举办的《“蜀道宝藏”——汉中市博物馆馆藏名碑拓片展》在西乡县举行。

在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汉中市博物馆与甘肃省成县博物馆联合推出“石门汉韵”馆藏拓片精品展,于5月20日在成县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选取了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汉三颂”及“稿决集字”等馆藏碑拓精品拓片及制作了褒斜道栈道、石门十三品等精美介绍展板。

2016年1月18日,由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和松江区博物馆主办、上海市松江区书法家协会协办的“石门汉韵——汉中市博物馆碑拓精品展”于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汉中市博物馆选取了馆藏石刻拓本29种32件,展示了汉中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

2017年5月18日,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和汉中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摩崖崔巍汉风扬——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展”在汉阳陵开展,展品以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为主,辅以汉中博物馆馆藏拓片精品,共计二十五件。

2017年9月26日,由陕西汉中市博物馆、苏州市碑刻博物馆主办,陕西略阳灵岩寺博物馆、甘肃成县博物馆协办的“金石为开——吴大澂陕甘访碑拓片特展”在江苏苏州碑刻博物馆明伦堂隆重开幕。展览主要展出以“汉三颂”为代表的吴大在陕甘访碑期间的名碑拓片。

2018年9月21日,由汉中市博物馆与武侯祠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蜀道寻古 石门汉韵——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精品展》于武侯祠展出,展览以 “石门十三品”拓片为主,辅以汉中市博物馆馆藏拓片精品,共计26件。展览呈现了石门摩崖石刻书法艺术,展现了汉中、成都市两地共同的历史文化底蕴。

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

“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市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汉中文化名市的建设目标,通过大量文字资料、照片以及实物展示,从基本工程建设、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博物馆事业几个大的方面着手,以“发展”为着眼点,以“求变”为突破口,体现汉中文博事业70年由弱到强的沧桑变化,汉中文博人路蓝缕的事业拼搏,介绍汉中文博事业取得的辉煌成果。

咏兮墨忆—徐永锡先生遗墨捐赠书法作品展

2017年6月10日由汉中市旅发委(文物局)、汉中市文联主办,汉中市博物馆承办的“咏兮墨忆—徐永锡先生遗墨捐赠书法作品展”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中,徐永锡先生之子徐剑将其遗墨精品28件套(51幅)捐赠给汉中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在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馆区桂荫堂连同郭连生书法条幅壹件全部展出。

《万古云霄一羽毛——书画中的诸葛亮》

2019年3月至5月,由汉中市博物馆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万古云霄一羽毛——书画中的诸葛亮》在汉中市古汉台馆区桂荫堂展出,展览选取的书画作品30件套,均以诸葛亮生平事迹为题材,以书画为表现形式,展现三国历史的核心人物、蜀汉丞相诸葛亮波澜壮阔的一生。

“尚善”——陕西省望贤五人扇面书法作品展

2019年4月到5月,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汉中市文联主办,汉中市博物馆、陕西省望贤书学会承办的“尚善—陕西省望贤五人扇面书法作品展”,在古汉台馆区桂荫堂隆重展出。展览从历史传统和当代感知中汲取养分,呈现出理性与克制之美,实现了书法语言的历史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和谐。

墨蕴嶓冢——赵世钧先生国画作品展

2018年5月—11月赵世钧先生国画展览在汉中市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展出作品48幅。在活动启动之前,赵世钧先生自觉自愿将自己毕生书画创作之精品佳作40件套(其中国画作品20幅,书法作品20件套24条幅)捐赠给汉中市博物馆永久收藏,其弟子许永明等五人也慷慨捐赠国画作品18幅。

馆藏文物

截至2023年7月 ,汉中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522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套,一级文物45件。

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由十三块大型摩崖石刻组成,被誉为“国之瑰宝”。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因修建石门水库,文物工作者在水库蓄水前选取了淹没区内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石刻,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中进行保护。

“石门十三品”主要包括《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衮雪》《石门铭》《石门颂》等。其中《石门颂》被称为汉隶精品,与陕西略阳《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1936年问世的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封面字就选自《石门颂》。

《云栈图》

《云栈图》是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由党居易绘制完成,采用彩色绘制、虚实结合的山水画法,描绘了今陕西留坝铁佛殿南界牌关—勉县褒城镇—汉中城段栈道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栈道沿线山峦起伏、林木巨石、河流急缓状况,上面标有关隘桥梁、递铺驿站、山水城池等名称,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

《贾大司马修栈道碑》

此碑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立于汉中市北褒谷口上之鸡头关,撰文者是时任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他正是《云栈图》作者党居易的祖父。碑文记载时任兵部尚书贾汉复来汉中视察城防,见到南北交通大动脉连云栈道年久失修,于是组织民众历经三个月整修,使六百里连云栈道畅通无阻,尤其是将留坝县青桥驿之南险峻难行的“阎王”彻底改造,化险为夷,更名为“观音碥”。

商代蜀式戈

汉中市博物馆藏商代蜀式戈3件:一为长尖条形,略曲有脊,援长16厘米,宽3厘米,内呈长方形,长6.5厘米,宽3厘米,栏长9厘米,宽2厘米;一为等腰三角形,援长14厘米,近栏处有2长方形孔,援上有径2厘米的圆孔,脊隆起;一为长方形,援长15厘米,宽6.2厘米,援上有径0.6厘米的圆孔,内有长0.8厘米、宽0.2厘米的孔,内长6厘米,宽4厘米,脊隆起。

学术科研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汉中市博物馆以石门为研究课题,先后举办多次研讨会议,促进了汉中文物事业的发展。从1983年9月第一届褒斜石门研究会开始,至2017年9月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论坛的举办,以汉中市博物馆为主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出版有《石门》《汉中市博物馆馆刊》《栈道历史研究与3S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古道论丛》《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蜀道宝藏》《中国蜀道》《蜀道三国史研究》《汉中碑石》《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石门石刻大全》《石门十三品撮要》《石门十三品》《石门之旅》《守望石门》《石门汉韵》等专著。

文化活动

领导视察

1982年11月5日,国家文化部部长黄镇、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视察汉中市博物馆,并为石门十三品题词“国之瑰宝”。

1983年8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199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1997年10月4日,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等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并题写了“汉中文明之花”。

200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2005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2007年6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政治局常委吴官正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2007年11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市考察,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表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专家指导

1965年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书法家舒同来汉中市博物馆视察,并欣然题写了“望江楼”等。

2002年元月10日,考古学家石兴邦指导汉中市博物馆工作。

2002年4月5日,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来汉中市博物馆指导工作。

2012年5月30日,考古学家张忠培汉中市考察、指导龙岗寺遗址保护工作。

社教活动

汉中市博物馆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开发了以“妙趣横生的传统佳节”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例如,端午节,社教老师组织大家动手制作“龙舟”,团结协作组队进行比赛,生动再现了端午佳节赛龙舟的热闹画面。传统佳节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了最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为了更生动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青少年学习、认同、热爱家乡历史文化,汉中市博物馆以”天汉古韵历史文物展”、古汉台历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创新思路对展线精品文物深度挖掘、对教材教具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出了《文物寻宝记》《汉博奇妙剧本游》等社会教育活动。

为了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平台,将中华优秀文化广植进青少年心中,汉中市博物馆每年寒暑假举办特色品牌教育项目“小讲解员训练营”。小学员通过科学、专业、系统的课程培训,成为了博物馆小讲解员,成为传播家乡历史文化的小使者。

汉中市博物馆打破原有浅显且流于形式的馆校合作壁垒,组织宣教团队,结合学校教学内容、汉中历史文化内涵、博物馆藏品特色,研究、设计、开发进校园课程菜单。真正实现将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让教学效果最优呈现。《身边的“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系列课程,“汉博大课堂”系列主题活动等,已广泛深入汉中各学校开展,切实践行博物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

汉中市博物馆把教育功能和知识性贯穿整个研学旅行,开发设计了博物馆主题研学课程单,如“石门十三品”课程研学单、“文物寻宝记”主题研学单,“身边的国之瑰宝”课程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带着问题学习,让研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与游,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同和热爱,提高研学教育质量。

开发与保护

1953年和1964年,汉中市政府先后两次发动群众,清理池内淤泥,恢复池周边的砖砌花墙,使饮马池焕然一新。2000年,汉中市将饮马池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汉中市博物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文物局的指导帮助下,全面推进三遗址片区的融合发展和提档升级,先后完成了市博物馆亮化、望江楼维修等一批文保工程,并将通过对遗址片区及其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升对外形象,扩大影响力。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汉中博物馆大起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0

“辞”“海”二字,源于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3-12-26

【云游汉博】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5

新闻多一点丨汉中市博物馆:汉风汉韵 源远流长.沧州新闻网.2024-04-10

东西问|梁中效:十三方石刻“讲述”的秦蜀古道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24-04-15

游记荐读|汉中有座传奇博物馆,“镇馆之宝”名闻天下,错过太可惜!.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5

汉中市博物馆(纪念馆)基本信息表.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12-25

古汉台是刘邦驻跸过的宫廷遗址.百家号.2024-04-15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04-23

汉中市博物馆:汉风汉韵 源远流长.百家号.2023-12-25

汉中市博物馆2016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汉中市人民政府.2024-04-15

走进汉中市博物馆.百家号.2024-04-10

带上孩子去打卡!汉中市四家单位被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腾讯网.2024-04-15

感受汉中历史底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24-04-15

探寻刘邦战斗过的地方 拜将坛.新浪旅游.2024-04-14

天汉古韵——拜将坛.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2024-04-10

【陕西建筑】古汉台——汉朝基业的象征.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4

【汉中地名故事连载】饮马池.汉中市民政局.2024-04-14

汉中博物馆-古汉台.汉中市人民政府.2024-04-11

【云游汉博】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5

汉中市博物馆:汉风汉韵 源远流长.国家文物局.2024-04-10

东西问|梁中效:十三方石刻“讲述”的秦蜀古道是怎样的,你知道吗?.百家号.2024-04-15

第二节 青铜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4-15

【云游汉博】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5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感受天汉风韵 传承中华文明.百家号.2024-04-15

“文明中国·看汉中”系列报道丨汉中市博物馆:融合本土文化特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明网.2024-04-15

【云游汉博】天汉华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汉中文博事业发展成果展.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