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澂
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原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歙县,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
吴大澂幼承庭训,成为经学家俞樾、陈奂的弟子。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吴大澂考中进士,被钦点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吴大澂曾参与直隶赈灾,并在同治帝大婚时疏请裁减工费。光绪三年(1877年),吴大澂赴山、陕襄办赈务,翌年授河北道。光绪六年(1880年),吴大澂被授三品卿衔。光绪九年(1883年),吴大澂会办北洋政府军务,光绪十年(1884年),迁左副都御史,奉令赴朝鲜处理甲申政变,抵制日本侵朝活动。次年,其赴吉林省参与中俄勘界交涉,纠正了立错的“土”字界牌,使被俄罗斯帝国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土地回归中国管辖。吴大澂还要求以图们江口作为中俄公共出海口,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的航行权。光绪十三年(1887年),吴大澂调任广东巡抚。他坚决反对将澳门划归葡萄牙管辖,并亲率兵船赴澳周历各村各岛,查看葡萄牙侵界实情。次年,其因治理黄河有功,被清廷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吴大澂任湖南巡抚拒敌,因缺乏对战争的全面部署,致使湘军尽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撤消吴大澂帮办军务职,旋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吴大澂被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吴大澂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人物生平
巩固边防
吴大澂青年时代,“即慨然有经世之志”,1852年(同治元年),他入京师应京兆试,曾上书条陈时政。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吴大澂被简放,同治帝想要修复圆明园,他认为时事艰难,上疏谏止。
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
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是年4月,吴大澂为三品卿衔,赴吉林市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6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
1883年(光绪九年),法国从越南向中国扩张,奉命会办北洋军务。
1884年,迁左副都御使。诏令赴朝鲜处理甲申事变,抵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
勘界谈判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吴大澂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
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同年,任中国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珲春同俄罗斯进行勘界会谈。与沙俄代表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又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调任广东巡抚,又同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动作斗争。
微服视察
1887年(光绪十三年)八月,郑州十堡黄河决口南泛,为害严重。先是署河南省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
1888年(光绪十四年)五月,口门埽占失事,功败垂成。李鹤年等均革职。七月,皇帝命吴大澂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接办堵口大工,于当年八月到任视事。他认为河工堵口收发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背运秸料,进行私访。发现发料短缺,克扣工钱,他对管料的官员予以杖责,并带枷在工地示众,以儆效尤。
治理黄河
1888年十二月,工程合龙。他对堵口工程筹划有方,措施得当。该工程较拨发款银节约60余万两。吴大澂任河督时,对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一带险工甚为重视。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砖石坝,加固工程,这是黄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1885年(光绪十一年)时,曾奏请用新法测绘学黄河图,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利津县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郑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势南趋,行将塌至堤身。吴大澂审时度势,在荥泽八堡(今郑州李西河一带)老滩前,筑石坝一座,工竣立一石碑,阐明其固滩保堤的治河思想。吴大澂治河成功后,实授河道总督,赏头品顶戴。
光绪帝亲政后,吴大澂疏请尊崇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的称号、礼节,触怒慈禧,遭到责斥。
兵败辞世
1892年(光绪十八年),吴大澂被授为湖南巡抚。其时,湖南茶叶外销,因汉口英商压价,连年亏折。吴大澂上奏清廷,因湘省别无公款可以挪用,拟借外款在汉口设督销局,经营湘茶出口,包运包销,借以抵制洋商操纵。
1894年(光绪二十年),吴大澂继前任巡抚张煦等设南洲厅治之议,呈请清廷批准南洲厅建置设官等事。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8月15日、17日,连电“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获清廷允准,“带勇北上”。旋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月,吴大澂率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从2月21日开始,吴大澂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郭布罗·长顺及宋庆等部合军,进行第四次反攻海城市。3月3日,日军派第3、5两个师团进犯牛庄,吴大澂等未能识破日军阴谋,置牛庄于不顾,全力围攻海城,致使一日之内就被日军攻陷。3月7日,日军又轻易的攻取营口市,田庄台镇随后也被攻陷。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此后,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授徒自给,又变卖个人所藏字画、碑帖、古铜器以补日用。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辞世,时年68岁。
主要成就
吴大澂堪称清代民族英雄、一代封疆大吏、爱国贤臣之典范,在为政、军事、外交、学术诸方面卓有建树,至今仍深受东北地区边陲人民爱戴。
勤政自勉
吴大澂曾经在吉林省废除封禁、招垦实边,在郑州治黄、武陟县减租、陕襄抚赈,办了许多体恤民情的实事。他到吉林任职后,面对这片黑土地长期荒芜得不到开垦,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现象,深感自己造福一方的责任重大。他冒着侵犯清王朝200多年来“边外皇祖龙兴之地不得开垦”的祖制之风险,一再上书光绪帝请求大开边禁,招民实边,从关内移民到珲春等地开荒耕种。他的奏请终于得到准许,光绪七年(1881)他委派能吏李金镛任珲春招垦总局总办,在五道沟、延吉南岗、黑顶子等地设立招垦分局,负责珲春解禁后招垦实边及边界交涉事宜。接着派员去山东省招收移民垦边,允许到珲春境内开荒种地的朝鲜农民入籍落户。新落户的移民开荒种地,每棚(10户)给车3辆;每2户分1头牛,牛按半价给垦民,牛价款3年还清;所开垦土地,3年内免交税赋,从而激发了移民们开发珲春的热情,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出现了“朝出耦耕荷锄便”“鸡犬农家相毗连”的新气象。原珲春副都统管辖的延吉市、和龙市、春化、敬信等地和原宁古塔副都统管辖的宁安市、东宁市、穆棱市、密山市等,均是因招垦设局而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边疆重镇。土地的开发利用也促进了文化教育、商业贸易、手工业、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兴军固防
为抵御俄罗斯帝国侵略,从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两度受命钦派吉林市、五次前往珲春巡察办理防务。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初二,他由宁古塔第一次来珲春,查阅副将郭云长所练卫字军马队一营、步队二营。他看到珲春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的景象,心中十分感慨,命人建屋数间,设“劝农所”,招民垦殖,并亲自手书匾额,以示对劝农垦田的重视。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下旬,他第二次到珲春,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和副将郭梯阶等巡视中俄边境,踏勘选定修筑东西炮台的基址。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十四日,他第三次来到珲春,因俄人侵占中国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他与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副将郭梯阶、简斋等一同至俄官廓米萨尔处,申明黑顶子地方实系俄人侵占中国珲春之地,要求归还中国。经他据理力争,终与廓米萨尔约定由两国各派人员会同履勘。光绪九年(1883)九月初三,他第四次由宁古塔前赴珲春,校阅靖边中路及卫字各军。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初二,他第五次抵达珲春,奉命与俄方代表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会商勘界。
吴大澂来到吉林省督办防务后,为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帝国边界当局交涉,他奏请朝廷,提高珲春边境地方官员职衔,改革原来体制。为加强边防,奏请朝廷改制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编练新式防军。从各地招募青壮年,编成巩、卫、绥、安4个防军,计5000人,分别驻守宁古塔、三姓、珲春、吉林等地。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光绪七年(1881),他奏请朝廷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旧址,生产以枪弹、炮弹和发射药为主的军需物资,满足了吉黑两省的防务需要。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兵工业,成为洋务运动中较有成效的军工厂局之一。吉林机器局还自行研制新式枪炮、试造轮船,并在全国最先采用机器制造银元,为抵御外币、维护经济安全发挥了作用。他重视改善边防军的武器装备,仅为珲春就曾奏请清廷从德国克虏伯炮厂买来6尊远程十五生大炮,在珲春城南9华里修筑东西两座炮台。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抗击俄罗斯帝国从长岭子入侵时,珲春东西炮台克虏伯大炮打死敌人200余人。
勘界谈判
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初二,吴大澂奉命来到珲春,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沙俄滨海省省长兼驻军司令巴拉诺夫,交涉边界事宜。在谈判中,他们不辱使命,以史为证,与盛气凌人的沙俄代表巴拉诺夫、勘界委员舒利金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经过近5个月的艰难谈判,与俄使巴拉诺夫终于在10月12日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除补立“啦、萨、玛”,增设“喇、萨”,更正“倭、那”诸界牌,以及新旧11个界牌均改为石制、界牌间添设26个“记号”(小界牌)外,规定内容体现了吴大澂此番代表国家、不辱使命的三大功绩:其一,重立“土字牌”。在“沙草峰南越岭而下至正冈尽处”江岸地方,沿图们江至海口市30华里(15俄里)、陆路直量27华里(13.5俄里)处。吴大澂亲赴沙草峰南麓埋设现场监立“土字牌”。其二,收回黑顶子。黑顶子又名乌尔浑山,为珲春南部中心之地,已被沙俄侵占7年。收回后,他立调一营靖边军前往驻扎、屯垦,以防沙俄再来。其三,争得出海权。经谈判,最终获得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保障。作为界约附件的《俄国关于中国船只出入图们江口事的照会》称:“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30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当时从土地面积上看,吴大澂为国家争得的总共不过百十平方公里,但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从谈判桌上拿回土地、争得权利这还是第一次,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唯一的一次。
艺术特色
吴大澂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早年从陈硕父学篆书,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他开始学秦朝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个人作品
吴大澂又以诗词及散文著称。著有《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试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吴大澂,做《古玉图考》,对古玉的颇为有识。也喜欢紫砂壶,曾请过当时的制壶名家黄玉麟来自己家里造壶,其壶底有阳文的“愙斋”款,壶形古朴,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翁同龢:文武兼资,南海北海;汉宋一贯,经师人师。
参考资料
吴大澄玄孙吴元京来珲 重走“皇华纪程”之路东段.中国吉林网.2023-12-23
首页.浙江图书馆.2023-12-23
清代民族英雄、爱国大臣吴大澄在珲春纪事.吉林频道.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