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金镛

李金镛

李金(1835年9月19日—1890年9月14日),字秋亭,号翼卿、丽卿,江苏无锡人。清末官员、实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是宋朝名臣李纲的后裔。

李金镛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陡门李巷(今无锡市石塘湾乡天授村戴李巷屯,在无锡市西北,约有十五六公里)。早年,李金镛随父亲在上海经商。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通过捐赠财物获得了候补同知的职位,并开始在淮军服役。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李金镛多次倡导并实施义捐以赈济灾民,此举使他获得提升,担任了知府一职。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对他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上级奏请,请求将李金镛留在吉林府任职,最终任命他为吉林府的首任知府。光绪九年(1883年),李金镛代理了长春厅通判的职务。光绪十三年(1887年),受到李鸿章的推荐,他被调派至黑龙江,负责筹建漠河市金矿,这标志着中原地区官督商办金矿制度的开端,光绪十六年(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由于积劳成疾在漠河去世,清政府追赠其为内阁学士,并在无锡、长春、漠河建祠纪念。

李金镛在各地主持赈灾活动,总结的《海州查赈章程》,奠定了晚清时期民间救灾活动的基本准则,在任职吉林省知府及长春厅通判期间,创办了“养正书院”,并建立了“同善堂”,致力于培养和启迪民众的智慧,亲自主持厅考,有304人参加考试,为历年之最。李金镛在查勘黑龙江省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时,成功收复了补丁屯至老瓜林间超过170里的领土。李金镛领头创办了漠河金矿局,开启了中原地区官督商办金矿的先河。此举有效地缓解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压力,被誉为“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35年9月19日,李金镛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陡门李巷,自幼聪明好学,在村里私塾跟余莲村老人读诗书礼易之书,做慈善活动。李金镛长大后,协助父亲经商,在无锡开设同丰参药店,并先后在常州开设西丰裕药店、东来裕药店两处分号。后来,李金镛随父亲去上海市经商,与人合资在城隍庙附近开设了李家客栈,还与江浙巨商交往,结识了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并深得其赏识。在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镛遵照父亲的指示,伴随苏州市慈善家谢元庆在金陵地区进行难民救助工作,并因其表现出色而受到谢元庆的高度评价。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带头出资在镇江市丹阳市等地设粥厂,救济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

弃商从政

咸丰十年(1860年),李金镛花钱捐了监生,还捐纳同知衔,在李鹤章的介绍下投身淮军,李鸿章很器重他,还为他奏请赏戴花翎。同年,李金镛随淮军在苏、常一带与太平军激战。咸丰十一年(1861 年),李金镛因捐输军饷而取得同知衔,从此成为清朝的官员。

江北赈灾

从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苏北海州和沭阳县地区发生了蝗灾,导致许多饥荒老人和孩子阻塞了道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苏北的灾民们纷纷逃往金陵、常州、苏州市上海市等地寻找食物。常州的绅士们在当地设立了工厂来收留这些难民。李金镛也参与了这项工作,他看到许多老人和小孩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寻找食物,于是他决定带着款项前往灾区进行救济。然而,跨越省份进行救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这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因此,他首先前往上海与江云泉、胡雪岩、周味六(周昌炽)、顾容斋(顾寿松)等绅士商议救灾事宜。

这些绅士们认为前往江北救灾是非常必要的,并各自捐赠了大笔款项,委托李金镛和金苕人(金福曾)携带这些款项前往灾区进行分发。他们二人还邀请了袁子鹏、秦晡斋、庄小山、杨殿臣、朱寿崖、尹敏斋、瞿星五等人一同前往。李金镛一行人带着十三万两银子,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77年1月26日)抵达了救灾工作的第一站沭阳县,随后是宿迁市、海州、赣榆区。在检查救灾物资的过程中,李金镛等人采取了与官方救灾不同的方法,他们分别前往各个乡镇,边检查边发放救灾物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他们到达海州进行救灾工作时,李金镛将这种检查和救灾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形成了《海州查赈章程》,并将其公开发布,从而奠定了晚清时期民间救灾活动的基本准则。

华北赈灾

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5月),李金镛离开赣榆前往苏北,随后到达山东青州进行赈灾工作。在此之前,扬州市的绅士严作霖等人已经在青州市开展了赈灾活动,但仅仅局限于临朐县一县。李金镛抵达青州后,迅速接手了当地的赈灾事务,并将赈灾范围扩展至整个临朐县。

在青州开展赈灾活动期间,李金镛得知邻近的武定府所辖博兴县、青城、滨州市一带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因此,他决定将江广助赈局青州总局迁移到武定,并在青州和武定两府同时展开赈灾工作。此外,在益都、临朐、寿光市、乐安和昌乐县五个县分别建立了分支局,指派义赈同仁负责各自局的运作,并设立专门机构以收养灾区儿童。为了募集到慈善资金,李金镛等人在《申报》上刊登了《劝捐东赈荒启》,呼吁士绅、商人和善良的信众积极捐款。在青州市的赈灾行动中,据统计,临朐县、寿光、益都、昌乐、广饶县五县共计救助了二十六万人,使用的经费达到了十五万串。

光绪四年(1878年)初,由李金镛等人主导的山东省赈灾工作基本结束。然而,此时山西省河南省、直隶等省的赈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尽管此前已有多个省份邀请他主持赈灾工作,李金镛最终选择前往直隶省。

光绪四年(1878年),李金镛抵达天津市后,随即遵照李鸿章的命令,与道员吴大澂盛宣怀迅速前往灾区(河间府所属各地区),并领导当地官员和绅士进行赈灾工作。李金镛首先负责处理了阜城县脩县、东光、故城、武邑县的赈灾事务。随后,由于永定河决口,他又奉李鸿章之命前往被洪水侵袭的永清、东安、武清三地执行抚恤任务。在此期间,故城、安平再次遭受水患,李金镛于是向江苏省的绅士们劝捐赈款,并与从事义赈的同仁们一同前往灾区进行救助。

李金镛在赈灾工作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并于光绪五年(1879年)春季建成了任邱千里堤。同时,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灾害,他在赈灾期间还倡导绅民挖掘井泉和储存谷物。直隶赈务完成之后,李金镛进一步筹集资金,在天津市建立了广仁堂,主要是收养天津、河间二郡那些孤苦无依的人。

吉林任职

光绪六年(1880 年),吉林将军铭安改革官制,奏请朝廷派一批能力强的官员来吉林,李鸿章就向朝廷推荐了李金镛。同年十二月,李金镛来到吉林,在将军铭安麾下任职。李金镛抵达吉林后,按照当时的规定,他需先在辅助职位上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用期。在此期间,他的职责包括处理诉讼和打击盗窃等治安问题。随后,他被委派至珲春负责屯垦工作,紧接着又参与图们江边界的勘测任务。通过与俄罗斯方面的多次坚定而有效的沟通,李金镛在一年内便显著改善了该地区的治安与开发状况。

经过一年的试用期,铭安对李金镛的表现深感满意。光绪八年(1882年),随着吉林厅升级为府治,李金镛被任命为首任知府。由于他没有经历过“赴部引见”这一常规程序,所以仅被指定为代理而非正式补授。在他任职吉林府的九个月内,李金镛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制度的整顿、税务系统的改革、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排涝抗旱措施的推行。

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随着吉林将军希元的到任,李金镛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他被调派至长春市,担任长春厅抚民通判的职务。李金镛初到长春时,这里“盗风正炽,劫案山积”。经过李金镛的治理,长春厅范围内“素炽盗风”全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兴建书院,李金镛捐献俸银一千两,还号召地方士绅集资办学,短短3个月便集资9万多吊钱。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长春老城北城后堡一块面积为“一垧四亩三分七厘五毫”的土地被买下。当年八月,养正书院在此建成,名称来源于《周易风水》的有关内容。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李金镛被希元擢升为道员。离开长春市后朝廷指派李金镛负责黑龙江省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的勘查工作。面对俄罗斯帝国向南扩张,李金镛通过坚定的辩护,最终收回被占土地,维护了中原地区领土的主权。同年, 李金镛亲自主持厅考,有304人参加考试,为历年之最,反应了长春文化教育事业日趋繁荣。在改善民生方面,李金镛“创书院义塾,建同善堂,养济院,牛痘、掩埋、施棺诸局,以养以教”。同善堂后来虽然停办,但在宣统年间其组织架构仍存,并有一笔发商生息的巨款。后来, 长春市知府何厚琦以这笔钱为基础,开办了长春工艺教养所。

漠河开金矿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清廷颁布诏令,指派李金镛前往黑龙江负责筹建漠河金矿。同年五月,李金镛从墨尔根出发,历经一千五百多里的长途跋涉,耗时三十六天抵达漠河。在那里,他进行了全面的搜寻和详尽的勘察工作,并收集了金沙样本。随后,他草拟了《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共16条,提交给李鸿章审批,并前往烟台市上海市等地筹集所需资金。

光绪十四年(1888年),漠河矿务局正式成立,李金镛被任命为总办。他聘请了矿业工程师,购置了必要的机器设备,安排了粮食的采购,并且招募了矿工。在漠河、奇乾河、洛古河三地相继建立了金矿场,两年内共开采出黄金三万两。李金镛还悉心处理与俄罗斯方面的交涉事宜,并在黑龙江省南岸的札伊河旁的观音山开设了工厂。通过聚集商人资金成立公司,吸引了流离失所的人们回归,并逐渐形成了商人和小贩的聚集地,从而收获了巩固边疆的利益。

积劳病逝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金镛开始不时地出现咳喘和吐血的症状,多次就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1890年正月,他亲自前往阿穆尔省,与俄国阿穆尔省总督廓尔孚进行会晤,商议确定了雇佣俄国轮船的章程。之后,他又途径齐齐哈尔市,拜见了依克唐阿将军,向其汇报了矿务相关的情况。由于种种忧虑和万事的操劳,7月初,李金镛再次出现了心悸病和吐血的症状。最初,他还勉强支撑着处理各种事务,不愿因疾病而休息。然而,10余天后,他逐渐感到精神萎靡,就医服药也未见改善。

7月末,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承担工作。因此,李金镛不得不向上级书面请示,请求获得3个月的假期进行身体调养,期间矿务的各项工作均交由金矿提调袁大化代理。八月初四早4点多钟,李金镛在漠河金矿局与世长辞。李金镛去世后,李鸿章撰写了《请恤积劳病故道员折》上奏光绪帝,为李金镛请功。准许李金镛事迹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追赠其为大学士,史称“李阁学”,恤加二品顶戴。

人物成就

政务

光绪六年(1880年)12月,李金镛来到吉林市任职。起初从事于审理诉讼及打击盗窃等司法工作。不久之后,他被委派至珲春负责管理屯垦事务,并随后被命令去查勘图们江边界。在与俄罗斯的多次强硬交涉中,仅用了一年时间,他便成功地“通过外交手段引导远方的人们来归附,清除了盗贼并开垦了荒地,其治理成效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光绪八年 (1882 年),吉林厅升为府治,李金镛成为第一任知府。在吉林府任职的短短9个月里,他整顿钱法,改革税收,开渠引水,排涝抗旱,做了大量工作。

光绪九年(1883年)冬季,李金镛被任命担任长春厅的通判。在其任职的三年时间里,他亲自询问民众的困苦,废除了陈规陋习,处理了积累已久的诉讼案件,为无数冤案进行了平反。到任仅仅5个月,他就清查了600余起陈年积案。他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垦荒民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蒙古王公之间的土地纠纷,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此外,他还铲除了声名狼藉的大盗苗青山和高福,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金镛被提升为道员,并接受了朝廷赋予的重要任务:勘查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区的土地界线。当时,俄罗斯帝国正逐步向南扩张,企图吞并这一地区。面对这种情况,李金镛依据条约与俄罗斯官员进行了坚决的辩论和交涉,最终通过挖掘壕沟确定了边界,成功收回了从补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被侵占的土地,再次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李金镛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任职期间,面对蒙古王公提出的重新丈量西夹荒土地的要求,他注意到该地区农民早在咸丰七年(1858年)就与蒙古王公达成了一次性交租、永不再次勘量的协议,并在长春财神庙立碑为凭。然而,蒙古王公事后反悔,多次向理藩院提出重新勘量土地以收租的请求。当理藩院向吉林将军希元发出相关咨文时,李金镛携带财神庙石碑的拓片面见希元,《吉林通志》对此事件的描述简洁而生动:“金镛持碑文谒见将军,代表民众陈述情况,言道:‘确实知道重新丈量能使您和我有所收获,但百姓将如何是好?’将军听后感到惊讶,并上奏停止此事。”这一记载展现了李金镛为了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甚至敢于向上级提出异议的勇敢和智慧,表现出他的坚定和高尚品格。

开矿

漠河金矿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重要企业,自创办之后在李金镛的经营管理下仅仅两年的时间内就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发展成为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企业。在李金镛的影响下,黑龙江省乃至东北 地区都兴建了一批重要矿产企业,其他省份后来也纷纷效仿并且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统筹管理

李金镛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创办企业的经验和清朝的实际,初步制订了开办矿山的章程,他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薪金的发放上他采取了矿产局与工人四六分成的制度,并对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纪律的工人进行奖赏、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后来随着金矿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李金镛不断招聘献身边 疆、实心务实的管理人才来金矿担任管理者。在管理金矿的过程中, 他不仅赏罚分明,而且关心职工生活,在职工有困难的时候他还亲自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为了能够顺利外运矿产资源申请专项款项,不断改善运输条件。为了保护边防的安全他积极训练边防勇 士,对俄罗斯帝国匪徒开展了有力的打击,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知人善用

在封建社会中管理企业的官员一般都是按照管理官员的制度来管理人才,然而李金镛在漠河金矿的管理中做到了知人善任,他非常爱惜人才,主张破格奖励在漠河金矿管理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漠河市地处中国大北部,很多人都不愿意到此地就任,虽然这样李金镛还是主张“慎选用人”的制度,不能因为缺乏人才而随便安排人在需要的岗位上,他对来漠河金矿的工人 作出积极贡献的一律破格奖励。

周密的制度

为了保证金矿的顺利开展,李金镛从筹集资金,到设备、技术的引进,账务的管理,再到盈余分配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是完全按照西方资本主义企业而制订的。李金镛制定保证金矿安全运营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管理制度。为了能够招募到可靠的矿山工人,防止工人中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他对矿工的招聘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要 求前来应聘的矿工都必须办理严格的手续。

2、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具体要做到成本的节约、资产的合理分配、利润的最大化。李金镛从财务管理制度中认识到了财务的重要性,为了避免出现财务上的走私现象,主管厂矿的人员不得兼任财务人员。厂内负责财务的人不管职务多大都不得挪用厂内资金,对于任何人员都不得给情面,只要是不合理的 财务一律驳回。

人文关怀

李金镛对前来漠河市工作的人员都进行了妥善安置,在漠河开办工厂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工作人员的住房问题。对此,李金镛专门对矿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在开矿之初他就设法筹备工作人员过冬的衣帽。开矿后,他又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粮食的采购工作。在漠河金矿工作的人员大都从华北和南方来到这里,他们普遍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漠河金矿地处荒远,寒湿严重, 瘴疠袭人,再加上常年缺少蔬菜,矿工及工作人员常患有各种疾病, 例如白内障、烂牙龈、瘪指甲等。李金镛一方面改善采金作业方式, 同时在金厂布置修建医院、聘请医生,从而用来保证工人的身体健 康。有一次,金厂的一个工人中了严重的毒,需要人工吸才能把毒素排出来,其他人员都害怕自己会因此染上毒,此时李金镛不顾自身安危替工人吸掉了毒素,保住了工人的性命。

赈灾

李金镛被认为是晚清时期民间慈善赈灾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李金镛作为最早参与苏北赈灾活动的江南地区慈善人士之一,被视为晚清民间慈善赈灾的先驱者。

在光绪初年,李金镛及其领导的民间慈善赈灾团队成为了当时赈灾工作的主要力量。将苏北赈灾活动也包括在内的情况下,由江南地区人士发起的晚清时期的民间慈善赈灾活动主要在苏北、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和直隶这五个地区进行。在这些地区中,李金镛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三个地区的赈灾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苏北地区,他发放了高达十三万两的赈灾款项,救助范围覆盖了淮安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三个府。他所领导的团队是当时唯一一支在苏北地区开展赈灾工作的民间慈善队伍。在山东地区,仅青州市一地,他就救助了超过二十六万人,救助范围涵盖了青州、武定两个府的十多个县。在直隶地区,他筹集的赈灾款项达到了六万两,救助范围扩展到了九个州和县。

在苏北赈灾期间,李金镛带领的团队所有成员都放弃了其他公务和私人事务,全力投入赈灾工作,并且团队成员均不领取薪水。李金镛在苏北赈灾期间制定的《海州查赈章程》确立了晚清民间慈善赈灾的基本原则,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后来的赈灾工作中,无论是李金镛本人在山东省的赈灾活动,还是袁子鹏等人在河南省的赈灾工作,都明确表示遵循青州市、海州的先例进行逐户查赈。

河南赈灾中制定的《查赈条议》在查户、放票、散赈等关键环节上与之前的规章相比并无实质性变化。这些规定在后续多次赈灾活动中被视为标准,如《义赈刍言》等文献,甚至在1921年中国义赈会颁布的《查放局通则》中,只是将查赈员改称为“调查员”。在山东赈灾期间,李金镛提出的疏浚小清河的建议在民间慈善赈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这是义赈同仁首次系统提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并且在十五年后基于同样的理念,依靠民间慈善力量得以完成。

李金镛在华北地区慈善机构的建设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青州市赈灾期间,他与义赈同仁共同筹建了青州同善堂,这是华北地区首个综合性慈善机构。青州同善堂的建立,为义赈同仁在华北地区设立慈善机构开创了先例。随后,在河南赈灾期间,义赈同仁们也建立了众多慈善机构。

李金镛对华北地区慈善机构建设的推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天津设立的广仁堂。广仁堂不仅是光绪初年义赈期间江南士绅在华北地区最为成功的案例,而且其模式后来被盛宣怀在华北地区推广,形成了“广仁堂系列”。尽管“广仁堂系列”的形成是盛宣怀大力推动的结果,但李金镛首创的天津广仁堂,最早奠定了其基础。

改善民生

1855年,李金镛出资整修无锡杨家圩、界溪圩堤岸。

1883年,李金镛回乡探亲,发现原有的洛社大桥已毁,运河上仅有狭窄的木桥,过往行人拥挤不堪,且常有落水溺死的事故发生。于是他将自己历年官俸积蓄和多次因功所受的巨额赏赐共计7万多两毅然捐出,独资修建洛社大桥。大桥于1886年建成,造福一方百姓。

李金镛在长春市任职时,“创书院义塾,建同善堂,养济院,牛痘、掩埋、施棺诸局,以养以教”。同善堂后来虽然停办,但在宣统年间其组织架构仍存,并有一笔发商生息的巨款。后来, 长春知府何厚琦以这笔钱为基础,开办了长春工艺教养所。

兴建书院

在李金镛的所有措施中,最让后人念念不忘的是他兴建养正书院,开启长春文教事业的先河。为了兴建书院,李金镛自捐俸银一千两,还号召地方士绅集资办学,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 应,短短3个月便集资9万多吊钱。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养正书院建成。从此,考生们再也不用在冰天雪地中完成自己的试卷了。

为使学子们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李金镛从北平樊城聘请名儒担任山长,规定书院的山长和主讲可以不拘科第,只要“学识闳通”即可。他亲自主持本郡童子试,选拔入院读书的童生,民国初年曾出任黑龙江省都督兼民政长的宋小濂就是其中之一。为维持书院和养济院等慈善机构的开支,李金镛采用劝捐的方式,募集数万吊钱,发商生息。

兴建养正书院是长春市文化发展的“奠基之举”,从此长春文风日盛。对此,李金镛功不可没。 除兴建书院外,李金镛对于长春厅厅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光绪十二年(1886 年), 李金镛亲自主持厅考,有304人参加考试,为历年之最,可见当时长春文化教育事业日趋繁荣。

人物关系

评价

李金镛心怀天下、济世爱国、一身正气、不惧艰险,李金镛才干卓越、勇于创新、善于管理、功勋卓著。李金镛虽然无法拯救国运于危难之中,但其“求富而图强”的历史功绩却早已镌刻于民族青史。——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晚清官吏,李金镛为国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确实不愧“柱石之资,循良之选”的评价。——中国纪检监察报

李金镛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卓越的企业家,是北疆的守护者、大兴安岭开发的先驱者,他树立了寒地创业的成功典范。如今,“金圣”李金镛已成为漠河人的精神偶像,成为漠河的精神之魂。——中国共产党漠河市市委员会宣传部

通晓吏治,条理精详,克已爱民,朴诚勇敢。——李鸿章

血性忠勇,不避艰险。——清政府

人物轶事

一只虎

李金镛初到漠河金矿上任时,听说俄罗斯帝国的边防官十分刁钻,经常让一些地痞无赖过江闹事扰乱边境百姓的生活。一次李金镛大摆酒宴宴请俄官,在此之前,他将一名死囚扮成侍者穿着清朝的七品官服。当双方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时,李金镛突然向这位侍者发难,说他待客不周有伤清代国体,随后就让人把这名侍者,推出去砍了头。俄官哪见过这样的情景,他震惊地问,这七品可是你们的朝廷命官,说杀就杀吗?李金镛笑了笑“你有所不知,我奉皇上之命兴利实边只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杀大权都由我掌控,杀一个小小的七品官难道不和宰鸡一样吗”。听了这话俄官心里害怕极了,回去之后,这位俄官就把宴会上的事见谁和谁说,很多人都对李金镛心生恐惧,因为老百姓都叫他李知府,所以俄官们就按照这个谐音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一只虎”。

磨盘说话

传说,在开金矿之初,需要挖掘很深的、形状像井一样的坑。在挖掘的过程中,把挖出的土,按照层次分别堆放,为的是察看哪一层有沙金。淘金者忌讳说“坑”字,所以人们将探金这种行动称作“按碃”。说来也真神奇,在李金镛领导的这次“按碃”中,当人们挖到几米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圆形的好似磨盘的东西,露出的边缘闪着金光。挖掘的人非常激动,干起活来更起劲了,就想一口气把它挖掘出来。可是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越往下挖,它越往下沉,又挖了几米深还是没有挖出来,只见这个金磨盘旋转着往下沉。人们很不理解,急忙报告给李金镛。李金镛闻讯赶到现场时,只看到圆形的金边露在外面,李金镛大声的问:“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不上来?”周围的人没有回答,说来也很奇怪,只听井里传出一个声音,瓮声瓮气的,“我是镇沟的,我走了,谁镇边?”李金镛大声喝道:“皇上派我来镇边,这里有我,你留着还有什么用?”井下没有了声音,金磨盘也不转了,淘金者很快把它挖了出来。果然是一个好大的金砣子。

相关作品

影视形象

书籍

后世纪念

墓址

李金镛的墓地位于他的故乡东陡门,不过该墓地已经遭到了破坏,墓内的随葬金银财物已一无所有。

故居

李金镛故居原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2004年,因隔壁家一场火灾,烧掉了不少房屋。但幸好火势没有波及后面的小院和第三进的4间矮楼,李金镛年轻时的起居房间和小院内的水井和所植的树木仍在。2006年,李金镛故居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纳入修复规划。201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被命名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金镛纪念馆”也同期布馆对外开放。

祠堂

李金镛逝世后,其原籍无锡因其在边远地区的勤勉工作而建立祠堂,并根据直隶总督喜塔腊·裕禄的奏请,将其祠堂列入官方祀典。随后,直隶总督王文韶上奏,鉴于李金镛在黑龙江省漠河创办金矿厂对边防的贡献,在那里为其建立了专祠。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吉林将军郭布罗·长顺也上奏,基于李金镛留给民众的深远影响,在长春为其建立了专祠。这三个地区为李金镛奏建祠堂的原因各异,反映了他在不同地方的主要政绩和施政特色。

漠河、无锡两地相继复建或修复了李金镛祠堂、故居,在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 的同时,缅怀这位官位虽不显赫,却深受百姓爱戴的历史人物。

漠河

李金镛祠堂始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占地总面积增至1698平方米。聂氏宗祠分为一座正堂和两座厢房,正堂背靠青山,显得庄重、肃穆,堂内陈列着李金镛塑像、清政府有关老金沟金矿事宜的奏折及部分实物文本。东厢房为幕僚馆,陈列着刻有协助李金镛创办和管理金矿的90余名幕僚的浮雕画;西厢房为功德馆,陈列了2000余件出土的采金工具和20余幅图片,讲述了李金镛为国为民、镇守边疆作出的卓越贡献。

无锡

李金镛的祠堂建在无锡惠山宝善桥堍北岸,原占地近十亩,有两间正房,三间厢房,内陈光绪帝御赐祭文。因清廷曾追授其内阁学士,史称"李阁学",故称"李阁学祠"。该处聂氏宗祠被列入无锡市文物遗址控制单位,并于2018年进行修复重建,2020年接受国际专家检验。

御赐祭文

光绪皇帝还亲笔为李金镛撰写了御赐祭文。“皇帝谕:祭军营病故二品衔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卹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金镛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令,忽闻溘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墟,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采金人膜拜

凡采金人在摁碃前(采金人的用语,即挖矿井),都首先要顶拜李金镛的亡灵。当膜拜时,就用一根木棍,系一块红布,当成李金镛的偶象,以表示淘金者对李金镛的敬服、怀念和祈求他保佑自己能采到金子的诚心。

参考资料

【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金圣李金镛.澎湃新闻.2024-08-20

李金镛:“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无锡新传媒.2024-08-20

【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金圣李金镛.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1

善用媒体的清末江南善士.新浪看点.2024-08-21

苏州博物馆藏稿本《李金镛行状》校释.苏州博物馆.2024-08-21

【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金圣李金镛.澎湃新闻.2024-08-21

中纪报史鉴版刊登:实心任事李金镛.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1

故事里的黑龙江|“金圣”李金镛 外号竟然是“一只虎”.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1

【兴安史话】李金镛传奇.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1

李金镛传奇之老金沟(2009).1905电影网.2024-08-21

李金镛传奇之龙虎斗.1905电影网.2024-08-21

李金镛传奇之北极光(2009).1905电影网.2024-08-21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2024-08-21

近代开发东北留下伟业 李金镛故居将修复.新浪网.2024-08-21

惠山李金镛故居开放.新浪网.2024-08-21

游李金镛祠堂听历史故事.东北网.2024-08-21

【集团文苑】李金镛与漠河金矿(下).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1

惠山浜祠堂群11座祠堂完成修复或重建,唐英年祖先祠堂唐襄文公祠“修旧如故”.我苏网.2024-08-21

“金圣”李金镛.银河悦读中文网.2024-08-21

漠河历史人物-- 李金镛.漠河历史人物-- 李金镛.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