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小志
《银川小志》作者汪绎辰。书成于清代乾隆,所包括的资料涉及清代宁夏全境。全书172页,约7万字,虽系民间编修,但它是清代第一部宁夏志书,其所包括的资料涉及清代宁夏全境。由于非正统史料,一直未能付刻,直到1986 年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据稿本抄本影印出版。
简介
《银川小志》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全书172页,约7万字,虽系民间编修,但它是清代第一部宁夏志书。《银川小志》一直未能付刻,其原因很可能与非正统有关。稿本多年珍藏于南京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初高树榆先生首次制成油印本收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从此得以在学术界小范围内借阅,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据稿本抄本影印出版。
《银川小志》的志名为“银川”,是将银川作为宁夏的别号,并非指现在的银川市,其所包括的资料涉及清代宁夏全境。
作者
作者汪绎辰,字陈也,号代笠亭客,浙江钱塘人,爱新觉罗·弘历十九年在宁夏太守赵竹堂署中担任家庭教师。赵竹堂令共在讲课之暇删摘旧志,编新志,汪绎辰”旁搜他、文人野老之传闻、残碣断碑之记载以及尘封案,靡不广询博稽“,在罗列、归纳摘编旧志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客,用了一年的功夫,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了这部志书。不知什么原因这部志书没有付刻。
编著特点
著述特色
清代,宁夏的地理位置已非边防前线。清朝统治华夏,采取民族融合政策。蒙古族人再不似明代被称为外虏,而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汉蒙一家,无需干戈,宁夏地区的边防军事要塞作用已不复存在。乾隆年间,疆域辽阔,国泰民安。宁夏平原美丽富饶成为地道的塞上江南。产生于这一时期的《银川小志》即无边事征战可录,又无需记载那些众人熟视的宁夏平原上的农业。升平之时的省志,有它特定历史时期著述特色。
《银川小志》有别于其它几部宁夏志之处, 正在于它丰富的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学、城市地理内容。小志汇集于明、清二代宁夏志中有关山川、城池、古迹、祠宇、寺观、灾异的大量记载,以引人入胜的笔调,细致入微的手法,简明洗练地勾画出山川秀丽、城市优美的昔日宁夏,同时又集中地记叙了地震灾害给予宁夏带来的近乎于毁灭性的破坏。在整部《银川小志》中,这些内容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作者刻意载录的意向十分明显,可以说这些内容就是《银川小志》的著述特色。
体例特殊
《银川小志》的体例也很特殊,一书之首仅有作者草写的不到300字的自序,即汪绎辰自述修志缘由和经过的短文,全书再无他序,也没有跋。更不寻常之处在于这部志书没有分卷载录其内容,只列目。这种编纂体例较之由官府主持编修的正统志书来,就显得不那么正规。
主要内容
小志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可供研究的宝贵文献资料。
小志有22个目,在“水利”中,不仅记载了汉延渠、唐徕渠, 而且对银川市城郊的贴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达剌渠、东南小渠、西北南小渠等渠道均有记载;在“学校”中, 不仅记载了宁夏儒学, 而且记载了商学、文书院、朔方书院、银川书院的建立始末;在“风俗”中,记载了自洪武初各个时节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婚丧嫁娶的习俗;在“古迹”中,记载了宥州、夏州等州、镇、城的历史变迁及其地理位置;在“物产”中, 详细记载了宁夏的各种物产,除谷、菜、果、药、畜、禽、兽、鱼、蟹等以外,还记载了“贺兰山产铅、矾。麦垛山出铁,盐池出盐、凡麻……”等,对“贺兰山产砚材”、“中卫市石空寺产牛油石”、“灵州、中卫山中产石炭、蓝炭、碴子石”等作了较为具体的记述。另外,还有“夏人善织栽绒床毯、椅褥等物”、“宁夏各州县俱产羊皮、灵州出长毛麦穗,狐皮也随处多产”的记载。在“税”中,详记了唐食货志载“盐、灵二州,有乌、百、瓦三池”的情况和元昊时请售清白盐,宋不许之由。另外,“临幸”、“窃据”、“叛乱”中分别记载了刘彻、李世民、李隆基、康熙帝等皇帝的行踪,“赫连夏”、“拓跋夏”等封建政权的建立始末以及自汉至康熙发生于宁夏的对抗封建中央的历次动乱的经过,所有这些虽然在有关书籍中得到辑录编纂,但将有关史料集中成篇却是很有益的。
编纂缺陷
《银川小志》中不乏颇有价值的资料,但毕竟由一人编纂,不够周全,其缺陷在于内容过于简单。另外,作者在某些条目后所列诗文也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如:周光镐的《北城楼元夕落成》、伊应元的《登北城楼漫兴赋呈王宪副》,本是有关银川市北城门楼之作,但却列于平罗县“北门关”条下。还有,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发生大地震,小志错记为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些弊病,当是因为作者业余修志,闭门编书,疏于实地考察所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