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的外交家庭,毕业于北平市(今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1938年失踪。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战地记者、摄影家。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的一个外交家庭。方大曾的父亲在外交部工作,小学时的方大曾就喜欢摄影。1929年,17岁的中学生方大曾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自此,摄影从爱好逐渐发展成职业。1930年,方大曾从北平市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曾任北平少先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周刊编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反帝新闻》的编辑工作,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联合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用相机记录施虐者的残暴和同胞的顽强。1935年,方大曾应聘到北平ymca当干事,以方德或小方署名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之后又转到天津青年会工作,不久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一起创办中外新闻学社,任摄影记者。
1936年12月4日,方大曾离开北平市到绥远省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绥远抗战采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通讯。1937年7月10日早上,方大曾成为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中国记者,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配以照片发表。1937年8月初,方大曾独自一人前往保定市进行战地采访,写出了另一篇著名通讯《血战居庸关》。同月底,范长江送方大曾登上由石家庄北站去的火车。同年,据称方大曾和武汉的全民通讯社(即先前的中外新闻学社)保持过业务联系,此后失踪。范长江在解放后一直寻找方大曾踪迹,最终没有结果,遂写下回忆方大曾的文章《忆小方》。
方大曾与同时期的范长江、徐盈等人齐名,与范长江并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在抗战前线,方大曾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这些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消息,鼓舞了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中国摄影史和战地报道谱写了重要篇章。因此,他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评价:“方大曾写出的有关抗日军事活动的新闻作品,是对全面抗战的忠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在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的一个外交家庭,方大曾的父亲在外交部工作。小学时的方大曾就喜欢摄影,1924年,方大曾就读于北平市立一中,用母亲给的7块银元买了一架照相机。拍摄北京市的古建筑、各种民俗和社会底层的苦难生活。 1929年,17岁的中学生方大曾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自此,摄影从爱好逐渐发展成职业。
1930年,方大曾从北平市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曾任北平少先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周刊编辑。尽管所学的专业是经济,但他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摄影活动中,并通过自学成为摄影师,经常利用假期外出旅行、写稿和照相。方大曾关注时局和民众生活,通过在北平市、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的旅行,拍摄了不少反映当地民俗、风光、古老建筑及百姓生活的照片。
工作经历
转向专业摄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反帝新闻》的编辑工作,开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联合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用相机记录施虐者的残暴和同胞的顽强。1934年,方大曾中法大学毕业。毕业后,方大曾用在一家英国杂志的作品《四子王旗的婚礼》发表文章,用获得的稿费买到一架高级“禄莱福莱克斯”,标志着他的摄影活动将由业余转向专业。
创办中外新闻学社
1935年,方大曾应聘到北平ymca当干事,以方德或小方署名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后又转到天津青年会工作,不久与吴寄寒、周勉之等一起创办中外新闻学社,任摄影记者。并受聘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少年部干事,“一二·九”运动后,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年采访绥东战场。先后到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拍摄了大批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状况的照片,发表在《良友》《申报》等报刊上,获得广泛好评,逐渐在国内摄影界崭露头角。随着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方大曾的摄影活动与民族救亡运动结合起来,成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
进行战地采访
1936年至1937年间,是方大曾采访报道与摄影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936年,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曾刊载他所写的《张垣一瞥》《从张垣到大同》《晋北煤业现状》等通讯。当年,方大曾邀高尚红(北平青年会负责人)看斯诺访问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拍摄的照片,夏天到天津《大公报》求职,与范长江相识。经推荐任天津《大公报》记者。深入宛平、冀东、绥远等地采访。
1936年6月至7月,方大曾还受聘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特约记者,沿京包铁路西行实地探访,将一路所见所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给读者,写下《绥远的鸦片问题》等多篇旅行通讯。在平绥线上的旅行中,方大曾体察到统治阶级的腐败、底层劳动者深重的苦难,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察觉到日本对西北的觊觎和威胁,并表示日本要伸展其势力于陕甘宁青以至于中国的极西部——新疆,这是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以并吞整个华北和西北。上海市《申报》每周增刊曾登载他在广泛游历期间所写的《绥远的鸦片问题》《冀东视察记》《集宁见闻记》《四子王府见闻记》等通讯。
绥远抗战爆发后,方大曾到前线采访,写下多篇附有摄影作品的通讯发表于《世界知识》。这时的方大曾已成了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11月8日,方大曾在北平市写成《宛平之行》采访记。11月23日至28日,方大曾到唐山市、昌黎等地采访冀东伪政府辖区,写成《冀东一瞥》。12月4日,方大曾离开北平到绥远省前线进行了长达43天的绥远抗战采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通讯。
揭露日本恶行
1937年5月,《良友》画报曾刊登署名小方的摄影作品,揭露日本人在华北地区的走私活动。1937年6月,《国民》周刊也曾刊登一组方大曾拍摄的照片,内容涉及辛亥州烈士纪念塔落成、日本在平津大量招募华工以及东北地区流亡学生活动等。同年7月7日夜间,“七七事变”爆发。7月10日早上,方大曾与家人告别,骑上自行车前往卢沟桥,方大曾成为第一个到达卢沟桥前线的中国记者,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并配图。7月28日,方大曾和范长江、陆诒、宋致泉三位记者从保定市出发,再次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完成采访计划后准备绕道门头沟区回北平市,因道路阻断只好回撤至长辛店,再沿平汉线于30日返回保定。到保定时,正值保定失守,他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8月1日,《世界知识》杂志刊登《卢沟桥抗战记》。通讯约7000字,详细描述了七七事变的发端、当时守军的态度、敌方的动向,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抗战发端的第一手消息。
同时还拍摄了《中日对峙中的宛平城》《保卫卢沟桥之我军二十九军战士》《抗战图存》《卫国捐躯》等专题照片,先后刊登在《申报・图画特刊》、上海《国民》周刊、《良友》和《美术生活》等多家报纸、杂志上。接着,方大曾又拍摄了《我们为自卫而战》《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之北平》等专题照片。
失去联系
1937年8月初,方大曾独自一人前往保定市进行战地采访,写出了另一篇著名通讯《血战居庸关》。同月底,范长江送方大曾登上由石家庄北站去的火车。8月底,范长江来到危急的大同市,召开了一次战地记者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华北各战场的《大公报》记者孟秋江、邱溪映、方大曾。9月18日,方大曾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北段的变化》,落款为“9·18写于保定蠡县”,刊登在1937年9月30日的《大公报》上。同年,方大曾和武汉的全民通讯社(即先前的中外新闻学社)保持过业务联系,此后便再无音讯。对从事战地记者行业的记者来说,消失则是意味着死亡。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他已经牺牲在炮火中,并把他称作“为国捐躯的新闻摄影记者”。方大曾最后几组创作拍摄的照片是《失恃的天险・南口》《已沦敌手之天津市》《敌肆意摧残我文化机关——南开大学已成灰烬》。范长江后来一直寻找方大曾到解放后,但是没有结果,还写了回忆性文章《忆小方》。
主要作品
新闻报道
专题照片
人物关系
主要成就
方大曾被公认为是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留下的837张珍贵的底片,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成为珍贵的抗战文物。在抗战前线,方大曾完成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这些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消息,鼓舞了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中国摄影史和战地报道谱写了重要篇章。因此,他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关心底层百姓苦难的生活,用相机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的社会民生。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又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1993年,时任中国摄影家出版社副社长陈申将方大曾摄影底片推荐给台湾摄影家阮义忠,阮义忠发现方大曾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力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在中国台湾《摄影家》杂志出了一期方大曾专辑,用以纪念方大曾。2000年11月8日,中国首个记者节,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纪录片的编导为冯雪松。2006年3月16日,方澄敏将方大曾留下的837张底片全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仪式上再次播放。2012年7月,冯雪松与央视网一同策划了《方大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内容涵盖纪录片观赏、征文、访谈、作品介绍、回忆文章等。
2015年5月25日,中国记协网组织召开了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通过总结中央电视台冯雪松自1999年起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的经验体会,追忆“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探讨当代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指出,中国记协举办这次活动是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讲两个人的故事——方大曾和冯雪松。以历史为镜,两代记者的故事,讲的是同一个主题:面向现实,深入实际,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
2015年8月31日,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在宁波书城举办了“追寻一个记者、弘扬一种精神——《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读者见面会,宁波广电集团如意鸟创新团队通过作者冯雪松的现场介绍及后期对作品的研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准确地捕捉到了题材背后的时代价值,并确定了通过广播访谈的形式,以“寻找方大曾的历程”为主线,以“新闻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为主题,以跨时空心灵感应般的独特视角展开了两代记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同年9月至2017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发起“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走进国内20所知名大学,以讲座、展演、交流会的形式,通过寻找方大曾、一个人和一个时代、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等不同主题,从“方大曾是谁”“关注民生的摄影师”“一个人的绥远之行”“消失的战地足迹”“家人的等待”和“我们的寻找”多个角度,重现抗战中一个人的命运和中国国家危亡的历史。
2017年6月,在纪念“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一书在内江市范长江纪念馆举行首发仪式。书内26篇通讯,1篇译文和150余张图片,由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主编,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题写书名,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作序。
2017年7月7日,为纪念卢沟桥事变80周年,由宁波广电集团创作出品的广播剧《战地记者方大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文艺之声《午夜书场》、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广播《92最动听》、音乐广播《如意鸟》栏目以及新媒体客户端“点看宁波”同步首播,并于7月10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播出。这是继广播新闻访谈《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获2015年度中国新闻奖后,这一题材创作的延续。7月19日,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宁波广电集团联合召开“追寻一个记者,弘扬一种精神”——广播剧《战地记者方大曾》作品研讨会,宁波市记协主席徐正、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史伟刚、宁波广电集团副总编辑叶秀少以及宁波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广电学会等11名专家代表出席。
方大曾纪念室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方大曾的失踪地保定市落成,并对外开放。该纪念室由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倡议推动,经保定市政府、方志办、方大曾亲属、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缘梦基金”及专家学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历时半年完成的,中国新闻史学界专家方汉奇为纪念室题写匾额。
方大曾研究中心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该机构以发掘研究方大曾等抗战记者、报人事迹和传承抗战精神为宗旨,标志着对中国战地记者先驱方大曾等相关研究进入新阶段。
相关作品
纪录片
广播剧
电视剧
书籍
人物评价
方大曾这样一个充满正义感、不惧危险的青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动荡的时局下,成长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几乎是最顺理成章的事。(北京日报评)
方大曾有关七七事变和抗战前线的一大批新闻照片,是对伟大的全民抗战的忠实纪录。它体现了抗日军民抵御外侮敌忾同仇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士气和斗志,也保存了许多拍自第一现场的珍贵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评)
方大曾把镜头对准中国的劳苦大众,位于激流中和地底下的船工矿工,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境况,表示极大的关怀和同情。(余华评)
方大曾拍下的一张张经典照片,无论题材是民生、战争抑或风物,他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小方从未在其中表现过半点虚浮和猎奇,他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民众命运的同情者、国家兴亡的关注者,他的双脚始终踩在大地上,心跳从未离开过华族的脉动。(冯雪松评)
1936年年底,方殷评由阳翰笙介绍,在南京《金陵日报》挂了一‘特约记者的名,又到了北平。这时,方德曾已成了驰骋长城内外,报道救亡爱国事迹的名记者了。(方大曾的好友、诗人方殷评)
参考资料
他是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今天,让我们向他致敬! .百家号.2024-04-09
方大曾——“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煤矿文化网.2024-04-09
抗战国家记忆:寻找“中国的卡帕”方大曾.新华网.2024-04-12
穿越历史时空 追寻先贤足迹.人民政协网.2024-04-23
战地记者方大曾“归来”.人民网.2024-04-09
" 方大曾校园行" 公益计划走进天津师范大学.人民网.2024-04-12
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 方大曾的故事走向国际 .百家号.2024-04-12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风尘百载叹无声 静待来者解迷雾.新华网手机版.2024-04-09
他是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25岁“失联”,如今重新“归来” .百家号.2024-04-09
张在璇:我的舅舅方大曾.央视网.2024-04-09
李刚出席“为了正义与良知——七七卢沟桥事变战地记者方大曾遗作展”.澳门中联办.2024-04-12
【冀人冀事】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澎湃新闻.2024-04-09
方大曾——“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24-04-23
战场分手八十载 长江小方今相逢.新华网.2024-04-09
三重寻找,三重宣示——“寻找方大曾”的意义.人民网.2024-04-09
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也是内忧外患旧中国的纪录者,25岁与世界失联,世人一直记着他 .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9
2017寻找方大曾公益校园行——华中科技大学.央视网.2024-04-09
影像的历史写作——寻找方大曾.人民网.2024-04-12
方大曾——“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9
方大曾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1-05
生命不朽 精神永存——方大曾新闻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当代价值.新华网.2024-04-23
小方归来——方大曾摄影的时代内涵.微信公众平台.2024-04-23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用生命记录抗战的战地记者 .百家号.2024-04-12
寻找消失的战地记者——方大曾.中国宁波网.2017-08-04
卢沟桥抗战记【3】.人民网.2024-04-12
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一个人的抗战_高清图集_新浪网.新浪网.2024-04-23
读《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人民网.2024-04-12
冯雪松:十五年,寻找方大曾的瞬间与点滴.人民网.2024-04-12
广播剧作品研讨会.央广网.2024-04-12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宁波广播电视集团.2024-04-12
“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人民网.2024-04-12
寻找方大曾——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人民网.2024-04-23
“‘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研究中心成立.新华网.2024-04-23
战地记者先驱方大曾:炮火中记录历史《理想照耀中国》之《我是小方》播出 .百家号.2024-04-12
寻找方大曾.豆瓣读书.2024-04-12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豆瓣读书.2024-04-12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新华网.2024-04-12
小方“归来”——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寻访记.新华网.2024-04-12
回顾 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第七讲——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