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臼炮

臼炮

臼炮(英语: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火炮。因其外形类似臼,因此在中国被称为“臼炮”。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早期的臼炮是滑膛枪,身管比迫击炮更要短,为口径2~4倍。高低射界比迫击炮小,约为50°~75°。起初发射石弹,后来发射铸铁球形弹和燃烧弹,当时射角装定仅有2~3种,而且是用枕木将炮口垫高来装定的,以变装药量来取得所需的射程。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如造于1377年的大口径轰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炮

19世纪随着线膛炮的出现,炮身加长,臼炮性质实际上已变了,但习惯上仍称臼炮,如俄罗斯1895年的6~12倍口径的152毫米炮仍称野战臼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曾使用臼炮对美国军队造成巨大的伤亡。有名的德军重型臼炮-卡尔臼炮曾经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攻城战和1944年的镇压华沙起义。但由于射程小且较笨重,战术性能差,二战臼炮使用的并不多。

臼炮属于火炮的一种。其炮膛内可以填充大量石块、石球、铁钉之类的杀伤性物体,发射时呈发散状,能成片击中正前方,可以震慑敌军。它的缺点一个是后坐力过大;另一个主要弱点是射程不足,只能被近距离使用。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后来发展为迫击炮。海军在臼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来发射深水炸弹,发射救生索和救生信号。

历史沿革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用于发射石弹。早期的臼炮是滑膛枪,身管比迫击炮更要短,为口径2~4倍,没有耳轴,外形似臼,所以中国称之为臼炮。高低射界比迫击炮小,约为50°~75°。起初发射石弹,后来发射铸铁球形弹和燃烧弹,当时射角装定仅有2~3种,而且是用枕木将炮口垫高来装定的,以变装药量来取得所需的射程。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王国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由于当时金属铸造工艺不精湛,无法铸造长身管火炮,因此就其弹道特性和身径比来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中原地区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如造于1377年的大口径轰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炮

19世纪随着线膛炮的出现,炮身加长,臼炮性质实际上已变了,但习惯上仍称臼炮,如俄罗斯1895年的6~12倍口径的152毫米炮仍称野战臼炮。日俄战争中,日军曾用280毫米臼炮对旅顺展开地毯式轰炸,重创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多艘战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臼炮口径为152~420毫米,射程14公里。交战双方军队在欧洲的壕堑战地区,广泛使用臼炮轰击对方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装备有280毫米的,德国装备有211毫米、355毫米、420毫米的,意大利装备有260毫米的臼炮。1939年,苏联制造了BP-5式280毫米臼炮,弹丸质量246公斤,射程10.7公里。由于射程小且较笨重,战术性能差,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很少使用臼炮。海军在臼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来发射深水炸弹,发射救生索和救生信号。但仍有美国军队的小戴维(口径为914毫米)、德军的卡尔臼炮(口径为540毫米)等大口径臼炮,其中卡尔臼炮曾经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攻城战和1944年的镇压华沙起义

基本结构

中原地区清代的一种小型臼炮为铜质,錾火门孔,尾部呈喇叭状。炮座长方形,两侧圆弧形支架,下部两圆孔与炮身相连,炮中部前后设有两个螺栓,可调节炮口高低角度。使用时臼炮放于炮座之上,通过炮座上的螺栓调节炮口的角度。

技术特点

臼炮为管身粗短的大口径投射武器,射角一般大于45度,口径大、身管短。与其他火炮安放在炮车上不同,臼炮通常是安放在有把手的木质托架上。早期臼炮为滑膛枪,采用前装弹,发射球形实心弹。17世纪的臼炮开始发射爆炸弹。线膛炮出现后,臼炮采用线膛身管,改为后膛装填炮弹。陆上臼炮多利用其发射角度高、弹道曲线大的特性来杀伤城墙、山寨后面的敌人。

臼炮炮膛内可以填充大量石块、石球、铁钉之类的杀伤性物体,发射时呈发散状,能成片击中正前方,可以震慑敌军。它的缺点一个是后坐力过大;另一个主要弱点是射程不足,只能被近距离使用。臼炮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射击仰角大,弹丸初速低,弹道呈高弧线,因此多被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隔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初期的臼炮粗短笨重,随着战争实践,为解决加农炮、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臼炮演化为后来小口径、便携的迫击炮

应用情况

臼炮可以曲线轰击敌方软目标,其原理接近现代的迫击炮,弹道非常弯曲,炮弹落地之后爆炸迟一些也没关系。这种炮最适合轰击敌城墙后面的民居。

中国巨型臼炮

1845年,一门中国巨型铜臼炮运输到英国。它重达8.875吨,炮膛内径为2英尺3英寸(约0.6858米),有一个20英寸(约0.508米)长的后膛,臼炮的整个长度为5英尺(约1.524米)。这门臼炮是在中国的一个灌木丛中发现的,它的一半炮身被埋在了地下。该炮显然是用上等的精铜所铸成,从炮耳已深受腐蚀这一证据可以看出,它存世已久。另外,它的火门完好,几乎没有磨损,似乎是经过重新铸造,并被装配在这门臼炮上的。

日本臼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硫磺岛战役中,日军的独立臼炮第20大队使用320毫米的臼炮虽然精度不佳,但对美国军队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冲绳岛战役中,美军在向墓碑岭高地进攻的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威胁就是日军的98式臼炮,其口径巨大且射程超过2000米。美军军官后来回忆道,臼炮的炮弹飞行时会发出强劲的尖啸,落地后会在地上炸出深度约12英尺(约3.6576米),直径约30英尺(约9.144米)的大坑。

武雄的大炮

1832年,日本有个来自长崎市的西洋炮专家叫高岛秋帆。武雄领主锅岛茂义派他的家臣平山常左卫门向高岛秋帆学习大炮的知识。两年后茂义亲自拜师学习制炮技术,后在武雄制造了日本第一门火炮并进行了试射。1840年,茂义的弟弟坂部三十郎也在神崎岩田成功试射了大炮。

9厘米臼炮

9厘米臼炮是日本军队从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使用的臼炮。这门青铜质9厘米臼炮在1891年由大阪炮兵工厂定制生产。1903年开始有钢质炮身。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至二十八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9厘米臼炮初次实用于战场,在攻打九连城、海城市、牛庄、田庄台、旅顺的作战中投入使用。日俄战争中,9厘米臼炮、15厘米臼炮和28厘米臼炮一起活跃于战场,参加了攻击旅顺要塞和奉天之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冲绳战场仍在使用。

15厘米臼炮

15厘米臼炮是日本军队从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使用的臼炮,是9厘米臼炮的扩大版,尺寸和威力都有所增大。1893年定制,由大阪炮兵工厂生产。次年即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投入使用。10年后在日俄战争中,15厘米臼炮、9厘米臼炮和28厘米臼炮一起应用于战场。

德国臼炮

040和041自行臼炮

1937年8月,为了攻破法德边界的马奇诺防线德军确定了一种超重型臼炮的方案,以炮兵将军卡尔(又译作“比尔”)的名字命名。该方案采用后膛装填,口径600毫米,炮弹重2吨±10%。同年,一门试射炮进行了试射。试验结束后移交军方。同时,自行底盘也抓紧研制,并在次年8月生产出试验用模型。1940年9月15日,第一门装备齐全的“卡尔”火炮与70发炮弹制造完成。从11月到1941年的8月间,总共生产了6辆,每门炮配有6~10发炮弹。全炮重124吨,需要3名校官指挥110名士兵才能顺利运行。“卡尔”大炮有十分恐怖的破坏力,可以击穿2.5米厚的混凝土,400毫米的装甲。而高爆弹可以留下一个直径15米、深5米的巨大弹坑。以此为中心,在直径300米、高170米的范围内,无数的弹片会杀死任何生物。

德军内部将600毫米的自行臼炮称为“040设备”,虽然它破坏力巨大,但射程过近。1944年6~7月间,将3门600毫米炮改为540毫米炮,射程从原来的6.8公里大幅增至10.5公里。改装后的臼炮称为“041设备”。“卡尔”火炮随车仅能携带两发炮弹,为此专门研制了炮弹运输车。当通过铁路远程运输“卡尔”大炮,需要使用两辆专用的铁路货车。在公路上运输“卡尔”大炮时,需要将整个大炮拆成4大部分,使用8轮拖车和24轮拖车。

1941年7月,已经造好的6门炮中的4门装备了德国陆军第628重型炮兵大队。次年6月,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攻防战开始。为了打下这座坚固的要塞,德国第11军的1300多门各式火炮,对要塞进行连续5天的高强度炮击。其中420毫米的臼炮“刚玛”、800毫米列车炮“多拉”与60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这3种怪物级的重炮最为引人注目。4月18日,几辆卡尔重型臼炮到达指定射击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军第22工兵连用了22天构筑射击阵地。期间,德军运去了72发重弹和50发轻弹。6月2日起,卡尔重型臼炮开始攻击。在半个月的时间内,122发炮弹全部打完。最终,在卡尔重型臼炮等巨炮的攻击下,一些构筑极为坚固的苏联红军炮台和地下弹药库被摧毁。它们发射的重型炮弹对摧毁要塞中的主要堡垒“高尔基”炮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1942年以后,它们就很少出现了。但在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时,它们又再度上场,对起义军守卫的华沙城进行反复炮击,造成起义军人员和装备的巨大损失,最终华沙起义失败。随后,由于德军丧失了制空权,“卡尔”火炮出击的机会就更少了。战争后期,德军将每两门炮编为一个连进行作战,但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后来,一门被苏联红军缴获的“卡尔”大炮保存在宾库卡坦克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突击虎”

该自行臼炮源于德国海军舰艇反潜使用的RW61型臼炮,安装在“虎”Ⅰ型坦克的底盘上,由阿尔凯特公司承担,火炮由莱茵金属制造。1943年10月23日首辆样车完成,准备投入生产。但由于盟军的毁灭性轰炸,生产陷于停顿。直到1944年8月才开始正式生产。9月15日完成了首批7辆的组装。9月21日又生产了7辆。到1945年2月又生产了2辆。到战争结束时总共生产了18辆。“突击虎”由“虎”Ⅰ型坦克改装而来,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都与“虎”Ⅰ基本相同。但由于加装了RW61型380毫米臼炮,厚度为150毫米的正面装甲后,整车的重量增加了很多,使其机动性有所下降,燃料的消耗量加大,每公里耗油量达500升,最大公路速度为41.8公里/小时,最大越野速度为19.3公里/小时,最大公路行程170.6公里,最大越野行程120.7公里。在总共生产的18辆“突击虎”中,其中10辆交付陆军。1944年有一辆曾经派到波兰镇压华沙起义。但“突击虎”服役后基本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其他目标,曾用一发火箭弹彻底击毁了美国军队3辆M4M4中型坦克,可见其威力巨大。

相关概念

威远将军炮是近代臼炮或迫击炮的前身。它射出的炮弹弹道弯曲,主要用于杀伤城墙和高大建筑物后面的敌军有生力量,摧毁敌军的装备和设防工事,是仰攻高城和山寨、石碉的有力武器。其主要制品有清代的威远炮和冲天炮。它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是一致的。

威远炮即威远将军炮,炮长二尺三寸,重750斤,外形粗短,状若仰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造的一门威远将军炮,长二尺三寸,口径七寸一分,重560斤,发射30斤重的炮弹,弹内装发射药三斤,用四轮车运载。其长度和重量与文献记载相近。炮身所刻的铭文表明,此炮是当时造办处的枪炮作在景山公园制造的。这种火炮的射程远近,由装药量的多少和炮身俯仰角的大小而定。

参考资料

..2024-07-29

李硕|拿破仑时代海战的兵器、战术与战略.澎湃新闻.2024-07-30

臼砲.日本线上文化遗产.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