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沙起义

华沙起义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英语:Warsaw Upris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政府及全体波兰人民在波兰流亡政府的授意下进行的一场国家保卫战,此战旨在反抗纳粹德国的侵略、避免苏联“解放华沙”,维护波兰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起义开始时间为1944年8月1日下午五时。由于起兵仓促,在华沙起义发生前,城内所集结的国家军只有五万人,武器装备十分缺乏。德军在收到特工密报、知晓了国家军的行动计划后迅速出兵,占领了城内多处中央机构,并在街上建立了临时的哨站、火力点。。起义爆发之时,华沙城内近百万民众自发投身战场,与国家军一道冲锋陷阵。然而,由于战前准备不充分、弹药极度匮乏等原因,起义势头很快便受到了德军的压制。在经历了长达63天的浴血奋战后,10月2日,国家军总司令博尔向德军投降,华沙起义彻底失败。

华沙起义期间,参战双方的损失都极为惨重。就德军方面而言,德军的伤亡人数共计26000人,其中17,000人死亡,9,000人受伤。与德军伤亡人数相比,波兰方面的伤亡更为惨烈。据战后德军统计,在华沙起义中,约有18000名波兰士兵战死,180000-200000名平民丧生。除此之外,华沙起义失败后,阿道夫·希特勒还下令将华沙城内的所有建筑夷为平地。1945年,当苏联红军进入华沙,解放华沙之时,华沙城已是一片废墟。华沙起义是波兰人民为了抵抗纳粹德国侵略而发起的争取民族独立的保卫战,在战争中丧生的波兰人皆是民族英雄。

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

德国去波兰化统治

1939年10月,纳粹德国彻底占领波兰后,德军党卫队上校施特罗普对波兰实施了严酷的军事管理措施。他发起了旨在彻底消灭波兰民族精英、去波兰化的屠杀行动。在波兰城内,代号为“塔能博格”的德国盖世太保别动队到处捕杀波兰精英人士、政府官员、甚至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普通百姓。除此之外,德国还强占了波兰的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等地,被德军征服的波兰国土被德军称为波兰“总督辖区”(Generalgouvernement),德国人在这些“总督辖区”里进行着极为严苛的去波兰化的殖民统治。除此以外,德国政府还制定了一个有关“波兰人口安置”的计划,该计划指出德国将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陆续将波兰人送至被列强所占领的原波兰领土内。

1940年10月,德国政府下令在华沙划分出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区,将波兰城中近四十万犹太人全部驱赶到犹太人区中。大部分犹太人被集中枪决或被活活烧死,剩下的犹太人被驱逐至一块仅有3.4平方千米的区域里。那些被监管在犹太人区内的犹太人生活极为艰难,仅在1941年这一年内,已有超过4.3万犹太人死在犹太人区。1941年底,有一部分犹太人被迫搬离犹太人区,那些人被德国人用毒气全部毒死。1942年下,25万余名犹太人被押送至德国集中营中,这些人近乎全部被杀。

苏联红军大举反攻

卡廷事件爆发后,苏、波联盟彻底破裂。1944年1月4日,位于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得到消息称,苏联大军已跨过波兰国界,进入波兰西北部沿海岛屿沃林。3月,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军与苏联红军在苏军驻扎地沃林取得联系。苏军表示,波兰国家军可以继续听从波兰流亡政府的管理,但是若要双方达成同盟,波兰国家军必须接受苏联方面的作战指导。1944年7月16日,苏联军队在波兰维尔诺省的省会城市维尔纽斯发动“肃反”行动。此次行动旨在搜捕那些藏身于波兰的德国人。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苏联军队不仅抓捕德国人,还抓捕了大量的波兰国家军士兵以及军官。苏联方面向波兰国家军下了最后的通牒,表示如果在波兰城中的国家军不加入波兰第一集团军(又称贝林格集团军),国家军将会被解散。1944年7月21日,受苏联政府的支持,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宣布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22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布波兰新政权诞生,并且声明位于伦敦的流亡政府为非法组织。新政权下的武装力量与苏联创建的波兰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合并为波兰军。苏联表面上看是要帮助波兰解放,实际却是要扶持波兰新政权成为其傀儡政权

国内现状

流亡政府的建立

波兰战役后,1939年,德国、苏联先后发兵,入侵波兰。波兰政府无力抵抗,弗拉斯迪劳·西科尔斯基带着政府主要负责人逃到英国,成立了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流亡政府虽不在波兰境内,却把谋求波兰主权独立以及民族统一当做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流亡政府刚成立不久,便获得了国内外诸多国家的支持,包括英、法、美三国。波兰政府总结了波兰当下面临的困境,指出波兰面对的敌人除了德国以外,波兰与苏联的盟友关系还有待商。1939年12月18日,波兰流亡政府起草并向外公布其施政主张,其中就包括鼓励波兰人民及波兰武装力量积极高效的参加战争,通过战争的方式解放波兰失去的领土。

波兰流亡政府不仅致力于收复波兰,还积极地协同英、美、法等盟国作战。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挪威,流亡政府派5000人同英法联军一道前往驰援。流亡在外的波兰人和波兰流亡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反法西斯同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有大量的波兰民众参与到了各种反法西斯主义战斗中,散布在各国的波兰人还为同盟国们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情报。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波兰本地的粮食弹药极其匮乏。在此情况下,波兰地下政权还担负着向盟国寻求给养援助的任务。

军队武装概况

1939年,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成立后,活动于波兰国内的地下武装部队受流亡政府的管理,改组成为波兰的“地下政权”,军队称为波兰“国家军”。波兰“地下政权”借由波兰流亡政府与散布于欧洲各地的波兰人民以及波兰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波兰地下政权以及欧洲各地的波兰地下组织均受波兰流亡政府管制调配。

除了波兰地下政权以及波兰流亡政府以外,在波兰城内还有一些小型武装团体体,其中最有名的武装团体是“人民近卫军”以及“国民武装部队”。“人民近卫军”是由苏维埃游击队发展壮大而成的一个武装部队,其领导人是由苏联派遣下来的。由于波兰与苏联关系一度紧张,“人民近卫军”并不得人心。“国民武装部队”是由波兰国民民主党组织的一股武装力量,公开倡导反苏思想。“国民武装部队”与“人民近卫军”分受波兰、苏联管理,二者经常会发生摩擦。“人民近卫军”常常指责波兰地下政权拘泥于流亡政府的指示,奉行消极等待原则。而以“国民武装部队”为代表的社会党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常常攻击“人民近卫军”。

事件过程

战前准备

武装组织的建立

为了与纳粹德国对抗,在波兰流亡政府的授意下,波兰地下政权迅速建立了战前政治军事体系,构建了属于波兰人民的抵抗运动网络。在波兰地下政权的努力下,波兰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游击队,战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机关以及战前立法会议等。1942年2月14日,按照波兰流亡政府的指示,波兰地下政权对散布于波兰境内的所有抵抗力量进行改组,合编为波兰“国家军”。国家军是当时波兰国内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国家军接受波兰流亡政府的调动。与波兰流亡政府一样,国家军与苏联的关系也极为紧张。

风暴计划的制定

苏联红军越过波兰边境,正设法利用波兰工人党联合波兰百姓们发动起义时,波兰国家军领导人意识到他们必须做出一个抉择:要么在没有苏联的支持下下发动起义,要么顶着纳粹德国合作者的帽子选择不进行反抗。波兰国家军领导人担心如果波兰被苏联解放,那么盟军就会彻底无视总部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在被苏联成功解放的波兰领土上,苏联安全部队正在前线射杀并逮捕波兰军官,并强行招揽波兰士兵进入苏联所控制的部队。与此同时,大批德军似乎正从华沙离开,位于华沙城内的德国民政当局也撤出了华沙。国家军领导人博尔得到消息,消息称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正在溃败。这一系列情况似乎都预示着波兰国家军必须立刻发动代号为“暴风行动”的华沙起义。华沙起义旨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波兰人民在苏联解放华沙控制华沙之前建立一个属于华沙人民的独立自主的政权。起义的目的不单单是抵抗德国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更重要的是让波兰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迎接即将进入波兰的苏联军队。波兰流亡政府于7月25日向波兰流亡政府国内代表处代表杨·杨科夫斯基表示,杨·杨科夫斯基可以自行决定起义日期。波兰流亡政府表示,华沙起义须在苏联红军进入华沙城之前起势,而且国家军需抢在苏军进入华沙城的前12小时内彻底控制华沙城。

战争经过

全面进攻

1944年8月1日,下午3时,波兰城内传来一阵巨大的骚乱,城内的店铺 全部关门。下午4点50分,华沙城内不断传来星星点点的枪炮声。下午五点,枪炮声响彻华沙城内,华沙起义就此开始。华沙人民和华沙城中的国家军为了发泄对纳粹德国积压已久的仇恨,纷纷冲出家门,拿着自制的燃烧瓶、砖头,甚至是石块投身战场,冲锋陷阵。数不清的子弹从城内各个方向向德国人射出。在这些百姓中,活跃着一大批与众不同的童子军。年龄偏小的孩子负责情报传输,以及向华沙城中的波兰人宣传“独立”思想。年龄在17岁左右的孩子则组成敢死队,与大人们一道参与到了抗德战争中。

国家军的领导人博尔采用因地制宜的作战方针,通过波兰城内四通八达的地下排水道向城中各个战略要地调配部队,成功的躲开了德国人的优势火力。在华沙起义起势的20个小时内,波兰国家军的行动进行的较为顺利,国家军成功地占领了维斯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华沙城内80%的城区都被国家军所占领。

势头受制

波兰国家军领导人只想着以最快速度解决掉德军并剿灭德军手中的武器,然后整合波兰城内的所有武装力量对抗即将入侵的苏联军队,却忽视了德国的战斗力。德国人用极短的时间便击退了普拉加区的起义军,派重兵死守桥头堡,并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了环形防御。德国党卫军旅队长盖比尔调配了5000余人镇守在警察街区,使得警察街区成为了德国最坚固的堡垒。国家军部队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尽快击退德军,甚至没能获得城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线。以第二战区为例。第二战区的战斗目标是抢夺佐利波茨区附近的重要军事据点。然而,国家军们不仅没有获得佐利波茨区附近的重要军事目标(例如格但斯克,也就是德国人称的但泽),许多部队反而撤出了城市躲到了城外的森林里。

8月4日,华沙城内的波兰军设法集中优势兵力在西部城市沃拉和奥霍塔地区建立前先根据地。然而就在这一天,德军开始接受增援。为了对付起义军德军将冯·登·巴赫·齐列夫斯基所帅的部队调至华沙。冯·登·巴赫·齐列夫斯基采取巷战形式多次击退了国家军,并且对当地百姓进行了屠杀行动。在沃拉区,巴赫·齐列夫斯基更是以虐杀当地居民为乐,就连巴赫·齐列夫斯基的上司都被他的残忍手段所吓到。讽刺的是,巴赫·齐列夫斯基并非德国人,而其父母皆是波兰人。

8月4日,盟军开始对华沙城内的国家军空投给养及弹药。然而,国家军只拿到了极少部分给养和弹药,剩下大部分的弹药给养反而落到了德国人的手中。同一日,盘旋在华沙上空的苏联飞机消失。

德国反扑

1944年8月6日被认为是华沙起义的转折点。8月1日起义爆发后,更多的德军奔赴华沙。为了尽快占领华沙,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对华沙城进行无差别轰炸。在此情况下,华沙城内的波兰国家军连连败退。8月6日夜,德军占领了通往华沙市郊的主要道路,截断了国内军与其司令部阵地的联系通道。

8月7日,波兰国民军司令部转移至斯塔雷—米亚斯特科。8月11日,波兰国家军最重要的防守阵地奥霍塔区被德军占领。为了一次性除掉该区域内的所有起义者,德军向城中各下水道投放毒气弹手榴弹,波兰国家军损失惨重。

由于波兰国家军的武器稀缺,在接下来的几周,起义军开始与德军进行了近身肉搏战。8月11日-8月16日,英美盟军每日都会用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向华沙城内投放给养和武器,然而国家军武器稀缺情况依旧严重。苏联直到此时,依旧没有进行任何救援。8月9日,波兰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奇克飞往莫斯科,与约瑟夫·斯大林会面。米科拉伊奇克希望苏联予以援助,请求华沙城外的苏联红军出兵。斯大林指责华沙国家军与德军勾结,拒绝援助。和谈无果,米科拉伊奇克飞回伦敦。

8月14日,国家军首领博尔通过伦敦方面向驻扎在波兰东部的所有国家的军队发出命令,责令他们尽快赶往华沙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斯塔雷-米亚斯特科围剿

8月17日,德军军官冯·登·巴赫·齐列夫斯基向波兰人发出警告。冯·登·巴赫·齐列夫斯基称,如果华沙城内的国家军投降,德国会遵照日内瓦公约的有关规定将华沙国家军视为战俘。如果国家军不投降,德国会杀掉城中所有人。

8月19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华沙城内的斯塔雷-米亚斯特科。德军用将近4万的优势兵力攻打城中国家军残余。德国人不仅在城中与国家军进行枪战,还对斯塔雷-米亚斯特科进行日复一日的精准轰炸。德军采用重炮、履带式遥控炸弹“歌莉娅”等重型攻城机械在城中进行大规模的清扫活动。然而,大部分阵地依旧在华沙国民军的手中。城中军民与国家军利用下水道建立了一条战时交通线,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都过此交通线进行传递。德国人发现后,向城中的下水道内投放了大量手榴弹、瓦斯弹,士兵、百姓伤亡惨重,斯塔雷-米亚斯特科很快被德军占领。

德波谈判

9月初,德、波双方指挥官均意识到苏联红军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打破僵局。德军认为长时间的起势会削弱它们将华沙城作为前线的能力,而波兰人担心持续下去的战争会造成更大规模的伤亡。9月7日双方同意于9月8日进行谈判。经过两日的谈判,根据双边协议,约有20000名华沙平民撤离。同时德方表示,德方将承认波兰国家军为国家正式的军事战斗人员。9月11日,波兰军方在收到苏联红军向普拉加推进的消息后暂停谈判,谈判破裂。

起义失败

斯塔雷-米亚斯特科失守后,博尔多次派人向苏联红军求助无果。9月6日,德军攻占波维斯莱,华沙失陷在即。9月10日,苏联红军在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进攻普拉加,苏联战机飞进华沙领空并在两日内从纳粹德军手中夺回普拉加。波兰电视台向全体波兰人民播放了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呼吁全体华沙人民不要放弃,苏联红军会与他们并肩作战。

自9月14日起,苏联空军每夜向华沙国家军投放给养武器,虽然华沙国民军只得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可靠着这些补给,华沙国家军还是撑过了一段时间。9月15日,苏联攻占整个普拉加地区。国家军首领博尔多次派人渡过维斯杜拉河,希望与河对岸的苏联取得联系,请求他们提供援助,然而联系没有建立。就在这时,德国人集齐大批人马进攻切尔尼亚科夫以及若利博日。国家军无力抵抗,只能从下水道逃到莫科托夫。切尔尼亚科夫与9月23日被德军攻占。莫科托夫与7月27日被德军攻陷。

9月28日,博尔向英国发送电报,将莫科托夫失陷之事告诉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波兰流亡政府。在电报中,博尔指出,如果苏联在10月1日之前不进入华沙相助,那么华沙城内的国家军将不得不放下武器,终止起义。博尔还向苏联方面负责人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发出急电,告知罗科索夫斯基苏联若不出兵,华沙城内的国家军将停火。然而博尔没有得到任何回复。此时,华沙国民军无力发起任何进攻,也无力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进行抵抗。于是在9月29日,博尔告知德军,国家军愿意与德国详谈停战事宜,并与德军签订了有关撤退平民的协议。10月2日,国家军与德军签订停战协定,华沙起义宣告失败。

战争影响

华沙起义期间,参战双方的损失都极为惨重。就德军方面而言,德军的伤亡人数共26000人,其中17,000人死亡,9,000人受伤。与德军伤亡人数相比,波兰方面的伤亡更为惨重。据战后德军统计,约有18000名波兰士兵战死,约有180000-200000名平民丧生。

华沙起义后,国家军吕振羽德军签订了有关撤退平民的协议。然而,德国并没有放过幸存下来的华沙市民。数十万华沙市民被送到了集中营,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了集中营中,其中还有一部分人被当做苦力被送往德国。城中的军民们被撵出华沙后,阿道夫·希特勒下令调派特别破坏队(Vernich-tungskommando)进入华沙城,将华沙城内的所有建筑夷为平地,城中数不清的历史建筑被爆破摧毁。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华沙,解放华沙之时,华沙城已是一片废墟。此外,华沙起义还被看作是及卡廷事件后又一件影响苏联与波兰两国关系的大事。

失败原因

波兰人和西方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华沙起义的失败在于苏联拒绝增援华沙起义,他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在华沙起义中拒绝援助国家军是因为苏联想要在战后控制波兰。而俄罗斯当代的历史学家则认为华沙起义之所以失败在于错误的作战安排。他们指出华沙的国家军没有与德作战的资本却单方面的想要在苏联盟军到达华沙前凭借一己之力解放华沙,此想法直接断送了华沙城中所有百姓的性命。约瑟夫·斯大林曾在发给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电报中指出,华沙起义是一次非常草率的起义。斯大林称,如果华沙国家军在起义开始之前就通知苏联红军,华沙起义将会是另一种结局。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大卫.格兰茨也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大卫.格兰茨称无论斯大林拒绝援助华沙的政治意图何在,苏联红军红军都不可能对华沙起义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华沙起义开始的太早。

历史评价

华沙起义的参与者,著名历史学家切查诺夫斯基指出由于国家军没有将华沙起义的计划同步给苏联最高统帅,导致了华沙城的陷落及华沙百姓的灭亡。华沙起义的制定者应对华沙城的悲惨命运负最主要的责任。他还表示,一个装备落后的军队是不可能在对抗纳粹德国的同时,反对苏联以及波兰共产党人的。

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称华沙起义是一次非常草率的行动。华沙国家军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状况下毅然起势,只会给华沙百姓和华沙带来惨重的损失。

华沙市委第一书记卡尔科什卡在纪念华沙起义35周年大会上指出,华沙人民的起义将会被华沙人民永远铭记。

后世纪念

华沙起义纪念日

2009年,在时任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倡议下,波兰将每年的8月1日定为华沙起义纪念日。下午17时,默哀仪式开始。默哀结束后,百姓们点燃手中的火炬,一排排白红相间的波兰国旗将被点燃。在约瑟夫·毕苏斯基波兰第二共和国时期的国家元首)广场上的无名烈士墓碑前,荣誉卫兵向烈士敬礼。

华沙起义博物馆

华沙起义博物馆于2004年8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华沙起义博物馆是波兰首个叙事型博物馆,在华沙起义博物馆里,游客们不仅能够看到昔日战火下华沙市民的真实生活场景,还可以通过馆中珍藏的照片、影音资料感受到华沙起义期间笼罩在华沙上空的难掩的阴霾。博物馆场馆外围还设有自由公园,回忆墙、仿真堡等建筑。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波兰国家军罗曼·布拉特尼在战后写下以华沙起义为主题的小说《Kolumbowie》。

影视作品

在电视方面,波兰有大量反映华沙起义的纪录片以及电视剧。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纪录片《The Ramparts of Warsaw 1943–44》。这部纪录片是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专门为纪念华沙起义爆发70周年而作。

《Kanał》是一部1956年上映的波兰电影,由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执导。这是波兰第一部有关华沙起义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群国家军通过华沙城中地下排水系统逃离纳粹袭击的故事。

《Warsaw Uprising》是一部由波兰著名导演Jan Komasa执导,华沙起义博物馆制作的电影。整个电影完全的全部镜头皆是由起义期间拍摄的影像资料片段修复再创作而成。

浴血华沙》是一部由波兰著名导演扬·科马萨执导的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战争片,该片获得了多个波兰电影奖项。该片于2014年7月30日在华沙国家体育场进行了首映礼,观众人数超过了15,000人。

电子游戏

《Warsaw》是由波兰著名工作室Pixelated Milk开发并发行的回合制战术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故事发生在华沙起义期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