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研究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是一家国家级科研事业单位,拥有多项授权和批准,包括可以在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从事航空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等。研究院的业务领域包括航空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策划、制定、发布、落实、航空预研、科学基金、对外技术合作等各项科研项目的管理、大型系统集成项目的总体方案策划、概念设计、基于高水平仿真技术和试验手段的方案多目标综合论证与评价、开展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截至2016年12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共有纪检监察干部2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研究院设有7个管理部门,拥有6个成员单位、2个直属业务单元、6个行业挂靠机构;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中国航空研究院已成为国家科技部设立的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工信部授权的国际航空科技合作协调单位、欧盟指定的中欧航空科技合作国家联系点。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组建了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和第九研究院(核能设计研究院)。在此期间航空工业也在着手组建科研机构,但当时建设的规模较小,主要以解决仿制中出现的科技问题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设计落后于生产试制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自1960年以来中苏关系恶化,援助中断,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飞机的研制和生产问题。
1960年12月27日,中央军委发出成立航空、舰艇、无线电电子学3个研究院的通知。据此,航空工业局将所属科研设计机构移交航空研究院。
组建发展
1961年1月,按照中央的决定和军委的通知,开始组建以唐延杰为院长,王振乾为政委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847部队。6月30日,研究院正式成立。
到1963年底,第一批成立的六院一所(歼击机设计所)、六院二所(发动机设计所)、六院三所(航空附件设计所)、六院四所(航空情报研究所)、六院五所(航空兵器设计所)、六院六所(航空材料研究所)、六院七所(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六院八所(试飞研究所)、六院九所(航空工艺研究所)以及稍后成立的计量检定所、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航空标准化研究所等,形成了初步的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开始走上轨道。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航空工业部与航空研究院合并后,六院加强了科研实验条件的建设,从1965年初即着手建设内地空气动力研究所(29基地)、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623所)、航空发动机研究所(624所)、试飞研究所(630所)。
1965年6月,根据军委命令,国防部所属的第六、七、十,三个研究院,约十万人全部就地整建制地集体转业,划归各工业部领导,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转隶到第三机械工业部。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为加强大型飞机设计,开展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飞机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补充弹射救生等缺门,扩建了弹射救生研究所(609所),兴建了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直升机设计研究所(602所)、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605所)、大型客机设计研究所(640所)、第二歼击机设计研究所(611所)、计算技术研究所(631所)。
1970年,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成立。
1978年,中国航空研究院支撑了发布的国家首个《1978-1985年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79年,成为国家授权的首批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中国航空研究院的航空科学基金成立。
2012年2月,中国航空研究院首家分院——上海分院成立。
2016年10月,中国航空研究院重组,在北京举行组建大会暨揭牌仪式。
科研条件
组织机构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航空研究院设有7个管理部门,拥有6个成员单位、2个直属业务单元、6个行业挂靠机构。
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科技发展部、国际合作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部、纪检监察与审计法律部
成员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所、航空工业计量所、航空工业强度所、航空工业气动院、航空工业发展中心、航空工业档案馆
直属业务单元:飞行物理研究中心、数值模拟中心
行业挂靠机构:国防航空技术创新中心、航空高性能计算中心、航空工业审计中心、工信部民机科研管理办、航空科学基金办公室、研究生与学位管理办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共有纪检监察干部26人,其中女干部8名,35岁以下2名;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所属六家成员单位中,共设立党总支3各、党支部110个,纪检委员89人。
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强宝平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航空科技之星”:李周复
设备资源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航空研究院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标准咨询服务、计量服务、数字图书馆、档案存储服务等平台,拥有的试验设施有:
低速风洞群:Φ1.5米开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5)、3.5米×2.5米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8)、4.5米×3.5米低速增压风洞(FL-9)、4.5米×3.5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51)、8米×6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FL-10)、2.0米×1.5米航空声学风洞(FL-52)
高速风洞群:2.4米连续式跨音速风洞(FL-62)、1.5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3)、1.2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2、FL-60)、0.6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FL-61)、0.6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7)、0.6米亚跨超三声速风洞(FL-1)
环境可靠性设施:三轴六自由度振动试验系统、快速温度变化试验箱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中国航空研究院支撑了1978年7月20日发布的国家首个《1978-1985年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梳理了极具前瞻性、系统性和指向性的航空10大专业关键技术,提出8个关键项目(高推重比发动机、电传飞控技术、先进火控系统、机载设备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断裂力学疲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一体化、TC4与复合材料的应用、优质精密高效热成型工艺)和10个专业的199个重大课题研究,为中国在“七五”计划期间首次实行预研计划单列奠定了基础。牵引和组织了“七五”、“八五”、“九五”航空科技预先研究,投入装备序列的大批第三代航空武器装备,其核心技术都发端于中国航空研究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推动着中国航空高性能计算、民机气动结构验证等一大批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国际水平保持战略同步。
学术期刊
《航空科学技术》是由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研究院主办、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出版的航空工程类学术期刊(月刊),结合中航工业的发展需求,刊登飞行器、航空动力、机载设备与武器、试验与测试、制造与材料、航空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内容。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航空研究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有24家航空科研院所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0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已为国家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900名,博士生导师队伍87人;设立的航空科学基金已经累计向全国100多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发布了数千个基础研究项目,打造了中国航空基础研究核心团队。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航空研究院每年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约200名。
国际合作
中国航空研究院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俄罗斯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法国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荷兰宇航院(NLR)等国家级政府科研机构开展了双边合作。
2016年,中国航空研究院与韩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KARI)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与NASA签署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领域(ATM)的科技合作协议;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期间,中国航空研究院与新组建的、整合了TsAGI等五大航空科研机构的俄罗斯茹科夫斯基国家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航空研究院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航空研究理事会(IFAR)、国际航空疲劳和结构完整性理事会(ICAF),是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的机构会员。
据2018年4月中国航空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已开展了4个中欧民用航空合作交流平台项目,联合资助了6个技术研究合作项目。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研究院标识为蓝色,中间是飞机的几何图案,三个圆靠右边内切。左下方CAE是研究院英文简写。
精神文化
宗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
理念:探索、创新、开放、共享
使命定位:开展航空科技的“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技术研究
愿景:成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的引领者
参考资料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简介.中国航空研究院.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