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飞飞

杨飞飞

杨飞飞(1923年-2012年5月21日),原名翁凤清,慈溪市人,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

杨飞飞早年随父母到上海谋生,八九岁时便开始想自谋生路养家糊口,后因喜爱戏曲,13岁时拜师胡铁魂,学习文明戏。16岁时拜申曲艺人丁婉娥为师,学习申曲(沪剧)。1946年,杨飞飞与丈夫赵春芳组建正艺沪剧团,剧团首次表演《富贵贫贱》,杨飞飞以一曲“迷魂调”走红沪剧舞台,受到观众的欢迎。1949年,正艺沪剧团改名为勤艺沪剧团,杨飞飞担任团长,这段时期剧团演出了大量的现代戏份,如《方珍珠》《罗汉钱》《小女婿》《为奴隶的母亲》《家》《茶花女》《腊梅花开》等等,在沪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1956年,杨飞飞作为沪剧界的唯一代表参加北京首次召开戏曲音乐座谈会,回来后创作了《两代人》《黛诺》《陈化成》《龙凤花烛》等现代戏。1966年,“文革”爆发,杨飞飞被下放到大场木器厂当锯木工人。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杨飞飞上台演唱《哭总理》。1978年,宝山沪剧团成立,杨飞飞出任团长。其在剧团主演的《夺印》选段“我本出身渔家女”和“毛泽东思想航海灯塔”每天上演不少于14场,场场爆满。1989年,杨飞飞任春申沪剧团团长,组织演出和录制了《大庵堂》《抢亲奇缘》《陆雅臣卖娘子》等一大批优秀沪剧。2012年5月21日,杨飞飞在静安区中心医院去世,享年89岁。

作为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在舞台上表演的多是悲情角色,她与评弹名家徐丽仙、锡剧名家梅兰珍越剧名家戚雅仙一并合称戏曲舞台上的“四大悲旦”而广为人们所赞颂。,1951年,她以八种不同曲调演唱一曲《妓女泪》中“金媛自叹”而蜚声剧坛,俗称“杨八曲”。2008年2月,杨飞飞被选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沪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杨飞飞,慈溪市观海卫镇人,1923年出生,原名翁凤清,小名阿清,从小随父母来上海市谋生,住在成都路大洁路附近的荣康里。杨飞飞的父亲原是南货店店员,后来常年失业。母亲又有残疾,只能在油灯下给人家做袜头赚些钱,难以养活他们兄弟姊妹6个。杨飞飞在八九岁时,想自谋生路,赚钱糊口。她邀了几个邻居女孩子接连去几家厂询问想当童工,都因年纪小而没有结果。杨飞飞虽然没有机会念书,但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只要看过的戏都会哼唱几句,因嗓门清脆,得到邻居的鼓励,由此,通过别人介绍,拜师胡铁魂,学习文明戏。

学习文明戏

1935年,13岁的杨飞飞通过在南方歌剧团里工作的亲戚介绍,拜文明戏团当家先生胡铁魂为师,学唱文明戏。被师傅取艺名为胡美琴,后听取戏团编剧朱炎建议,改艺名翁飞飞。

拜师几天后,师傅看杨飞飞聪明,就让其在《倾国倾城》剧中扮演太子,并口授台词及其他要点。首次登台,杨飞飞的表演毫不怯场大获成功,成了戏团的童子生专业户。此后,戏团进入了大世界演出。杨飞飞在戏园里接触到京剧越剧、宁波滩簧等多个剧种,并都能哼唱部分词曲。“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市时局混乱,师傅离开了上海,将杨飞飞委托到其他戏班继续表演文明戏,但杨飞飞喜唱,经常在演出间隙串台去看沪剧,并因太过投入而误场。误场事件发生后,戏团里的编剧老生朱炎向杨飞飞透露,可以介绍她去学习申曲,这正合杨飞飞心意,遂离开了演出达三年之久的文明戏团。

拜师丁婉娥

1938年农历二月初八,杨飞飞经朱炎介绍,正式拜师丁婉娥。当时拜师需要改姓,丁婉娥的丈夫叫杨炳华,为尊重丈夫,丁婉娥将学生的姓改成杨姓,杨飞飞由此得名。杨飞飞在儿童申曲班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师傅丁婉娥要求当天教的内容当天必须学会,杨飞飞凭着曾经的文明戏功底,加上勤学苦练,很快获得当家师傅认可,从出演配角戏到替演重头戏,都表现不俗。

小“金少山”

1939年,杨飞飞进入了“鸣英剧团”,随鸣英剧团参与演出,先后参与《阮玲玉》《黄慧如与陆根荣》《花落人亡》《女落庵》等剧目演出。在鸣英剧团期间,受同事鼓励唱京剧,因嗓音响亮,唱完之后得到绰号“小金少山”。

一举成名

1942年,杨飞飞经人介绍,加入了被称为“水泊梁山”的文滨剧团,一次剧团排练《碧海春痕》,剧团安排杨飞飞在凌爱珍主演的戏里扮演主人公的妹妹。这个角色是配角,是个悲剧人物,因遭姐夫强暴后被卖到船上,欲投海自尽,在投海前有一段唱段,杨飞飞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设计了一段凄惨委婉的唱腔,名叫“投海曲”,配上钢琴伴奏的波涛汹涌的海浪声。感动了台下众多观众,从而一举成名。“投海曲”也是后期“杨派”唱腔在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组建剧团

1946年,文滨剧团很难再一枝独秀,杨飞飞和她的爱人赵春芳退出文滨剧团,挑大梁挂头牌,合作树起了正艺沪剧团的旗号,正艺沪剧团第一个打炮戏《富贵贫贱》,杨飞飞以一曲“迷魂调”再次走红沪剧舞台。“迷魂调”突破了原来曲牌的板式旋律,创造性地造成高低音错落有致、运腔缠绵悱恻的效果,受到众多观众的欢迎。

1949年,正艺沪剧团改名为勤艺胡剧团,杨飞飞担任团长,这段时期正是解放初期,剧团演出了大量的现代戏份,如老舍的《方珍珠》,歌舞剧《罗汉钱》《小女婿》,根据柔石同名小说改编的《为奴隶的母亲》,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根据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同名小说改编的《茶花女》,根据苏联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巨作《复活》改编的《腊梅花开》等等戏份在杨飞飞的勤艺沪剧团演出了5年之久,在沪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这段时期是杨飞飞演唱艺术形成的成熟期,为杨飞飞创造的“杨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1951年,由刘谦根据电影《铁窗红莲》整理改名的《妓女泪》上演,杨飞飞吸收越剧、南方歌剧、评弹等姐妹剧种精华,在“金媛独叹”这一段戏里,使用八种不同曲调对戏份中的八个不同层次场景进行演唱,得到众多戏迷的叫好,这种曲调被称为“杨八曲”。“杨八曲”奠定了杨飞飞在沪剧界的地位,成了杨飞飞的代名词。

1956年,北京首次召开戏曲音乐座谈会,杨飞飞作为沪剧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从北京回来,杨飞飞编演了《两代人》《黛诺》《陈化成》《龙凤花烛》等新的现代戏。1956年9月,上海市戏曲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沪分会成立,杨飞飞任常务委员常委。1958年,演出沪剧《雷雨》,杨飞飞饰演四凤。1959年,剧团下放到宝山县,推出新编历史剧《陈化成》,杨飞飞饰演渔村姑娘玉莲。1965年秋天,杨飞飞带领勤艺沪剧团到松江区演出《夺印》《两代人》等现代戏。1966年,“文革”爆发,勤艺沪剧团被迫停演。杨飞飞被下放到大场木器厂当锯木工人。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沪剧团恢复演出,杨飞飞上台演唱《哭总理》。

重建宝山沪剧团

1978年,宝山重建沪剧团,以原勤艺班底为主,并定名为宝山沪剧团,杨飞飞出任团长。其主演的《夺印》选段“我本出身渔家女”和“毛泽东思想航海灯塔”每天上演不少于14场,场场满员。杨飞飞和丈夫赵春芳等人演出了《星火燎原》和《两代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79年,杨飞飞在《第二次握手》的唱腔设计中,增加了其他元素旋律,丰富拓展了“杨派”唱腔。1980年,演出沪剧《龙凤花烛》《茶花女》《为奴隶的母亲》等。

1981年,演出由《妓女泪》改编的《弧岛血泪》。6月,演出《家庭公案》《东方女性》《深秋泪痕》三部戏,其中《家庭公案》受到上海市文化局嘉奖。1985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杨飞飞演出《孤岛血泪》。1986年11月,杨飞飞携作品《东方女性》赴北京演出。作品表现的是“第三者插足”问题。该剧发挥了沪剧抒情细腻的特点,借鉴话剧、电影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林清芬、方我素、余大卫等“有缺点又令人同情的好人形象”,在北京掀起了观剧热潮,8场演出场场客满,受到广泛好评。

1989年,杨飞飞任春申沪剧团团长,剧团以流派创始人邵滨孙王盘声赵春芳、杨飞飞、王雅琴等沪剧名家为主,组织演出和录制了《大庵堂》《抢亲奇缘》《陆雅臣卖娘子》等一大批优秀沪剧。1992年10月,杨飞飞、赵春芳举办了一次“杨飞飞、赵春芳演唱会”。

艺术传承

1995年,华雯拜杨飞飞为师,开始研究“杨派”艺术、主演“杨派”的代表剧目。2004年10月7日,房建青拜杨飞飞为师,杨飞飞为房建青题词:之年喜收徒,青出于蓝胜于蓝。2007年5月14日,杨飞飞在上海沪剧院与多位沪剧届艺术家共同收徒,将9位青年演员收入门下。2008年2月,杨飞飞被选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荣获“沪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2010年6月10日,在上海延平路谷泰饭店举行收徒仪式,收马莉敏为徒。2012年5月21日凌晨1时35分,杨飞飞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因病去逝,享年89岁。

表演风格

唱腔特点

杨飞飞嗓音宽厚洪亮,幼年时爱模仿京剧大花脸的唱腔,被同行姐妹称为“小金少山”,这使她无意中注意了发声的共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继承沪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越剧、锡剧、评弹、蹦蹦戏等剧种的成分,创造了以柔和为特色的杨派,其唱腔补实无华、委婉亲切,十分讲究感情的真挚细腻。她善于以情制腔,唱腔具有广泛的流传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妓女泪》中的“金媛自叹”,因有八种曲调组成,故称“杨八曲”对沪剧艺术发展作了贡献。

表演特点

杨飞飞老师为人低调、随和,再加上其性格原因,她大多饰演的是平民百姓,表演的是底层人物中的悲情角色,与评弹名家徐丽仙、锡剧名家梅兰珍、越剧名家戚雅仙一并合称戏曲舞台上的“四大悲旦”而广为人们所赞颂。杨老师在演唱时,更是曲调未成先有情,其唱腔一句唱词三次掌声,而且连续数百场,场场如此。比如,那句“四面一片是荒凉”……杨老师在幕后唱“四面”,走上舞台再唱“一片”,整句“凤凰头结束,又赢得掌声一片。有人说,唱戏人听到观众的掌声,那比吃三只童子鸡还滋补,杨飞飞老师当仁不让。

艺术特色

杨飞飞在七十余年的沪剧生涯中演出了百余部戏。其代表作有“五花”“二泪”“三部曲”。“五花”即《龙凤花烛》《赛金花》《茶花女》《腊梅花开》《红花绿叶》,“二泪”即《鼓女泪》《母女泪》,“三部曲”即《家》《春》《秋》。杨飞飞以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不夸张、富有情感的表演在沪剧舞台上塑造了梅芬、春宝娘、金媛、李华、白萍、何曼翠、焦桂英、四凤、黎云、丁丽侠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杨派唱腔的艺术特色是以情见长、以味取胜,轻轻一唱,满堂生辉。演唱朴实无华,深沉浓郁,迁回跌岩,特有的偏低女中音的噪音使唱腔的低沉处别具一格。她音质浓润,有自然的胸腔共鸣音,运腔低回、凄楚动人、柔中有刚、韵味隽永,具有委婉纤浓的演唱风格。杨派唱腔的艺术特色在《妓女泪》和《为奴隶的母亲》这两部戏中有直观体现。

主要作品

黑胶收录

参考资料:

VCD收录

参考资料:

演出作品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1982年1月6日,杨飞飞参加“沪剧名流回娘家活动”,到上海郊县松江慰问农民。这是“文革”以后上海市沪剧界首次“回娘家”的活动,是沪剧界的一次盛会,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凌爱珍、石英、邵滨孙丁是娥解洪元赵春芳王盘声王雅琴小筱月珍丁国斌韩玉敏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杨飞飞捐款捐物并参加了大型义演活动。6月2日晚,由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勤苑沪剧团等联袂推出的“让我们和你在一起—上海沪剧界情系汶川大型义演”在美琪大戏院举行。本次义演专场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上海市民政局,用于抗震救灾工作。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个人生活

1939年,杨飞飞进入了“鸣英剧团”,在鸣英剧团,认识了她的丈夫赵春芳。赵春芳原名肖庆祥,1915年生,闵行镇人,16岁拜沪剧老艺人赵三宝为师,改姓赵,艺名春芳。1941年,杨飞飞二进鸣英剧团,在学习老戏曲《女落庵》时,因为比较难,杨飞飞那段时间经常熬夜学习到很晚,得到了赵春芳的体贴照顾,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在剧团同事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1943年,长子出生,取名赵乐羊;1944年,杨飞飞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是个女儿,取名赵乐妹;1945年,第三个孩子出生,男孩,取名赵国平;1946年,杨飞飞第四个孩子出生,尚未取名即夭折;1947年,第五个孩子出生,赵春芳给儿子取名肖国华;1951年,第六子肖乐弟出生,后取艺名赵琼;1956年,杨飞飞小女儿肖国英出生。

人物评价

杨老师的离去是沪剧界的悲痛,杨派艺术至今有无数追随者,杨派艺术永恒。(沪剧名家—马莉莉

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也是以鼓励为主,极少有批评的时候。她是一位慈母一般的老师。(杨飞飞弟子—王丽君

杨飞飞生活中是个幽默、慈祥的老太太,她的生活十分节俭简单。(杨飞飞弟子、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

参考资料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杨飞飞在新闸路住了半个多世纪.百家号.2023-11-1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25

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去世 享年89岁.新浪网娱乐.2024-02-2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10

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今日头条.2024-03-01

上海文联.上海文艺.2024-03-01

杨飞飞今晨逝世.新浪网.2024-02-26

纪念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诞辰百年,“杨派”大家唱启动.新浪看点.2024-02-26

沪语悦读 | 沪剧人生:沪剧杨派创始人—— 杨飞飞.澎湃新闻.2024-03-01

豆瓣.豆瓣音乐.2024-02-25

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21日上海逝世.新浪网娱乐.2024-02-26

宝山沪剧团60周年杨飞飞获德艺双馨奖.新浪娱乐.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