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灌木状辣椒

灌木状辣椒

灌木状辣椒(学名辣椒属 frutescens L.),又名小米辣,是茄科、辣椒属植物。

植物学史

分类学

该种和辣椒(Capsicum annuum L.)都是卡尔?冯?林奈建立的种,后来的研究者曾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作为两个不同种;一种是合并为一个种,拉丁名用Capsicum frutescens L.,而将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异名。后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应为不同的种。在关于辣椒属分类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另一种黄灯笼辣椒辣椒属 chinense Jacq.)也主张作为一个独立种,而接近灌木状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主要区别是前者花萼花梗之间存在收缩,花冠暗白色;果实俯垂;花柱超过花药不及1毫米;而后者花萼和花梗间无收缩;花冠绿白色,果实常直立;花柱超过花药1.5毫米或更长。但是这些区别实际上是不明显的,因此有人主张合并为一种。该种起源大概在南美西亚马逊河,北美、欧洲有栽培,我中国未看到有此类型,虽然种加词用chinense,其实中国不产。

起源地

20世纪70年代,中原地区植物学家已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始森林中发现野生的极辣的小米椒,从而证明中国也是辣椒的原产地。其后,1993年又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地区发现了’野生的黄贡椒(近似原产非洲的哈瓦那辣椒)。

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些科研人员对二十一份黄灯笼辣椒、八份美国辣椒、一份墨西哥辣椒和一份智利辣椒做了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其中包括云南省的灌木状辣椒椒样本。研究者发现,云南灌木状辣椒和美洲灌木状辣椒的DNA之间的“相似系数”较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灌木状辣椒(辣椒属 frutescens L.)种质与美洲灌木状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种质具有较大的扩增片段差异。因此,云南和美洲的灌木状辣椒应当是在人类驯化之前分化的。他们得出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可能是辣椒起源地之一”的结论。

栽培史

中国云南各少数民族有嗜辣习惯,灌木状辣椒在云南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各少数民族种植灌木状辣椒多为满足自身生活消费需求,多在自家房前屋后零星栽培,灌木状辣椒为散生或逸生状态,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灌木状辣椒病虫害很少发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市场对灌木状辣椒需求的增加。

形态特征

灌木状辣椒为灌木或亚灌木,分枝稍之字形曲折。叶柄短缩,叶片卵形,长3-7厘米,中部之下较宽,顶端渐尖,侧脉每边约4条。花在每个开花节上通常双生,有时三至数朵。花萼边缘近截形;花冠绿白色。果梗及果直立生,向顶端渐增粗;味极辣。果实呈圆锥形或纺锤形,常带有宿萼及果柄,单果质量2-6克,果长1-6.5厘米。成熟果表面红色或黄绿色,稍嫩者黄绿色至淡绿色,有光泽,具不同程度的皱缩。

分布范围

灌木状辣椒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印度、南美、欧洲均有栽培。生于山腰路旁,野生或栽培。

生活习性

喜温、耐热、不耐寒,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20-30℃;结果期最适温度为25-28℃。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最易适宜。

繁殖方法

种子消毒

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时间一般就是两天到三天,然后在使用温水或者适当的药剂进行浸泡消毒,浸泡的时候要定时进行搅拌,保证处于合适的温度之下。等到消毒完成了之后,要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催芽最为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5-30℃,等到有70%的种子露白的时候,就意味着可以进行播种了。

苗床准备

在对苗床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需要考虑的标准就是是否向阳,是否避风,土壤是否疏松,是否肥沃,在之前的两到三年的时间里,是否进行过茄果类的蔬菜栽培等。一旦符合了上述的标准,就要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一般是在正式播种之前的十到十五天的时间里,将基肥施足,同时整平整细,然后建议使用浓度是50%的多菌灵或者是浓度是65%的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播种以及苗期管理

播种的时机一定要科学,一定要适当,而这应该是一个适度的范围,要结合实际的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来进行。但是,在播种之前,对于苗床,一定要将底水浇足,然后种子的撒播要均匀,之后再进行浓度为5%的稀播肥水撒浇,当进行了0.5-1厘米的营养土覆盖之后,要立即进行地膜覆盖,等到有30%的种子出苗之后,就可以把地膜揭去。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等到苗齐之后,要进行间苗工作,次数一般是两到三次,在小苗期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和足够的光照。事实上,在苗期,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苗施加有效的控制,以免苗徒长,另外还要避免苗床土的湿度过大。至于苗期的浇水,就是要秉承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如果营养土不发白的话,就不需要浇水,一旦发白了,就意味着需要浇水了,而且最好是能够在天晴的午后进行,根据苗的实际长势情况,确定浇水。

栽培技术

定植方法

至于小米椒的栽培地,最好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没有进行过茄科类作物的种植为最好,最好是能够施入足够的、优质的、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在定植之前需要首先将地整好整细,喷洒适当浓度的除草剂之后,再进行定植,定植不能够在大风或者大雨的天气进行。

另外,在进行定植的时候,最好是要带土、带肥、带药进行,同时做好地膜覆盖。在定植完成了以后,要浇好搭根水,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小拱棚的覆盖。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温度和湿度的管理、肥料和水分的管理以及植株的调整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等。

温度和湿度

在刚刚进行定植之后一周左右的时间,湿度应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最好是不要通风,等到缓苗了之后,温度就可以湿度降低了,一旦白天的温度超过了25℃,就要及时将膜揭开,保证良好的通风,以免造成苗的徒长。

肥水管理

一般情况下,在苗期只需要进行一次提苗期的轻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氮肥的施入一定要严格控制,等到结果期的时候,无论是施肥的次数,还是施肥的剂量,都要适当增多增大,等到完成了两次采收之后,就要再一次进行追肥,主要就是尿素,至于方式可以是穴施,也可以是化水沟灌。等到大量坐果之后,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植株调整

最好是在晴天的时候进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伤口的愈合,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操作就是叶心的摘除和整枝等。为了防止倒伏,建议做好插杆护苗的工作。辣椒怕涝,大雨天要注意排水,防止椒苗被淹。全生育期注意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防治蚜虫烟草夜蛾、细菌性叶斑病、炭病等。

适时采收

干椒区可在果实完全红熟后分批采收干制。灌木状辣椒的采收时间长、丰产性能好,灌木状辣椒的种植利润可达4000-5000元/亩,现灌木状辣椒成为了很多地区农民朋友们增收的农作物。

保护现状

灌木状辣椒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用途

由于味极辣,通常作调味品。灌木状辣椒系云南省的地方特色常规小椒品种,是集观赏、药用保健、鲜食于一体的多用途辣椒良种。灌木状辣椒外形小巧、呈圆锥形或者纺锤形,辣味浓郁,一般作为调料使用,特别是在川菜中应用最广。

果含辣椒碱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DL-苹果酸等。种子含龙葵素、龙葵胺等。

危害与防治

防治原则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农药施用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等有关规定,不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试剂。

绿色综合防控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培育无病虫害壮苗;实行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的耕作制度;做好中耕除草,清除发病植株,降低病虫源数量。

物理防治措施:可采用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防虫网覆盖栽培及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各生长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苗期以预防立枯病、猝倒病、灰葡萄孢小地老虎等为主,具体防治方法参照前面的苗期病虫害防治;采收期以预防病毒病、疫病、炭疽病、霜霉病、茶黄螨、蚜虫、烟草夜蛾等为主。药剂防治:病毒病用20%吗胍·醋酸铜6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800-1000倍液,或64%的杀毒矾5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喷施;疫病、炭病、霜霉病可选用58%的甲霜灵锰锌800倍液,或75%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银法利600-8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次。小地老虎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用35%杀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烟草夜蛾可选用2.5%的功夫乳油,或康宽,或2.5%溴菊酯乳油等交替喷施;蚜虫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噻虫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2 500倍液任选一种交替防治。进入盛收期后,要做到少施或不施高浓度农药,选用药性好、持效期较短的药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