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旅程
《最漫长的旅程》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小说故事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剑桥、索斯顿与威尔茨郡,分别代表了主人公里基成长以及追求自我的过程。
内容介绍
里基是一个敏感、充满书生气又不乏热情的青年,他学业成功进入社会后,工作和婚姻却均告失败。在遭受了爱情重创之后,他违背了自己性别取向,娶了一个十分务实的女子阿格尼丝并由此获得了一个在索斯顿学校的教席。里基的思想虽先于行为,但复杂的家庭出身拖住了他行走的步伐,一次事故中被火车碾断了双腿,失血而亡。
创作过程
福斯特在1960年为这部再版小说撰写前言时说,虽然这部小说是他的小说中最不畅销的一部,但是他却很高兴写了这本书。他写道:“在这部小说中我试着接近我头脑中的想法——或者接近头脑和心灵的交汇点,在那儿创作的冲动迸发出火花。思想和情感可能不总是保持合作,但是它们却发生了碰撞。”
主要人物
里基
主人公里基从小在缺少家庭温暖和呵护的“无比孤独”中长大。父亲给他取名Rickety,以嘲笑他天生腿部残疾的缺陷;而母亲则“一辈子都和自己的儿子保持了小小的距离”,因此这种孤独的童年形成了他善于幻想的性格。未进入剑桥以前,他感到自己“寒冷、无知、没有朋友”,因此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场“寂静而又孤独的旅途”。然而剑桥“抚慰了他,温暖了他”。里基在剑桥享受着快乐,他结交了朋友,并学到了很多东西。然而即便是在充满自由氛围的剑桥,里基也只是喜欢读珀西·雪莱的诗句,即使是里基本人,有时候也会为自己的“不切实际”而感觉到“滑稽”。
阿格尼丝
与里基的善与真相反的,是小说的女主人公阿格尼丝的虚假、自私与伪善。她生动体现了当时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道德。里基将阿格尼丝当成真善美的结合体,而真实的阿格尼丝是个自私、贪财的女人。阿格尼丝是德鲁·福斯特小说中“发育不良的心”的典型代表。她虚伪、冷漠无情,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
安塞尔
小说中安塞尔是以拯救者形象出现的,他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指引里基。安塞尔是最初反对里基与阿格尼斯在一起的人,他从一开始就认为阿格尼斯“并不真的存在”,是里基“病态想象力的主观产物”。安塞尔之所以认为阿格尼斯“并不存在”是因为她“循规蹈矩地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毫无个人的道德条例可言”。安塞尔预言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然而处于热恋之中的里基,根本没有听从安塞尔的劝说,反而认为“不朽的女性带领我们前进”。事实证明,安塞尔对人物以及事物的看法是正确的。里基自从与阿格尼斯结婚后,逐步丧失了独立,即便是写给安塞尔的信听起来也好像是“牢笼里发出的呼喊”。安塞尔最终打算前往索斯敦帮助里基从“坟墓”中苏醒过来。安塞尔也是促使里基与斯蒂芬相认的关键人物,他让里基理智地面对现实,并且带里基走上了“对他来说还很新的旅程”。
斯蒂芬是里基同母异父的兄弟,是作者塑造的较为理想的人物。他身上少了几分安塞尔的理性,多了几分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感性,他拥有史蒂文·杰拉德一样的希腊运动员的体格和朝气。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小说中蕴含着“成长”这一永恒而深刻的主题,其主要表现在主人公里基漫长的人生成长之旅上。里基是爱德华时期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的代表,在象征古希腊精神的斯蒂芬以及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安塞尔的正面引导下,里基经历了漫长痛苦的成长之旅。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历练和考验之后,能够对自我有重新和透彻的认识,并能够接受主流的价值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福斯特也在探索一个“道德主题”,即“理想与现实、习俗与真理的冲突,对个人自由与自然情感的渴求以及阶级准则的压力”。小说“以索斯顿和彭布洛克为缩影,分析了当时英国的一种名族疾病,即缺乏容忍性、自私、虚伪,但同时也提出了治疗这种疾病的药房——对兄弟价值的回归、诚实劳动、以及威尔特希尔乡下人所推崇的自然道德观”。主人公里基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践行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追求,艰难地走完了他追求自然、真实生活的“漫长旅程”。“如果我必须在背叛国家与背叛朋友之间作出抉择,那么,我希望我有勇气背叛祖国。”这是福斯特探索其道德社会的最好的诠释。他将这种美好的道德愿望融人到小说中,通过这部小说展示了一副充满“仁善”与“友爱”的伦理图谱,并希冀以此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和道德理想,实现人与人之间真诚、宽容以及仁爱的“联结”。
艺术特色
《最漫长的旅程》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意蕴深厚的隐喻。小说的标题《最漫长的旅程》源自于珀西·雪莱的长诗《心之灵》中的诗句:“开始走上那最沉闷最漫长的旅程。”“旅程”从通常意义上是指“旅行的路程”。在这部小说中,里基唯一的“旅程”是与他的恋人阿格尼斯去拜访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几十公里的物质意义上的旅行,并不能完全彰显《最漫长的旅程》所蕴含的意义。而“旅程”从更深层次上是指“人生历程”。小说中,里基经历了恋爱——结婚——生子的人生历程。
这部小说的译者指出,主人公里基的肢体残缺,是“象征最深刻的一笔”。里基的腿部残疾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身体残疾的现象,更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发育不良的心”是德鲁·福斯特面对当时英国中产阶级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而提出的。在福斯特看来,这种“发育不良的心”阻碍了个人性格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主人公里基具有福斯特所提出的“发育不良的心”的特征:沉溺于幻想,优柔寡断,软弱无力,缺少阳刚之气。
福斯特在小说中通过对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背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英国爱德华时期社会状况的担忧。爱德华时期是英国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随之而来的是之前田园式的乡村生活遭到重创,蓝色的天空也已经被污染的“脏兮兮的”,而且一眼望去,原本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却是“浑浊的”。此外远望伦敦,“天空黄色弥漫”。此时的伦敦,正如福斯特笔下所写得一样,城市周遭是“千篇一律的灰色”。这一切是工业文明对环境肆意破坏的结果。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是火车。火车,这个作为工业文明进步的象征和产物,在小说中每一次的出现却都带来了灾难、危机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在这部小说中,死亡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蕴意。里基带着恋爱中的阿格尼斯去拜访埃米莉姑母,他们乘坐的火车碾死了一个小孩,在这一瞬间,“他把她揽人了自己的怀里。”在这里,小孩的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即预示了他们以后不幸福的婚姻。而且里基与阿格尼斯的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也象征了他们婚姻不幸福的结合。
小说的最后,里基为了挽救斯蒂芬的性命而被火车碾断双腿,失血过多而死。里基虽死犹生,他拯救了斯蒂芬的肉体和精神,里基在无形之中引导和影响着斯蒂芬。在斯蒂芬看来,里基的死“赋予了他灵魂的救赎。”并且认为是“死者唤醒了他”。
作品影响
《最漫长的旅程》在英、美甚至欧洲知识分子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阅读率。美国诗人鲁地特·布书克把“奶牛在那里”写进了诗歌里;法国诗人让·科克托认为这部小说的“客体很难捕捉”;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戴维·各奇的名著《小世界》,在描绘大学知识分子生活方面,深受德鲁·福斯特“缩小的世界”这一命意的影响;英国学者伊丽莎白·海因为这部小说做的注释和跋文,多达一百页,等于正文的三分之一。
作者简介
爱德华·福斯特(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在现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直同詹姆斯·乔伊斯、大卫·劳伦斯和伍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主要的作品有《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和《莫瑞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