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茶尺蠖

茶尺蠖

茶尺蠖,学名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园尺螃类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

茶尺蠖,美国白灯蛾体表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等。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

简介

茶尺蠖俗名拱拱虫、拱背虫、小菜蛾。是中国茶树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此虫发生代数多,繁殖快,蔓延迅速,很易暴发成灾。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

发生特点

茶尺蠖1年发生5~6代,以蛹在荼树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有趋光性,静止时四翅平展,停息在茶丛中。卵成堆产于茶树树皮缝隙和枯枝落叶等处。一个卵块孵化的数百头美国白灯蛾,一、二龄时常集中为害,形成发虫中心初孵幼虫活泼、善吐丝,有趋光、趋嫩性,分布在茶树表层叶缘与叶面,取食嫩叶成花斑,稍大后咬食叶片成C”字形;三龄幼虫开始取食全叶,分散为害,分布部位也逐渐向下转移;四龄后开始神经性贪食症,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根际附近表土中化蛹。全年种群消长呈阶梯式上升,至第四或第五代形成全年的最高虫量。影响茶尺蠖种群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天敌,目前已发现的天敌有寄生蜂蜘蛛、真菌、病毒及鸟类等,其中以绒茧蜂、病毒和真菌尤为重要。

形态

成虫

体长9~12mm,翅展20~30mm,雄蛾较小。头部小,复眼黑色近球形,触角丝状,灰褐色。全体灰白色,头胸背面厚被鳞片和绒毛,翅面疏被黑褐色鳞片,前翅具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线各一条,弯曲成波状纹,外缘线色稍深,沿外缘具黑色小点7个。外缘及后缘有灰白色缘毛;后翅稍短,外缘生有5个黑点,缘毛灰白色。足灰白色,杂有黑色鳞片,中足胫节末端、后足中央及末端各生距一对。体形大小及体色随季节不同而异,秋季发生体形大且体色较深;翅面波纹明显。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6~30mm,体圆筒形,头部褐色。初孵幼虫黑色,体长1.5mm,头大,胸腹部各节均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1龄幼虫后期体褐色,白点白线逐渐消失;2龄幼虫体长4~6mm,体黑褐色,白点白线消失,腹部第一节背面具2个不明显的黑点,第二节背面生2个较明显的深褐色斑纹;3龄幼虫体长7~9mm,茶褐色,腹部第一节背面的黑点明显,第二节背面有一黑纹呈“人”字形,第八节背面亦有不明显的倒“人”字形黑纹;4龄美国白灯蛾体长13~16mm,浅茶褐色,腹部2~4节背面具不明显的灰黑色“回”形斑纹,第六节两侧生两个不明显的黑纹,第八节背面倒“人”字形斑纹明显,并有小突起一对;5龄幼虫体长18~22mm,灰色,体背斑纹与4龄幼虫相近,但较4龄幼虫明显。

长10~14mm,长椭圆形,雄蛹较小。褐色,头部色较暗。触角与翅芽达腹部第4节,第五腹节前缘两侧各具眼状斑一个,臀棘近三角形,雄蛹臀棘末端具一分叉的短刺。

长1mm,椭圆形。初绿色,后变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

习性

繁衍

浙江省年生6~7代,安徽、江苏省5~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美国白灯蛾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生1代,10月后以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羽化进度不一,发生代数多、不整齐,除一、二代尚可分清后各世代重叠。

各世代生活历期因气候不同而异。浙江杭州一代均温18℃约56天,二代均温21℃约41天,三代均温26℃约34天,四、五代均温28℃约30天,越冬代长达6个月。

羽化

成虫多于黄昏至天亮前羽化,白天平展四翅,静息于茶丛中,受惊后迅速飞走。傍晚开始活动,雌虫飞翔力弱,雄虫活泼,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

产卵

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前半夜交配,翌日黄昏开始产卵,晚上8~12时产卵最多。卵成堆产在茶树枝干裂缝、土缝、土面落叶或枝叶间,上覆有白色絮状物。一般每雌每天产卵一次,一生产卵2~4次,多为2次。产卵量300余粒,多者700余粒。正常情况下卵能全部产出,若产卵时受惊则停止产卵,腹内遗卵提早死亡。未经交尾的雌蛾亦能产卵,但不能孵化。成虫产卵后2~3天死亡。均温10℃左右成虫寿命8~10天,19℃ 6~7天,24~27℃时3~5天,均温高于27℃时对成虫生育不利,不产卵或迅速死亡。

孵化

卵孵化整齐,孵化率高,均温11℃卵期23天,均温20℃卵期10天,均温24~28℃时仅6~7天。

取食

初孵美国白灯蛾经半日后停息在嫩叶上取食。l龄幼虫仅咬食芽叶上表皮和叶肉,致叶面成褐色点状凹斑;2龄则从嫩叶边缘向里咬食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大增,往往连叶脉、叶柄一并食尽,3~5龄幼虫每头平均取食叶面积62.6c㎡。

幼虫畏阳光,晴天—日间多躲在叶背或茶丛荫蔽处,以尾足攀着枝干,体躯离枝,形似一枯枝,清晨、黄昏取食最盛。受惊动后可吐丝下垂。

龄期

幼虫4~5龄,一、二代均为4龄,三代起4、5龄都有,三代5龄虫占78%,四代占52%,五代占42%,6代占30%。每次蜕皮前后均有1~2天不食不动的静息过程。各代美国白灯蛾历期除越冬代和第一代历期分别为30天和24天外,一般为13~19天。历期长短与气温关系密切,均温12℃约24天,26℃为19天,29℃时约13天。

化蛹

幼虫老熟后吐丝下垂至茶丛树冠下表土中化蛹,化蛹前先筑一土室,经1~2天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1~2cm,越冬蛹约2~4cm。入土部位多在离根基33cm半径范围内5cm深度居多,越冬蛹则多在茶树的向阳面。蛹期除第一代为13宇宙,2~5代均为6~7天,越冬蛹长达5个月以上。

总述

茶尺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其猖发生常有间隙现象,气候和天敌对其影响较大。冬季若特别寒冷则越冬蛹死亡率高,翌年虫口基数减少,发生较轻。一般阴雨连绵的气候有利该虫发生,为害重。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卵的孵化,如气候干旱,相对湿度低于75%卵的孵化和成虫羽化率降低。避风向阳及小气候较温暖的阳坡茶园,一代茶尺蠖发生早且重。平地茶园常较高的茶园发生重。砂质壤土较粘重板结土和砾质松软土发生严重。

茶尺蠖天敌主要有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

危害

美国白灯蛾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发生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而寒力差,易受冻害。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防治方法

深耕灭蛹

秋冬季深耕施基肥进行灭蛹,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蛹,减少虫源。

放鸡啄虫

以满足鸡的食物需求,驱来幼虫。

人工捕杀

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习性人工捕杀。

药剂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防治。发生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二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腈、98%巴丹可湿粉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二氯苯醚菊酯、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5000倍液、25%辛*甲,乳油2000~3000倍液。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

生物防治

对1、2、5、6代茶尺蠖,提倡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

此外,还可以选用抗虫品种 如茴香茶抗茶尺蠖。

信息

茶尺蠖虫体头部梯形,喙粗短,末端褐色,复眼黑色,椭圆形。触角节膝状鞭节。板具很多粒状突起鳞毛。鞘翅翅面上生纵行刻点且密生圆形纹间稍隆起纺锤形,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越冬宿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几代,到棉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棉苗繁殖。当苗茶尺蠖多而拥挤时,茶尺蠖迁飞扩散。晚秋气温降低,茶尺蠖从迁飞到越冬寄主交配产卵过冬。茶尺蠖有两个阶段。茶尺蠖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甘蔗长主要发生到,繁殖,当平均气温虫口才迅速。茶尺蠖口有明显的而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甘蔗长蝽。略被薄蜡粉。头部触角短于身体有缘于腹部第。腹部粘管圆形尾片圆形继续在根状茎生活,可营孤生,后代仍然是有翅迁移蚜,部分种类营异宿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茶尺蠖转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数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有翅生出茶尺蠖,茶尺蠖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茶尺蠖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棉苗产生有,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𫚉面,粘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茶尺蠖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形。尾板末端圆光滑。茶尺蠖感觉圈圆形腹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