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山
孔子山本名紫盖山,在山东省平阴县孔村镇西北两公里处,山巅故有孔子讲书堂遗址。因此,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于此址建“孔林书院”,又名“杏坛遗响”。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修孔子庙(即“孔林书院”),始立孔子及四配像。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96-1597年)迁至山东坡,仍立孔子及四配像。清康熙,张拔重修孔子山庙;1770年,1859年,1934年分别重修孔子山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
主要景点
孔子山系历史名山,与五岳同为中国三十洞天之一。《名山志》有孔子山绝顶“孔子讲书堂”遗址的记载。这是曲阜市以外惟一的“孔子教书堂”遗址。“杏坛遗响”是平阴县八大景之一。
孔子山孔庙位于东面山坡,座西面东,临孔子山村西。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80米。整体为三进大院外跨两楼。大门高建台阶之上,排楼式三间。大门里圈有长方院,对墙为大影壁,影壁两旁通过两座小门入一进 院。该院南北各建三间瓦房,南为过道房,为接待官厅。此处晚清兴办学堂时立为学堂。过道房南另辟一小院,建有平房六间,供祭祀时做炊事用,早期曾有看庙者居住。由一进院登阶进入二进院,此院南北对称,各建有三间带前廊的瓦房,房内是孔子弟子及后世入孔子庙的儒家木主。二门旁有南北两道墙,墙上半部为青瓦排花透体。从二进院再登阶进入三进院,此系大平台式,前沿有两段南北半身高透体墙栏,通过两列12个石俑进入大殿。大殿五间,前廊四根八棱青石柱,前墙上半部全系木格花窗扇,殿顶外构筑筒瓦高脊,顶山均有禽兽装饰。殿内雕梁画栋,大红圆柱8根,设木阁三间。正中一间供孔子塑像,左右两间供四配像。殿内贴南北山墙各建一长台,各供6个木主,即12哲。
大门前左右两侧跨出正院建有两座高台楼。左侧是讲书楼,西面后墙实体到顶,左、右、前三面环厦,黑漆圆柱8根,南北大对窗,面东木格花门,平顶四角斜尖。右侧是文昌阁,两层六角尖顶。一层有文昌帝君塑像,二层是魁星塑像。两楼楼身并楼台高约10米左右。大门前两楼之间为一南北长平台,再前有15米见方的大平台,两平台均系青条石压边。文昌阁北侧设一进庙便门。
庙系循山而建,由前往后逐步升高。因此,大方平台台阶为13级,大门、二门和大殿平台前三座台阶均为9级,大殿前3级。
匾额题字
庙内有木制大匾额6块,木制长牌对联一副,其颜色和匾文分别是:大门外面为白地蓝字“生民未有”;大门里为色地黑蓝字“斯文在兹”;二门上为白地天蓝字“图书天地”;大殿门上为红地红字“与天地参”;殿内孔子塑像阁上的大匾长与阁宽相等,宽镶边黑漆地金字“金声玉振”;讲书楼内对门墙上白地黑字“春风化雨”。大殿内孔子像木阁两旁圆柱上长牌对联是:“盛德同天地马迹车尘到处皆春风化雨;斯文炳日星宫墙豆此间即泗水尼山。”长牌面为金色碎屑地天蓝色字。
庙内外共有青石碑13通,大殿前5通,二进院内4通,大门外3通,村东1通“杏坛遗响”碑。大门外左侧一通断为四截的“杏坛遗响”碑,系从山顶移下来的,明万历初立于山巅。另有两通残碑,一是北宋熙宁五年篆额曰“孔林书院”部分碑头,一是弘治十五年重修孔庙碑部分碑身。
孔子山东省面,遍植翠柏。庙内外原来大树颇多,一进院内曾有两人合抱的柏树,院子被遮其大半。从远处看孔子山,见树不见庙。庙的建筑特色为青砖青瓦白墙,加之古木参天,庙貌巍然。
文化内涵
孔子庙在山巅和迁移后常年游人不断,从官吏以至百姓各阶层人士都有。尤其是在每年的清明节,上午十多里外的师生云集孔子山,瞻仰孔庙,下午周围村庄以妇女为主体形成人流往来于孔庙。明《兖州府志》有诗曰:“紫盖郁苍苍,孤峰标圣堂。四时谁俎豆,万仞见宫墙。圣运千年在,风流自世长。高山多仰止,宁北旧甘棠”。《平阴县志》也载有名人登山赞孔庙的诗:“紫盖山中云树苍,传来孔子教书堂。列侯霸业烟销尽,惟有尼丘圣泽长”,元、明、清以来,每年祭祀孔子,孔子山庙与县文庙同时举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