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沙漠中的饭店

沙漠中的饭店

《沙漠中的饭店》是由中国台湾已故女作家三毛创作的一篇纪实散文,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作为家庭主妇的生活体验。在这篇文章中,三毛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琐碎而艰辛的日常,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她与外国丈夫荷西·马利安·葛罗之间的有趣互动。这篇作品最初于1974年10月6日在《联合报》副刊上发表,成为三毛的代表作之一,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内容

故事背景

三毛的丈夫是一位外国人,尽管如此,由于两国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难以沟通的问题。三毛在决定嫁给荷西之前,已经明确告知对方,两人不仅国籍不同,个性也有很大差异,未来可能经常发生争吵甚至冲突。然而,荷西仍然表示愿意与她共同面对这些挑战,并最终在相识七年后结为夫妻。三毛并非女性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她非常不愿意在婚后丧失独立人格和个人自由,因此她多次强调,婚后仍要坚持自我,否则就不会结婚。荷西·马利安·葛罗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他认为正是三毛的独特个性吸引了他,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就不会娶她。为了适应荷西,三毛不得不迁就他的语言习惯,尽管她认为这样做并不公平,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坚决主张教授中文。

家庭生活

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三毛的第一项职责就是烹饪。虽然她不喜欢家务,但对于烹调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通过简单的食材组合,创造出美味佳肴的过程。三毛的母亲得知女儿即将前往非洲的大荒漠地区居住,感到十分担忧,但也只能接受现实,因为她知道荷西·马利安·葛罗是主要经济来源。婚后不久,三毛就开始尝试制作西餐。不久后,家人和朋友们给她邮寄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美食,包括粉丝、紫菜、香菇、生力面和猪肉干等。这些食物让三毛欣喜不已,再加上一位欧洲朋友赠送的酱油,她便在家里开设了自己的“中国饭店”。

饮食文化

起初,三毛的食物储备不足以支撑“中国饭店”的运营,但由于荷西从未去过台湾,他对三毛的厨艺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三毛的第一道菜品是“粉丝煮鸡汤”,荷西品尝后询问这是什么,三毛则开玩笑地称其为“春雨”。荷西·马利安·葛罗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玩笑,而是真的相信了。此后,他还多次食用所谓的“春雨”,并一直不知道它的真正成分。此外,三毛还将粉丝做成“蚂蚁上树”和“合子饼”,并将猪肉干伪装成中药喉片。有一次,荷西差点将猪肉干当成药物服用。三毛还利用紫菜制作了“寿司”,并在其中加入了肉松。荷西一开始拒绝食用,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礼物。当三毛的中式菜肴快要消耗殆尽时,她开始重新供应西式菜肴。荷西看到她正在准备牛排时,感到既惊讶又开心。尽管连续几天食用牛排,荷西·马利安·葛罗似乎逐渐失去了食欲。三毛猜测这是因为荷西想念家乡的食物,于是提议每周开放两次“中国饭店”。一天,荷西告诉三毛,公司的老板邀请他共进晚餐。三毛以为荷西会被解雇,但实际上老板是因为想要品尝三毛的中原地区料理而邀请他。三毛原本不想招待老板,但考虑到荷西的工作机会,她最终同意了。第二天,三毛精心准备了几道菜,并成功地欺骗了荷西,让他误以为自己吃的是竹笋片炒冬菇。当晚,老板夫妇对饭菜赞不绝口,并邀请三毛加入公司。送走客人后,三毛迅速恢复了平常的状态,继续享受属于她和荷西·马利安·葛罗的二人世界。

作品鉴赏

三毛,这位走遍千山万水的女子,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她的作品,犹如一首无声的歌,在向人们缓缓倾诉她的快乐与忧伤,尽情展示她那颗丰富而疲惫的心灵。

巴金曾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读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就好似品茗一杯淡淡的清茶,读者无不被老实憨厚、慷慨好义的荷西,泼辣顽皮、多愁善感的三毛所感动;无不对那富有浪漫情趣的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心向往之。那娓娓动人的叙述,幽默风趣,给人一种悠悠万古的至情至意而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或许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三毛前期的作品充满了忧郁而感伤的情调,生活的磨砺渐渐使她的风格呈现出“健康,洒脱,豁达”的特点。三毛曾说过:“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惟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早在少年时代,聪慧敏感早熟的三毛对生命的探索和确立生活的价值上就显得过分执着,拼命探求却又得不到答案,于是就哀伤、忧郁、迷茫。正是因为有过这一段颓废的生活,三毛最终发现,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而应是细水常流。当她觅得自己的爱情归宿,就在沙漠里开始了平凡单纯而又幸福的家庭主妇生涯。

憨厚的荷西·马利安·葛罗每每遭到了三毛的“骗”,误把粉丝认作“雨”、尼龙绳、鲛鲨翅,把猪肉干当作中药喉片,把紫菜当做复写纸,把黄瓜当作竹笋片。小夫妻俩的对话妙趣横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荷西的憨厚老实,三毛的狡猾幽默,都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三毛爱情的幸福快乐。

任性的三毛,敢以生命为赌注浪迹天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她特立独行的个性具有一种生命的自信,一种调节生活的能力。成熟后的三毛毫不含糊地说:“我不求深刻,但求简单。”这是三毛的心声,是她回望前半生的一种顿悟,也是她对红尘辗转的一次认真总结。这是一种丰富、自然、和谐的成熟,是一种对生活的自信胸怀。

她对生活的领悟是智慧的,这智慧外化为幽默的语言风格。她的朋友曾评价说:“她的聪明活泼会透过语言散发出来,让人如浴春风,任何人如果跟三毛聊过五分钟,一定会念念不忘,她讲话就像玫瑰吐露芬芳。”如文中一开头那段与吃饭毫不相干的闲笔:

“我的先生很可惜是一个外国人。这样来称呼自己的先生不免有排外的味道,但是因为语言的风俗在各国之间确有大不相同之处,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实在有许多无法共通的地方。”

看起来好似平白直话,但却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口语化的文字中洋溢着幽默的气息。在她笔下,“沙漠中的饭店”也显得那样热热闹闹,绘声绘影,充满生趣。

三毛语言的幽默与她作品的其他艺术特点同样是一派自然本色,完全不去刻意雕琢。她坚持着个人文字上的简单朴素。其实三毛的艺术选择恰好符合了她单纯明澈、坦率真挚且自由自在的个性,并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色彩的文体来。

作品影响

三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展现了她在沙漠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与荷西·马利安·葛罗之间的趣味故事。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那些渴望了解异国风情和追求浪漫情怀的读者。三毛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的个人经历,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

三毛(1943~1991 ),原名陈平,后改名为陈平。定海区人。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曾肄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后来到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书院读书。又到芝加哥伊利诺大学主修陶瓷。在欧美期间,为赚取生活费用,当过导游、商店模特儿、图书馆管理员;以劳动所得游历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捷克丹麦等许多国家。

回台湾从事教学工作两年后又远涉重洋奔赴撒哈拉沙漠。在那里与西班牙潜水师荷西·马利安·葛罗结婚。6年后荷西在业余捕鱼中遇难。直到1986年才回台湾定居。

17岁开始在《现代文学》发表作品。早期所作散文收入《雨季不再来》。她的最著名作品是描写沙漠生活的《撒哈拉的故事》,文章流畅活泼。活画出她洒脱不羁的透明性格。

1991年自缢身亡。

参考资料

人文课堂|现代散文鉴赏《沙漠中的饭店》.百家号.2024-08-17

三毛逝世30周年丨一场与三毛穿越时空的对话.澎湃新闻.2024-08-17

人物志 | 三毛:这个传奇的女子,其实你并不认识她.搜狐网.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