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泰顺畲族

泰顺畲族

泰顺县浙江省族人口集居的民族工作重点县,全县有畲族20586人,占全县总人口6%,约占全市畲族总人口的20%。全县有司前、竹里畲族乡两个畲族乡镇,罗阳镇白溪、联新等20个畲族村。

源自凤凰山

畲族,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福建省、浙江、江西省、安徽五省的百余县中,以福建的闽东地区和浙江的浙南地区人口最为集居。1998年,经国家民委批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约45000“东家人”,又更改为畲族。至此,畲族约有80万人(非六普数据),以人口多少为序,排全国少数民族第20位。

畲族,来自广东凤凰山,这是族人妇孺皆知的。凤凰山在今广东省潮洲市潮安区凤凰镇内,现凤凰镇有多个畲族村落,如李工坑(雷姓)、石古坪(蓝姓)等,共有2000多人。

迁入泰顺

据调查最早迁入泰顺的畲族,是竹里雷调庆、雷调光两兄弟。他们携子女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从云和县东盛(今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包凤村),迁到竹里村梅花步头,现竹里畲族乡乡政府大楼左侧古柏边。在此居住数年后,又迁到一里路外的金山定居,即金山垅雷姓支系,至今380年。

迁泰顺的畲族,以时间统计,明末一支,清顺治8支,康熙帝20支,乾隆6支,其它时间9支。共计43支。从地域上看,景宁方向迁来的19支,苍南县平阳县方向迁入15支,为主要来源地。从子孙繁衍的代数看,竹里金山垅雷姓最多,为17代。以平均25年为一代计,与其380年的历史基本吻合,也从侧面佐证,来自明未崇祯二年的记载是可信的。

文化习俗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畲山素有“歌的海洋”之美称。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相传在唐朝,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舍族人民反 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上巳节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祠的畲族云集歌场,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弧,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畲族婚嫁

我小时见到我哥娶亲,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婚俗是这样的:黄道吉日前一天,迎接队伍:男方父亲也就是亲家;媒人、会讲话会唱歌懂规矩一人即行郎、挑盂担的、轿夫(人数按女 方箱扛几担就几人,一般四人)、小姑二人去接新娘,娶方给媒人准备各种大大小小红包一二十个,如灯火包,煮饭包、开脸包等。盂担是宴请女方亲朋好友用的礼盒,一般有明甫、白弓、红枣、红蛋、面、年糕、糖、衣八盒,表示八仙吉祥。还有猪肉、米,鸡一公一雌,示“有鸡煞”(口彩,相对“无机化合物算”)。还有一刀轿夫肉挂在竹抬架上去迎亲。几套冷热民族服装都是针绣的,这里面有年青姑娘穿的,还有几套中年衣,还有一套青色老年衣。最花钱的是浅红色新娘衣,这件衣襟上钉有八仙银装饰。

一早,一行人来到女方村边,碰到路上用杉木刺拦住,需要对歌。

拦路人唱:

面前慌张一帮人,不象鬼来不像人;

又像拦路打劫贼,不讲清楚不放人。

男方回:

乖邦都是亲眷人,不是鬼来讨亲人;

根本不是打劫贼,赶紧扫路回言音。

唱的好回的真,亲密带进厅,亲家泡上茶,端上点心尽情享用;如唱不上,则要被罚酒三大碗。

当天女方提出那些彩礼不够,要补什么等,经双方谈妥都满意了,

亲家唱:

我女太来乖高大,好比嫩鸟将出毛;

世上做事都不懂,全靠亲家照顾上。

男方亲家回唱:

养女乖大何功劳,事干不懂崽会教;

过门就是亲养崽,乖事由我一人包。

中餐由嫁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座当中堂首位叫“落脚酒”。

晚餐由娶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

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情歌

畲族情歌是畲族民歌大花园中一朵具有独特风格的奔放的鲜花。它不仅具有焕发青春生命的魅力,而且是珍藏在人们心中最深刻、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同时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伴侣结合的桥梁。因而它成为陶冶人的性情变化,引人上进的良朋益友。情歌既然作为畲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必然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的制约与影响。只所以这样,情歌所反映的有阶级矛盾,民族歧视;生产方式、民族风俗;谈情论爱,情侣结合形式及文学艺术价值等。

泰顺畲乡

司前畲族镇

司前,古称“池村”。是飞云江源头,左溪、里光溪经村而过,在迥澜桥下形成一大深潭叫“百念潭”,因池姓村名早上有120担水桶到潭里挑水而得名。可见当时司前村之大。

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置池村巡检司于此。村民围着该司的前面建房居住。问:“住于何处”,答:“巡检司前面”。久之,就称为“司前”。

清中期,陶姓兴旺,建起“圆门楼”等大宅多处。同治时,陶化龙率子孙三代同力建成迥澜大桥,长江变通途。强历经风雨,雄姿不减,仍发挥重点桥梁的作用。

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施下山扶贫,林山等周边畲村搬到司前。尤其是实施整乡搬迁工程后,黄桥、峰门数千人搬此,人口大聚,全镇近2万人,其中畲族2800人。镇政府所在地的司前村人口近8000。

红岩隧道未通车前,距县城40公里,通后13公里;到杭州市208公里。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泰顺民族中学设于此,不远处的里光是清《泰顺分疆录》作者林颚的祖地。为传承弘扬畲族文化,镇、村每年都举办“上巳节畲族风情节”、“乌米饭宴”等,是县内重点民族文化村。

竹里畲族乡

竹里畲族乡位于泰顺县西北部,乡境四周与司前畲族镇接壤。海拔169米,距县城20千米, 228省道过境。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9%,是县重点林业基地乡之一。林业用地6.1万亩,林木总蓄积量98642立方米,孟宗竹面积1.2万亩,毛竹立竹量180多万株。竹里畲族乡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89%,山地资源丰富。而耕地面积仅1803亩,其中水田面积1681亩。

1952年设竹垟乡,1958年称竹里管理区。1962年改竹里公社,1984年改竹里畲族乡

资源环境

竹木资源 分布仙、罗阳、司前、竹里一带畲族山村,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矿产资源 桥底龟洋、官村等畲村有丰富的辉绿岩(青石)、花岗石资源,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是泰顺县民族地区重要资源,座落黄桥的三插溪水电站,装机4万千瓦,是本县最大电站。此外还有高际、茶石、双溪、高山等畲族人参股兴建的中、小电站。

茶叶

茶叶是泰顺畲族传统的产业之一,历来就有种植。早年,因园地少,只是种植在番薯园边,园坎上,作为副产业,简单粗制,供自家饮用,极少出售。

1970年后,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茶叶,办茶厂,把它当作重要的农业产业来抓。畲族人民利用山场广阔,肯吃苦耐劳,茶叶又便于管理的特性,大力开荒种茶办茶厂,精加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仕阳镇桥底、司前镇左溪、林山、筱条、百丈镇上林,筱村镇章前垟,三魁镇彭家堡,仙稔乡下稔,篱丘,竹里村驮山,彭溪镇玉塔等村,都是全县民族地区茶叶重点村。茶叶的收入,成为村集体收入和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浙江省民宗委审时度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举办“少数民族种养业培训班”提供免费吃住等优惠。县民族科按其要求,推选多批有文化、敢于吃苦的畲族青年雷祖松、雷申跳等30多人,到丽水市参加种茶、制茶、种水果等培训学习。他们也不负众望,回来以后积极开垦茶园,种茶办茶厂。特别是仙居村笊篱丘自然村的雷祖松,还发动全村10户畲族都种茶叶,面积达100多亩。在县民族部门的积极扶持下,笊篱丘自然村成为一个成效好,远近闻名的重点茶叶村。

1994年,为进一步推动全县民族地区茶叶生产,民族部门出资,买来180口茶锅,分发给仙稔、百丈、仕阳等村重点户。由茶农自请木匠制成土茶锅,烧柴制茶,(由于民族经费少,不能每家发一台电炒锅见下图)。同时请雷祖松和葛垟茶场的茶师雷春利,到上林县等村巡回指导,教大家炒茶、制茶。

与此同时,畲族茶农积极闯市场,经销茶叶。上林村的钟家彩和雷祖松等还把茶叶店开到杭州市温州市等地,他们茶叶的年收入都在5-10万元以上。

县政府民族科为了扶持发展茶叶,不但把有限的民族经费划出一块用于茶业生产,还在推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时,对茶叶生产成效好者,予以重点考虑。如彭家堡村支书雷建松、林山村民雷祖松、吉利丘雷祖松等就是因为茶叶生产的积极表率作用,被评为全国、省、市级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正是这些有力措施,使得泰顺茶叶产业久盛不衰。如今,百丈镇建民(原上林县彭溪镇玉塔、仙稔乡笊篱丘、仕阳镇石竹后等仍是茶叶的重点村,建有较大规模的茶厂,经济效益也很好,是全县重点茶叶基地村。

畲乡新貌

搬迁下山畲家致富奔小康 强基健本畲山旧貌换新颜

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欺压,畲家人都住在高山,深山之中。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畲家人的发展,拉大与汉族的贫富差距。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识之士看到问题的根源,呼吁必须尽快搬离高山、深谷,到山下条件较好的地方重谋发展。县民族科副科长钟炳文,依据自己十多年民族工作的实践,首先提出《下高山,出深山,搬迁脱贫一一浙南散居杂民族地区扶贫新思路》的理论文章。该文于1994年1月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尔后《浙江民族与宗教》、《温州日报》、《泰顺县委内参》等先后予以转载。 (该文后于1996年获得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下山脱贫的思路,打开了人们闭塞的眼光,受到了广大畲族群众拥护。在上级的政府的支持下,1995年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在村长蓝祖铭、村支书蓝玉聪的带领下,在左溪溪沿上建堤坝围地建“左溪民族新村”。动员周围高山,深山的阳畲、园公堂、芭蕉湾的村民蓝松水等42户搬迁到此。在县民族、扶贫等大力支持下,马头岗、桥头湾、黄坑俏岗等都动工兴建畲族下山脱贫点。全县有28个点,搬迁800多户,5000余人。左溪、竹里、龟垟、马头岗、桥头湾、章前垟等点都是具有一定规模,搞得较好的样板。这其中,时任县扶贫办主任陶思妙同志,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到各地协助选址,优先安排立项,给予经济补助等,功不可没。

下山后的畲家人,全面融入当地社会,在子女上学、就业、就医等全方位享有平等机会。昔日的“山里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文化传承

北丰畲族服务中心

北丰畲族文化服务中心是一个地方性非营利文化研究团体,业务归泰顺县罗阳镇文化站指导,按社团章程管理的民间组织。现有会员50人,民族中学等单位会员10个。该中心积极开展畲族历史文化的抢救、发掘,组织畲族文化、体育活动,锻炼培养年青歌手和工艺艺术年青接班人,积极协助在民族中学和民族学生较多的中小学举办畲语培训班,在中小学中学讲畲族、推广使用畲语;设计、生产群众喜爱的畲族服装、装饰等,并对今后畲族的发展进行策划、展示和交流,让畲族文化在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独特作用。

2010年7月30日,泰顺县罗阳北丰畲族文化服务中心(普通合伙)企业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钟炳文在泰顺工商局注册窗口领取了首张从事畲族文化交流营业执照,标志着泰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独特的作用,这在全市尚属首例。

2011年11月4日,钟炳文同志编著的《泰顺畲族文化》一书,日前召开意见评审会。

2012年3月,钟炳文同志编著的《泰顺畲族文化》改名《畲族文化-泰顺探秘》并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图文并茂,内容广泛,是一本记录畲族文化遗存,反映泰顺畲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材料,将为今后深入挖掘、研究、传承畲族历史文化,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

北丰畲族文化服务根据收集了大量泰顺畲族历史文化史料制作了--泰顺畲族历史文化展板。

参考资料

司前镇.泰顺县人民政府网.2013-09-23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宁波出版社.2013-09-23

罗阳镇北外村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图片展.泰顺县人民政府网.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