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代界壕

金代界壕

金代界壕位于通辽市霍林河矿区,地处大兴安岭南行正干主脉,是古代北方游牧民较为理想的夏季牧场和屯兵场所。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简介

金代界壕位于通辽市霍林河矿区,地处大兴安岭南行正干主脉,它周围百里,群山起伏,岭高壑深。唯霍林河矿区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泉水清澈,气候凉爽。是古代北方游牧民较为理想的夏季牧场和屯兵场所。沿霍林河谷,从东北群山中蜿蜒而来,横穿矿区,奔向西南,进入锡林郭勒盟境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界壕遗址",俗称"成吉思汗边墙"。由于在壕内堆土为长堤,在长堤上加筑马面,沿界壕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兴筑有边堡,并在重要交通路口兴筑关隘,所以又通称为"界壕边堡"。"金界壕",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少部分在蒙古共和国及俄罗斯境内,大部分为东北地区走向西南,横跨约2500公里,实际总长度1000馀公里。整个界壕分为北线和南线,南线又分第一、第二两条主线。第一主线在外侧,经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沿霍林河上游越过兴安岭,经扎鲁特旗北部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

历史背景

公元1125年,灭辽败宋,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县(金上京)建立了一个与南宋西夏三分鼎立的金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不久,以蒙古族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便开始骚扰和进攻金政权,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抵御其他部族的入侵,从天眷元年(1138年)之前就开始修建金界壕遗址,整个工程断断续续一直到承安三年(1198年)。这六十多年间,金朝几位统治者都把修建界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整年工程耗资之大,动用人力之多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壕沟深5米,宽4米,沟沿边墙宽3.6~4米,高1.7~2米,每隔250米设马面一个,遗迹清晰。是金代在北方边境地带构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发掘保护整个界壕分为北线和南线,南线又分第一、第二两条主线。第一主线在外侧,经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沿霍林河上游越过兴安岭,经扎鲁特旗北部进入蒙古共和国境内。霍林河矿区这段长12.5公里的金界壕遗址,就是第一条主线上的一段。1981年夏季,为配合矿区建设,科尔沁博物馆对该段界壕及边堡进行了勘测调查和发掘清理。这是有史以来对金代界壕边堡的首次发掘。该段界壕为东北西南走向,东北入霍林河谷,西南进锡林郭勒盟境内。界壕蜿伏矿区的浅山草原之上,山岗处修的比较低矮,平原处修的比较高大而且筑有马面,界壕由壕墙的壕堑两部分组成。通过解剖发掘了解到:山口处界壕,壕堑底宽4.1米,上宽8米,深3米,堤墙底宽7.5米,上宽3米,残高3.5米;平原处金界壕遗址,壕堑底宽3米,上宽7米,深3米,堤墙底宽6.5米,上宽2.7米,残高2.5米;山岗处界壕,壕堑底宽2.8米,上宽6米,深2米,堤墙底宽5米,上宽3米,残高1.2米。矿区内共有两座边堡,一座位于矿区西缘,西望界壕,东接草原。边堡的城墙与城壕轮廊清楚;保存很好。南墙长192米,东墙190米,北墙长191米,西墙长187米,周长760米。整个城墙用黄土板筑,坚硬结实,虽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现仍有3米多高。城门开在东墙中段,门宽约4米。南、西、北墙中段,各建有马面一个,城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城内居址台基图星罗棋布,多为长方形,少为圆形,约分十八组,排列较有规律;另有高台一处,为城内了望指挥台;水井三口,用石块砌筑井壁,虽然上部塌落,但底部完好,水清见底;城内道路纵横交错,不但有连通城门和三个马面的十字大街,还有房屋台基通向大街的小道。另一座位于矿区腹心----珠斯花,保存较好。南墙长203米,东墙长205米,北墙长201米,西墙长202米,周长811米,其建筑形制与一个基本相同。城内有台基三处,为当时的居住址遗迹;石砌水井两口,为当时守城将士生活饮水用。两座城堡内出土大量遗物,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剥蚀,大多已经破碎,无法辩其器形。能够看出其器形的大约有260多件,主要为泥质灰陶素面陶盆、陶罐、陶壶和粗白瓷碗、盘、盆、罐、瓶及黑釉小口罐、绿釉鸡腿坛;还有铁六耳锅、提耳锅、铁、铁犁镜、铁簇、铁甲片、铁刀、铁车辖;石器主要有磨盘、夯锤、研磨具等;建筑材料有方砖、筒瓦、门枢座、线坠。另外,发现了用方砖刻成的"鹿棋"盘和磨制精细的石质棋子。据《金史》及有关文献记载产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推断:霍林河矿区这段金界壕遗址边堡应属管辖。开筑时间应在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之前。中原地区金朝在北方边境兴建的防御工程遗迹。又称壕堑、边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少部分在蒙古国俄罗斯境内。金代五次大修界壕,历时半个多世纪,总长约7000馀千米。总体为东北、西南走向。界壕是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挖掘的壕沟,一般宽5~6米,深2米。在壕内侧堆土为长墙,长墙上还加筑马面和烽台。部分区段有副壕和副墙。沿界壕有戍卒居住的戍堡附建于主墙上,在界壕内侧每隔一定距离兴建官吏居住的边堡,在重要交通道口还修筑关隘。所以又通称为金界壕遗址边堡。界壕可分为南线和北线。北线是金早期兴建,起自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南岸,向西穿过俄罗斯蒙古国,止于肯特山南麓,全长700馀千米。南线是金后期兴建,东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基镇嫩江右岸,西端止于武川县上庙沟南的大青山中,全长约6500千米。在中段又分为内中外3条,还有一些支线,其中外线穿越蒙古国,其他各线均在内蒙古境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豪修筑据考证,的修筑方法是挖一条宽4米,深1米,斜直壁,断面呈“V”形的壕,将掘出的土直接堆筑在壕的内沿,形成一道底宽4米,高1米左右的壕墙。壕底与壕墙顶的垂直落差约2米,足以阻止车马的逾越。完颜雍后期,曾于北边地区修筑过界壕,但是边堡质量“参差不齐”,壕堑“旋为沙雪烟塞,不足为御”。完颜璟时,又提出“穿壕筑障”的建议,他说;“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在金章宗的支持下,完颜襄总督军兵、民夫,历时50天,修筑了临潢府路的金界壕遗址,西北、西南两路也相继修筑了界壕,加上东北路界壕,金朝形成了东北起自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北、巴林左旗北、达米诺尔,西南到今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西北,全长1500多公里的一道军事防线。金界壕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壕堑宽8~10米,深4~5米。界堤分为主堤和列堤,主堤高6~8米,宽度为8~10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取自挖壕的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主堤顶部构筑有雉,每隔150米左右建一个马面,上有铺房供守军休息。主堤上还设有小城门,以便出入。城门外修有,外观与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门的隐蔽性和防御能力。从壕堑底部到主堤顶部,高达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墙功能的防御墙,故有“金界壕遗址”之称。为增强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与壕堑前修筑附属的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约4米、宽约5米,副壕深、宽度都是4~5米。壕堡的构造为方形,每道力墙长约百米,高度和宽度与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于主堤内侧,没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和储备兵器。壕堡与主堤之间,有门和梯道连接。每座壕堡之间的距离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选在利于观察敌情和地形条件优越之处。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堤和壕后面的险要处。边堡内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界堤和壕堡结成一体,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堡。完颜雍后期,在泰州市境内设有边堡19座,临潢有24座。完颜璟时,边堡的数量有所增加。金修筑金界壕遗址以阻北方游牧部族南下,在军事上有一定价值,但壕堑易为风沙所填平,失去效用。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嗣后,强大的蒙古骑兵越过界壕,发动了灭金战争。

参考资料

金代界壕.中国航空旅游网.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