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涛
付永涛,男,1970年11月生,籍贯湖南省绥宁县。副研究员。海洋所从事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工作。
人物简介
付永涛,男,1970年11月生,籍贯湖南省绥宁县。副研究员。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获工学学士。
1994年7月-8月于修水县参加1:5万地质填图项目。
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8月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在海洋所从事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洋重力磁力调查研究工作、与岩石圈动力学方向的研究。
目前主要负责海洋重力、磁力调查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冲绳海槽岩石圈动力学强度的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 子课题《冲绳海槽沟弧盆体系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主要成果
(1)针对kss31M(SN 036)海洋重力仪的阻尼延迟时间,利用实测重力和定位数据做了分析,提出采用船只机动转向时重力数据和
定位数据、厄特渥斯值的响应时间差来确定在该海况和仪器滤波系数时重力仪的阻尼延迟时间。得到的2级海况滤波系数下的阻尼延
迟时间为60秒,比厂方提供的理论值110秒更接近实际。本方法有助于提高海洋重力测网的精度,而且可以避免厄特渥斯值与重力观
测值错误的匹配。
(2)采用谱相干函数法计算了冲绳海槽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
冲绳海槽Te值从北向南由20 km降低到5 km左右,总体看,除了冲绳海槽最北端剖面T约为20 km和南部有一个不到2.5 km的最小值,
冲绳海槽的Te值为6~13 km。冲绳海槽最北部的A1A2剖面具有20 km左右的Te最大值。这是因为研究剖面靠近九州和济州岛,具有更
多的大陆岩石圈成分。这个值与东非裂谷盆地的25-38 km(Ebinger et al., 1991; Upcott et al., 1996)接近,反映出冲绳海
槽北段仍然处于大陆岩石圈裂解阶段。但在稍向南的两条剖面,得到的Te值很快降低到13 km。三维区域的Te值也在 15~17 km左右
冲绳海槽北部具有比较大的Te值与地壳相对还较厚(约为18km,江为为等,2002)、岛弧特征酸性火山石、大陆特征岩石圈有关。
冲绳海槽海槽中部剖面的Te值在5~7 km之间,三维区域的结果在3~5 km的范围内。这表面,冲绳海槽中部岩石圈强度相对北部降
低了很多。与北部不同,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发育有很多的轴部地堑,发育第四纪玄武岩。这些玄武岩相似于大洋弧后盆地玄武岩
(Ishikawa et al., 1991; Honma et al., 1991; Shinjo et al., 1999; Meng et al., 2000)。这意味着中部和南部,岩石圈
至少为过渡型。而且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的很高的热流值(Yamano et al., 1989; Yu and Li, 1992) ,也是冲绳海槽中部比较软弱
的关键因素。冲绳海槽南部总体上与中部的Te值接近,在地质则反映为具有相近的高热流、发育轴部地堑和第四纪玄武岩。说明冲绳县
海槽南部也是很软弱的。其中在Gugua脊俯冲方向上,Te值不到2.5 km,是冲绳海槽最薄弱的地区,在此区域发育有玄武岩。
冲绳海槽南缘紧邻台湾省弧陆造山带和东海陆架,在构造属性上已经与冲绳海槽南部的研究区域不同,因此两条剖面的Te值升高到
4~6 km左右,接近于冲绳海槽中部的Te值。冲绳海槽岩石圈Te结果与通过地震、火山、重力等资料获取的对冲绳海槽地质特征是吻
合的,定量地刻画了冲绳海槽不同裂解阶段的岩石圈强度的变化特征。
学术论文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2006。KSS31M型海洋重力仪在海边静态观测的结果。《地球物理学进展》。印刷中。
付永涛,王先超,谢天峰。2006。利用船只机动转向来确定KSS31M海洋重力仪的阻尼延迟时间。地球物理学进展。印刷中。
曾志刚,付永涛,陈丽容。2006。冲绳海槽岩浆性质的变化特点:斜方辉石提供的信息。海洋与湖沼。37(1):84-89。
付永涛,范守志,施小斌。2005。关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地质理解。地质科学,40(4):385-393。
Fu Yongtao,Li Anchun. 2003. 岩石学, geochemistry and Nd-Sr-Pb isotopic properties of volcanic rocks in
Daheishan Island, Penglai, Shandong Province。Marine Science Bulletin (海洋通报英文版),5(2):29-39。
付永涛,李安春,秦蕴珊。2002。大洋和大陆边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2(3)。69-75。
Fu Yongtao, Qin Yunshan. 2001.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and its implication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East Asi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1,10(3), 211-221 .
付永涛,李继亮,吴运高。大别山宿松球颗结构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报。2001,17(2)。254-262。
吴时国,付永涛。2001。菲律宾海盆的增生、消减过程与南海的形成演化。南海环境与资源基础研究前瞻. 海洋出版社
Fu Yongtao, Li Jiliang et al. 2000. The mine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variolitic basaltic andesite in the
Dabieshan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9(4), 393-399.
付永涛,李继亮等。2000。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综述。地质论评,46(2):149~159。
付永涛,李继亮等。2000。大别山造山带中球颗结构玄武区质安山岩的报道。地质科学,35(1):105~106。
Fu Yongtao,Zeng Zuoxun et a1.2000.The non linear dominant wavelength theory -an experimental study.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9(1): 43-49.
付永涛,曾佐勋等。1999。主波长理论的单层纵弯褶皱模拟实验研究。见:陈海泓等主编。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北京:海洋出版
社,162~167。
曾佐勋,付永涛。1998。岩石古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3(2):157~160。
曾佐勋,付永涛。1997。利用两种天然构造变形估算岩石古流变参数。地球科学, 22(4):391~394。
付永涛,曾佐勋等。1997。单层纵弯褶皱曲率指数与应力指数关系探讨。地质科技情报,16(1):108~112。
曾佐勋,付永涛等。1997。西山肿缩石腊肠古流变参数的测定初探。地质力学学报,3(1):45~49。
曾佐勋,付永涛。1996。岩石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华南地质与矿产。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