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鲨鱼
淡水鲨鱼(学名: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是𩷶科、𩷶属鱼类,是苏氏圆腹𩷶的俗称,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
苏氏圆腹𩷶为中下层鱼类,喜欢生活于水生植物漂浮的底下。耐底氧,当同塘混养的家鱼浮头时,它仍能正常生活、生长。苏氏圆腹𩷶食性杂。幼鱼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摄食一些浮游植物等。从鱼种至成鱼主要摄食植物性食物、水生昆虫、水生环节动物、动物尸体等。原产于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中国等地有引种。
分布范围
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虎头鲨、马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是东南亚国家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也被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进养殖。该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少肌间刺,在市场上倍受消费者青睐。
物种简介
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
1978年6月,泰国ADK养鳗公司泰籍华人蔡友光先生赠送给珠江水产研究所该鱼鱼苗4000尾,由泰国空运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再由火车运至广州市,放养在该所水泥池试养。鱼苗规格,平均体长2.77厘米,平均体重0.89克。6月11日检查时,存活2200尾,其中1100尾放养于200平方米(0.3亩)的土池饲养,另1100尾放养于20平方米水泥池饲养。6月22日检查,水泥池存活540尾,先后分配给海南县西樵山村外贸出口站230尾,中山市小杭沙口外贸出口站100尾,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10尾。同年7月3日,蔡先生又送给珠江所168尾个体较大的鱼。1998年和1999年,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推广总站和水产开发中心先后引进体色红白相间和蓝白相间(又称红鲨和大青鲨)2个鱼种,长约12-18厘米,进行试养。
形态特征
体表光滑无鳞,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圆,无腹棱。侧线平直。头部圆锥形、平扁。吻短,口亚下位,口裂深度小,上下颌具小齿。有须2对,其中下颌须1对,触须1对。幼体颌须达胸鳍基部,另1对须达眼的中部,成体颌须常断失。眼中等大小。前后鼻孔距离较远。鳃膜发达,在颊部联合,鳃耙长,成条状。背鳍位于背部的最高处,在背鳍之后尾鳍基之前,有一片状脂鳍;胸鳍胸位;腹鳍小;臀鳍较长,前靠近肛门,后延长至尾鳍基部;尾为正尾形,分叉显著。鳔大,具有辅助呼吸空气的功能。
体色有的呈青蓝色、青灰色,或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表常有3-4条纵向的暗色条纹。稚幼期身体半透明微红色,体长达10厘米时呈淡红色,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转变为粉红色,成鱼亮银白色,背部及各鳍稍带粉红色。
适应性与食性
淡水鲨鱼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较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要求28%~32%。
生长与繁殖
淡水鲨鱼食性杂,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3厘米~4厘米)养殖4个月,体重可达0.6千克以上。该鱼性成熟较晚,饲养3年~4年,体重达3千克以上可以进行繁殖。繁殖季节4月~9月,属一年一次性产卵鱼类。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苏氏圆腹?性成熟较晚,一般3-4龄、体重达3千克以上才能进行繁殖。每年6-9月为繁殖季节。属1年1次产卵鱼类,每尾产卵30-40万粒,卵小、黏性、黄绿色、呈透明状。
人工繁殖
苏氏圆腹?在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池塘养殖的重要品种,但在池塘驯养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直至1960年泰国利用同种鱼的脑垂体催产技术,才取得人工繁殖成功。泰国催产亲鱼来自天然水体或池塘培育的个体,年龄2-3龄,体重4-5千克的鱼已完全成熟。在中国广东,一般选择3龄以上的个体。池塘培育亲鱼,池塘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放养前要清除塘底污泥,用生石灰消毒。每立方米水体放亲鱼0.5千克。产卵前9个月,雌、雄亲鱼要分塘饲养。人工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于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可以9:1的比例喂搅碎的杂鱼和米糠,或把鱼粉、花生麸、米糠和碎米方便食品混杂一起,其配比为35:35:25:5。
产卵前3-4个月,混合饵料里再加入1%的复合维生素添加剂,或每周加喂1次搅碎的杂鱼。培育期间要经常冲水刺激。如用浮动网箱培育,网箱规格为3米×5米×1.5米,水深1.2米,放养密度为每0.1-1立方米水体放l尾。网箱置于流水的地区,网箱应加盖或放水草,以防亲鱼因惊扰逃逸。饵料和投饵方法同池塘。至产卵季节,选择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肛门呈粉红色、轻压腹部有卵流出、卵粒松散、呈淡黄绿色(雄鱼选择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的)的个体进行催产;催产剂为同种性成熟鱼或蟾胡子鲇的新鲜脑垂体。雌鱼注射2针,第一针为1个预定剂量(一个预定剂量=被取脑垂体的鱼体重/被注射垂体的鱼体重),间隔12小时后,注射第二针,剂量是第一次的1.5-3倍。后来发现,该鱼也可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产,最好在第一次注射的剂量里增加100-150国际单位该激素,第二次注射剂量里增加300-700国际单位该激素。雄鱼是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雌鱼剂量的1/4。水温28-32℃时,在第二次注射后的8-12小时之间,雌鱼排卵。
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具粘性,卵径约1.86毫米。这时要将产卵池中的亲鱼捕起,用于毛巾轻轻拭去鱼体表的水分,用手轻压雌鱼的腹部将卵挤入清洁干燥的盆中,然后迅速挤入雄鱼的精液,将精。卵均匀混合(用羽毛搅拌)3-5分钟,通常100万粒卵需精液1毫升(160万粒卵/1千克卵);然后将受精卵散在鱼巢上(用棕榈皮、水草根、柳树根等做成)。每10平方米鱼巢布卵1升。鱼巢放入网箱内孵化,网箱规格为0.9米×2米×0.5米,用喷水进网箱以提高溶解氧,水的溢出率为3-5升/分钟。最好用流水孵化,或脱粘孵化。水温度28-32℃,约24-26小时内大部分受精卵孵化。刚孵出的仔鱼全长为2.923毫米,活动力强,不集群。这时将鱼巢移入另一空网箱,继续孵化。仔鱼孵化后10-12小时,开始垂直游动,2-3天卵黄囊吸收完后开始摄食。该鱼有同类残食的习性,在孵化后3-4天开始相互残食,应及时入池塘分散培育。
养殖技术
鱼种培育
采用池塘或网箱培育。池塘面积500-1500平方米。网箱规格多样,一般为5米×2米×1.5米。放养前池塘和网箱要严格消毒。老池塘要清淤,曝晒,用生石灰消毒。施基肥,再注新水,水深1米,7天后放苗。新塘,如土壤偏酸性。每平方米用生石灰l千克消毒和中和酸性。每平方米水面放苗4000尾。开始以肥水培养浮游生物,饲养5天后,要投喂煮熟的饲料,10天后,投喂搅碎的杂鱼,每天投喂3-5次。2周后鱼苗可培育到2厘米左右。
成鱼养殖
池塘面积500-2000平方米,要求靠近江河等水源,注排水方便,按一般方法清塘消毒。该鱼对水质要求较高,pH值在7左右,水深1-2米。放入体长5-12厘米,规格整齐、健壮的鱼种,每平方米放入1-13尾;最好与蟾胡子鲶、斑点胡子、鲤科鱼类等按2:1比例混养,采用综合养鱼技术。饲料有两种:一种为天然饲料,如藻类、幼蚌、螺、蚯蚓、小鱼、小虾等;另一种为人工饲料,有各种蔬菜、米糠、玉米粉、花生饼、豆饼等植物性商品饲料,鱼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禽、畜类下脚料、粪肥等,一般以投植物性饲料为主。每天投喂2次,即早、晚各1次。饲养8-12个月,每尾体重可达1-1.1千克,每平方米可产鱼12.5千克。
这种养殖方式在泰国很普遍,家庭都采用木制浮动网箱,规格多样,一般为2米×5米×1.5米。网箱设置在河流、湖泊、水库的微流水地区,放养密度为50-150尾/立方米,规格为8-12厘米。常用的饲料为米糠、碎米、海杂鱼,按2:1:1比例做成混合饲料,每天投喂量按体重的2%,也可投喂豆渣和废弃的蔬菜。饲养12-18个月,产量为100千克/立方米,成活率为80-90%。
池塘混养
可与四大家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鱼回、虾、蟹等混养,一般每亩水面混养量为100尾~200尾(规格5厘米~10厘米),不需另投饵料。
网箱养殖
网箱规格一般为4米×4米×2米或5米×5米×2米,有效养殖水体为25立方米~45立方米,放养规格8厘米~10厘米鱼种100尾~150尾/立方米。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以浮水性饲料为佳。
饲养管理
饲料与投喂
刚孵出的鱼苗以水生动植物为饵,可采取培育四大家鱼鱼苗的办法进行培育。若采取水泥池培育可投喂水蚤或鳗鱼饲料,当鱼苗长到5厘米以上时,则可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成鱼养殖以投喂颗粒为主。各阶段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应与鱼的口径相适应,日投喂2次~3次,日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5%。投喂饲料时,应做到“三看”、“四定”。
病害与防治
养殖实践证明,淡水鲨鱼对化学药物较为敏感,故在饲养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副作用大的化学药品。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泼洒含“氯”药物,或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土霉素”等药物,预防细菌性或病毒性病毒发生。在鱼苗阶段易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等寄生虫病,若患腐皮、疥疮等皮肤病,可用20微克/克的甲醛水溶液全池泼洒,并保持药效2小时以上。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ver3.1)——濒危(EN)。
主要价值
苏氏圆腹?的软骨组织含有硫酸软骨素,故除了作食用和观赏外,还具有药用价值。苏氏圆腹?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区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较为美观,不仅可作为优质食用鱼,还可作为观赏鱼饲养。
参考资料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COL.2024-07-31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Fish Base.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