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白渊

王白渊

王白渊(1902年11月3日-1965年10月3日),台湾彰化二水人,新诗诗人,日语世代作家。王自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3年赴日本深造,后于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毕业。曾任教于日本岩手县女子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1931年出版个人诗集《荆棘之道》(の道),1932年与东京台湾文艺同人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创办《福尔摩沙》,左派青年。

人物简介

日据时期台湾反日爱国文学家、新文学运动代表人物。

台湾彰化人,台北师范学校、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留日期间参加新文学运动,积极参与创办《台湾文艺》《福尔摩沙》等进步刊物,组织发起台湾艺术研究会。后在岩手县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经常发表诗作,表达对日本殖民暴政的不满和反抗。1931年出版日语诗集《荆棘之路》。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激于爱国义愤,谴责日本出兵中国,遭日本警方拘捕。出狱后到中国大陆,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秘密从事搜集抗日情报工作,案发被捕拘禁8年,获释后返台。台湾光复后,任《新生报》编辑,1965年去世。著有《图案概论》《台湾美术运动史》《唐与彭尼》等著作。

职业生涯

王白渊在这段“不能不写诗的生活”中,完成了一本诗集《荆棘之道》。

毕业后,他任教于岩手县女子师范学校,1932年加入“台湾人文化圈”,因成员中有人参加“反帝游行”全体被检举,受累入狱,也因此丢了教职;被释后,生活窘困,而不得不与日籍夫人仳离,直奔十里洋场——上海市。留沪期间,先任职于华联通讯社,“以无线电接听日本消息,将之译成中文,提供给中国有关机关”。1935年,受聘于上海美专担任团案系教师,生活安定后,和大夏大学的一位四川籍女生结婚。“八一三事变”爆发,他本想往后方,但是太太预产期近了,只得逃难到法国租界,但日军仍不放过他,以抗日份子罪名逮捕他,判刑8年,送他回台北市服刑,又使他因之妻离子散。王白渊是三○年代在东京的文化、文学界积极而活跃的分子。仅出版三期的《福尔摩沙》,王白渊一共发表了三首诗和一篇小说。 《唐璜与加彭尼》是王白渊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小说,在世俗和道学家眼里,“唐璜”是玩弄女人的败家人,“加彭尼”则是强盗集团的首领,作者让这两个各有自己天地、井水不犯河水的人相遇,因演变出一番故事,也是一堆新的道理来,所以这是一篇旨在表达作者某种辩证式的人生见解,演绎出来的讽世寓言小说。“唐璜”认为自己是因为追求真爱却不可得而流浪人间。“加彭尼”说自己是因为看到有人贪婪无餍,吸取别人膏血,却受到法律保护,挤身上流社会,形成大盗贼是道德的,小盗贼却是罪恶的,气不过才以身试法、亲自表演有组织的犯法。“加彭尼”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美国黑社会首领,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虚构”,显示作者对文学的浪漫情怀,手法、构想都极为大胆,可惜后来没有在小说方面继续发展。王白渊的诗细胞觉醒得甚早,加入“东京台湾艺术研究会”之前,一九三一年,就在盛冈出版过诗集——《荆棘之道》。有人说,这本诗集的题名“如同暗示着未来离奇遭遇似的”。其实,从他的现实人生充满跳动的步伐,就可以观察到他不喜循常轨行走、勇于追求、勇于冒险的性格。或许他的丰沛动力,正因为他有一颗不肯安定的灵魂。王白渊到东京不久,就加入东京的一些文艺爱好者发起的小团体“台湾人文小组”,因而遭到逮捕。这也是“台湾艺术研究会”成立之际,成员都是学生,他们一致同意将团体定位为“文艺派”的原因,主张运动应顾及学籍,就是怕重蹈被捕的覆辙。旅游时住在上海市,王白渊以“抗日分子”被捕,被判八年惩役,被送回台北市坐监,入狱六年后释放。王白渊坐了6年牢后,还了自由身后,进《台湾日日新报》服务,不久他和倪云娥小姐结婚。战后,留在《新生报》任编译部主任。光复初期,社会的萧条景象,使王白渊在“求好”的心情下,于1946年10月第7期《新新》杂志写了一篇:《献给青年诸君》,他一开头即引用当时任职联军总司令部一位中国通副官的话:“日本这个国家今天沦为四等国,国民却属一等国民;反观中国,今天它已列为一等国了,国民却连四等国民都不如。”可见他爱之切,责之深的心情。以后,他又因政治因素坐了牢,然而他对推展台湾文化的信念,始终不变。这位文化斗士不幸于1965年病逝台北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