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
位于今邵伯中学处。
法华寺,隋大业三年(607)僧普辉建。明洪武五年(1372)僧行山重建。正统六年(1441)僧元程重修。明郡人彭汝实,微时,读书与此,既贵,出资重建,完工之日,有华润双鹤绕梁,因名来鹤寺。今寺虽不在,然寺中一株银杏仍郁郁苍苍,两只石狮亦立于邵伯中学大门两侧。
历史既要
邵伯古法华寺为苏北名刹,是以往扬州市一带宗教活动的中心之一。寺前有幽径,名曰神路,为镇之风景绝佳处。
古刹法华寺。创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距今已近1400年。法华寺创建后的三百五十年,柴荣征淮南市驻于此。置院为法华禅院。北宋开宝中(968-975)赐额为寺。寺僧子惠募化千人,置一铜钟,重可千斤。苏轼先生为撰《铜钟铭》,铭曰:“先量智慧火,烧此无明铜。戒定以为模,铸成无漏钟。以汝平等手,执彼慈悲撞。声从无有出,遍满无边空。”明郡人吏科给事彭汝实微时读书寺中,既贵出资重建。竣工之日,有双鹤绕梁,因名曰来鹤。
相传古邵伯镇有庵观寺院九十九半,其中规模宏伟者首推来鹤。寺址在邵伯东里许,地势较高。明嘉靖癸巳年(1588年)夏,曾发生鹳鸟代哺之事。据《嘉靖维扬志》载“邵伯来鹤寺与佑圣观相邻,寺观皆有鹳巢,二巢有二雏,其佑圣之鹳伤于弹,二雏待哺于来鹤,来鹤之鹳哺犹己子,诱之飞鸣,全其羽毛,人咸异焉。”当时,扬州市教授高简曾作仁鹳歌以记之。
古经历代重建、增建,金碧辉煌,颇为壮丽。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僧悟德重建,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其徒达池增修后,来鹤寺规模最大,僧房楼观达百间。主建筑前后四进。第一进三间大厅,正门上有石刻“来鹤禅寺”四字,门内左右为哼哈二将,蹭迎面为弥勒佛坐像,后有韦驮。第二进二梁上有竖匾,上书“古法华寺”,两边站立四大金刚。第二进外面有钟鼓楼。千斤铜钟即置东楼。第二、三进之间有一片开阔地,立有宝鼎,场面全用方形白矾石铺砌,可容千人,佛家称为“丹”,为寺院举行大典之用。广场两侧带廊的僧房,供寺内二、三十名僧人
居住,偶来游僧也居于此。寺有租田数百亩,分布在杨庄一带,僧众即靠田租和佛事收入生活。第三进为主殿大殿三楹,高大壮丽,气势雄伟,迎面重檐之上垂巨匾“大雄宝殿”。殿前悬有木刻清成亲王所书:“月明古寺客初到,雪满空庭鹤未归”一联,联句既佳,书法亦极雄浑遒劲。当中供奉三尊大佛,中位六丈金身从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边侍者为弟子阿难陀、迦善,大佛背面有海岛塑有南海佛国缩影,中立者为观音,立于鳌鱼背上,上有玉皇大帝、雷公、风婆诸佛大小数百尊。大殿两旁为十八罗汉。大殿前右首有法器、云板、木龙。
每届佛期,在一片诵经声中,钟罄声声,香烟缭绕,甚为庄严。出在殿,东首为香积厨等生活用主房,稍北小楼为方丈室。和方丈对称的大殿西首,有同样小楼一幢为退居室,专为退休老和尚饮食起居之用,有小和尚服侍。后进为一排九间的藏经楼,很为僻静,楼前天井砖铺地面。墙外茂树修竹,藏经楼前还有两株对称的银杏树。楼檐正面有“敕赐龙藏来鹤福音禅寺”竖匾,左右边框镶着双龙图案。楼内有经柜八张,沿后墙从东到本一字排开,爱新觉罗·颙琰十年敕赐的龙藏全部和四体大藏全览一部,即珍藏于此,僧达池特为举行坐禅。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元宵节,大雄宝殿前沿的一排挂灯,在僧众归寝后,灯火引起油漆过的木阁着火,大雄宝殿付之一炬,成亲王所书联亦会劫灰。主持僧绪安见大殿焚毁,极为悲痛,决心化缘十载,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大殿终于落成。当时,来鹤寺有一幅济公僧画很盛名,镇上不少老人也亲眼见过。
画卷长三丈六尺,宽五尺,要站在藏经楼上向下落地展开。相传清嘉庆年间沧州市名画师张赐宁所画,张官河南省主薄时,寓于寺本玉皇阁内之九松山房,寺东南不半里故有管赵二氏读书处,内有精舍十二间,名曰斗坛,以僧人主坛事。镇人多于坛内问休咎,主持屡乞先生绘济颠像,先生苦于不知济颠作何状,又无旧本临摹,再三深思,无从下笔。盖先生画吕既高,不肯轻易落墨也。一日晨起徘徊于寺前神路间,忽见一僧立松下,手持蕉扇,形状颇异,暗思此僧状,貌类有道者,颇可以其状貌济公。正凝视间,勿失所在,以为或斗坛内之僧也。遂归九松山房,即本此僧之以大幅绢濡墨写之,并补以松。绘成,即步至斗坛寻此僧。遍询坛中人咸无此僧踪迹。先生顿悟所见松下之僧盖即济颠幻形故示以画法。乃相与惊异久之。当时观此画者咸称神笔,以为济颠复生,不是过也。后归寺僧收藏。每至岁时,或值传戒时期,偶一悬诸丈室。江淮间士大夫经邵伯镇者。往往过寺展观,赞为名作。
1944年雨昙为请天台宗高僧及高邮放生寺、镇江金山观音阁主持仁山法师到来鹤寺讲经,特地把已毁的北会馆门前一对石狮子移至来鹤寺门口,以壮观瞻。数日后仁山法师在大雄宝殿讲经,听众一百多人。频繁的战争,给来鹤寺带来了灾难。从军阀孙传芳到日伪军,再到后来的国民革命军,曾先后在此驻防,在战乱中,铜钟被窃、藏经易地,名画遗失、连古刹也在战争中化为废墟。现仅存石狮子一对,银杏树一株。宝鼎石座和古法寺石刻。
解放初,来鹤寺尚残存东边香积厨等生活用房,寺的遗址有迹可寻。一九五三年在废墟上建造了邵伯小学,一九五六年夏让给邵伯中学。现在教学大楼耸立,幢幢校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一所已具规模的完中,祖国的新一代在这里茁壮成长。
神话传说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听到这首轻松、诙谐的歌曲《济公》,人们准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活佛济公。而清代时期,曾经住在邵伯的国画大师张锡宁还画过他呢!
传说一 清嘉庆年间,在邵伯神路北侧中段(今之邵伯甘棠路)玉皇阁的九松山房,居住着大名鼎鼎的国画大师张锡宁。九松山房环境幽雅,令人流连忘返。张锡宁常常走出山房,去斗坛散步。斗坛香火旺盛,终年云烟袅袅,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有一天,当张锡宁去东银庵时,碰巧遇见了坛中主持。主持早就听说了画师的本领,于是恳求他为斗坛画济公像。画师很为难,因为他不知道济公是什么样的,又没有旧本临摹,但面对主持的请求,又不忍拒绝,于是勉强答应了。但回来后,想了又想,却终究无从下笔。
一天清早,他漫步经过玉皇阁门前那座石桥,刚踏上神路时,忽然间抬起头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僧人正坐在松树下,左手拿酒壶,正昂着头,喝得津津有味,右手还举着把破芭蕉扇,不停地扇着,怡闲自得。恍惚间,他似乎又站起身,仿佛正冉冉迎面向画师走来。正在为作画苦恼的画师异常高兴,暗想:这个和尚多像传说中的济公啊,不正是我想要的模样吗?当画师再凝神细看时,竟不见了僧侣的踪影,但这却激发了画师的灵感。
张锡宁赶紧返回九松山房,铺开绢磨上墨,然后右手握笔,左手按绢,头微微抬起,略一思索后,便低首挥毫泼墨起来。一会儿工夫,再看那绢上已留下以松柏衬托的栩栩如生的济公了。
传说二 民国年间因中国国民党住于来鹤寺时发生战乱,弹火纷飞,当时一颗流弹击中来鹤寺正殿,遂引发火灾,僧人与国军分散而逃,只留寺庙主持与几位信众尚未离开。来鹤寺火越烧越旺,主持与几位信众无力救火,主持对信众说:“你们快逃离吧,我要与寺共存亡”。事宜,主持进入殿中焚香祷告,信众也跟随而至。突见正殿所挂济公画像大放光芒,顿时烟火熄灭。惊得主持与信众对济公画像跪拜不以。
传说三 相传清嘉庆年间沧州市名画师张赐宁居住在邵伯神路北侧中段(今之邵伯甘棠路)玉皇阁的九松山房。
有一日东银庵主持邀请张赐宁为斗坛画活佛济颠像,可张赐宁哪里见识过活佛济颠啊,又无旧本临摹,再三深思,无从下笔,事宜推辞说考虑几日再回复主持。几日来张赐宁茶饭不思,日夜无眠,始终无法将活佛济颠模样在脑海中刻画出来,乎一日,张赐宁心中烦闷,遂徒步向来鹤寺(古法华寺)而去,进入寺中看见银杏古树与往日不同,便驻足观看,突见银杏叶华光四射,空中彩云朵朵,双鹤至空而来,一鹤之上有一僧人,破衣破帽,一手执扇,一手持酒葫芦边饮酒边唱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心无挂碍,心也空,人无挂碍人不留。”,张赐宁见之大惊,这不是他心中所想济公的样子吗?真的是佛祖显灵吗?张赐宁无心细想,只牢牢盯住鹤上之人细细观看,突闻寺中钟鼓齐鸣,梵唱之声不绝于耳,却是寺中僧人也见奇景,故鸣鼓梵唱以示敬仰。张赐宁回神再看空中之时,哪还有双鹤,也不见活佛济颠,大叹错失良机。然,活佛济颠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刻印在张赐宁心中,遂疾驰回家,奋笔疾书,将心中所想落入纸上。
传闻,张赐宁所画济公水火不侵,有几次镇中发生大火,持此画入内火自熄灭。又传民国年间战火纷飞,来鹤寺发生大火,也是济公像相救,然而火是熄灭了,但像却不见踪影,不是是真是假,无从判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