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柏
千头柏(学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 Franco cv. 'Sieboldii')是柏科、侧柏属侧柏的变种,丛生灌木,无主干;枝密,上伸;树冠卵圆形或球形;树皮薄,浅灰褐色,枝条向上伸展或斜展,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叶片鳞形,长1-3毫米,先端微钝,小枝中央的叶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叶绿色。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雌球花近球形,蓝绿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圆形,成熟前近肉质,蓝绿色,被白粉,成熟后木质,开裂,红褐色;中间两对种鳞倒卵形或椭圆形,鳞背顶端的下方有一向外弯曲的尖头,近柱状,顶端有向上的尖头,下部1对种鳞极小,稀退化而不显著;种子卵圆形或近椭圆形,顶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3-4月开花,10月球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多栽培。千头柏适应性较强,耐轻度盐碱,耐干旱、瘠薄,怕涝。
千头柏枝条密集,分枝角度小,不需人工修剪,自然形成卵园或椭园形树冠,其树形优美,是优良的城市、庭院绿化观赏树种和绿篱。
形态特征
丛生灌木,无主干;枝密,上伸;树冠卵圆形或球形;叶绿色。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枝条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树树冠卵状尖塔形,老树树冠则为广圆形;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长1-3毫米,先端微钝,小枝中央的叶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背面中间有条状腺槽,两侧的叶船形,先端微内曲,背部有钝脊,尖头的下方有腺点。
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毫米;雌球花近球形,径约2毫米,蓝绿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圆形,长1.5-2(-2.5)厘米,上部1对种鳞窄长,近柱状,顶端有向上的尖头,下部1对种鳞极小,长达13毫米,稀退化而不显著;种子卵圆形或近椭圆形,顶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长6-8毫米,稍有棱脊,无翅或有极窄之翅。花期3-4月,球果10月成熟。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多栽培。千头柏适应性较强,耐轻度盐碱,耐干旱、瘠薄,怕涝。
繁殖方法
采种藏种
千头柏一般4-5年开始结实。果实10月成熟,当球果由绿变为褐色,果鳞微裂时应及时采种。如采种过迟,果鳞开裂,种子自行脱落,造成损失。采集成熟早、果大、籽粒饱满的球果,单独调制、贮藏,以后根据种子成熟程度分批采集。采集后的球果,要堆放在向阳干燥外晾晒,待果鳞开裂,种子脱落筛选,在0℃左右的室内干藏。生活力可保存2-3年。
适时播种
千头柏一般春播,也可秋播。由于千头柏种子富含香味。秋播温度高时,种子提前打破休眠,丧失生活力,而且易遭鼠害或鸟虫为害,翌年春出苗不齐。因此多采用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以前,将经过摧芽处理的种子,视种子质量开沟条播,行距40-60厘米,沟深2-3厘米,播幅8-10厘米,播种沟底平整-致,每亩播种量10千克左右。种子均匀撒下后覆土,覆土厚度1-1.5厘米,以不露种子为宜。然后轻度镇压,加盖稻草或草帘。播种后视天气情况,每天适当洒水,保持种子层土壤湿润,一星期左右即可出苗。待60%以下种壳出土后,揭掉稻草,及时灌水,冲走种壳,防止鸟雀啄食幼芽。
栽培技术
选地施肥:千头柏同侧柏一样怕涝,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常遭水淹,根部容易腐烂,稍部受冻变色甚至死亡.因此,千头柏育菌地的选择是关健。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在播种前一星期左右先浇水,待稍千后每亩用1500千克的有机肥撤旋然后深韶、耙平,细致整地,打埂做床,一般采用低床育苗。
幼苗管理:一年生苗需要适当遮阴,透光度保持在70%左右。苗木出齐后,适时间苗,株距保持在3-5厘米即可,每亩地保苗1000-1100株。生长期内年浇水12-15次,除草松土12次。6月底至7月初,幼苗进入速生阶段前,结合灌水进行追肥,每亩以10-15千克的氨磷钾复合肥和尿素,分两次沟施。二年生苗木不需遮阴。
移栽育苗:由于一、二年生千头柏幼苗生长密集,土壤养分供不应求,通风透光不足,苗木生长发育不良,抗性差,造林不易成活,且易遭冻害。因此,当一、二年生苗木高度达25-30厘米时需移栽定植,培育大苗、壮苗。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随起苗随栽、随灌水,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栽植时根系要舒展,苗直,复土后踩实,防止浇水后倒伏。定植株行距50厘米×100厘米或100厘米×100厘米均可,移栽后加以正常的水肥管理和中耕除草,4年生苗术高度可达1.4-1.8米,平均地径2.7-3.7厘米,形成园树冠,即可出圃造林。
参考资料
千头柏.物种2000.2024-07-23
千头柏.植物智.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