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显

王显

王显(932年—1007年2月14日),字德明,开封府人。北宋初年大臣。王显出身赵光义藩邸,以谨介而受信任。历任右班殿直、宣徽南院使、枢密使等职,官至河阳节度使、平章事景德四年(1007年),王显去世,年七十六。册赠中书令,谥号“忠肃”。

人物生平

王显的祖上本是世代研习儒学,但他少年时遭逢五代十国战乱,故而学问浅薄。最初为殿前司的一名小吏。后侍奉晋王赵光义(宋太宗),成为太宗的潜邸亲信。王显性格谨慎高洁,不喜嬉笑,未曾出入市肆之中。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光义即位,王显被补授为殿直一职,其后稍稍升任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王显任军器库副使,调任尚食使。一年多后,他与郭昭敏一同被任命为东上阁门使。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春,王显升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在数年的时间里,他已成功身执政之列。同年,赵光义下制,授王显为枢密使。赵光义为特授他《军戒》三篇,以使他不至于“面墙(不学而识见浅薄)”。又将京师汴京道德坊的一处宅第赐予王显。

王显在中枢主政已久,枢密院机务繁重,枢密副使赵昌言寇凖都出身科举高第,“锋气皆锐”,处处轻慢“少遭乱失学”的王显。而王显每次失误,也都自掩过失,不肯知错而改,赵光义多次当面予以劝诫。淳化三年(992年)八月,赵光义下诏严厉责备王显,将其贬为隋州刺史,充任崇信军节度、观察等使。

不久后,王显改知永兴军,又转知延州。后移知天水市。又谏阻砍伐山林,“务使安静”。

咸平元年(998年),王显入朝觐见,被改为横海军节度使,又出知镇州。

咸平二年(999年),枢密使曹彬去世,王显被重新任命为枢密使。赵恒举行郊祀礼后,加王显检校太师之衔。赵恒前往大名府时,枢密长官只有王显与枢密副使宋湜随从。谏官大多认为王显专管军务,而谋略则非其所长。适逢宋在途中逝世,赵恒于是命参知政事向敏中权任同知枢密院事。

咸平三年(1000年)春,王显被改授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市路行营都部署、河北省转运使兼知定州。同年秋,定州官民拜访定州都部署孔守正,陈述王显的治绩,希望将其留任。孔守正向朝廷上奏此事。

咸平四年(1001年)秋,王显被加为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赵恒允许他“便宜从事”。十月,辽朝南侵,其前军抵达威虏军。当时,威虏军降雨多日,契丹军用皮革制作弓弦,受到潮湿后松弛无法使用,王显所领宋军因而大败契丹,擒获其名王、贵将十五人及羽林军官印二枚,斩首二万级。战后,王显上奏说:“臣原先奉诏在邻近边境处布阵,以及应援北平市控扼的道路。不久后,敌军骑兵已经穿越亭障,臣的前阵虽然取得胜利,但终究违背了诏命。”于是向朝廷请罪。赵恒亲赐手札,表达抚慰之意。

咸平五年(1002年),王显请求致仕,赵恒不许。王显入朝觐见后,真宗又派他返回驻所。因其一再请求罢去兵权,真宗才改拜他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景德元年(1004年),徙知天雄军府。其后上表请求奔赴行在,赵恒同意。同年秋,王显回到镇所。辽朝大举南侵,赵恒与群臣商议亲征事宜,王显献上三策。但在这之后,“澶渊之盟”签订,割据夏州的李德明也遣使进贡称藩,朝廷加以赏赐,并且允许流通青盐以便利边民,这都是听从了王显的建议。

景德三年(1006年)冬,王显患病,赵恒派宦官偕同御医前往探望、诊治。

景德四年(1007年)正月,赵恒允许王显回京。当时,赵恒出祭皇陵,王显对僚属说:“我的年纪及地位都已极高,如今天子(赵恒)从虎牢关一路出行,我无法拜见皇帝,这是遗憾啊。”说罢,他为之流泪。王显抵达汴京数日后,便于二十四日(2月14日)逝世,享年七十六岁。赵恒闻讯后,因正在前往封禅的途中,所以不为其辍朝,但仍派宫苑使邓永迁火速回京监护其丧事,册赠中书令,谥号“忠肃”。其后,赵恒录用王显的两个儿子为官。

王显自任三班(指供奉官及左、右班殿直)后数年内入主枢密院,授提拔之快,在当时无人能及。王显最初任军司小吏时,大将张永德滑州节度使之衔为殿前都点检。等到王显由枢密使一职出守方镇并带使相衔时,张永德也以太子太师之衔被起用为使相。二人的官在同日宣读,张永德反而被排在王显之后,时人都颇感惊讶。

王显在朝执政时,装模作样地厚待胥吏,只是小心保全自己的地位而已。他外任节度使时,时常放纵部曲骚扰百姓,受到时人的非议。

人物评价

冯拯:前岁王显违诏不趋要地,辽朝初压境,王师未行,而契丹骑已入钞,赖霖雨乃遁去。(《宋史》引)

赵恒:卿先帝旧臣,于国有功,河阳近地,可以卧治,引年告老,非所宜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引)

脱脱:自柴禹锡而下,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者凡七人。……张逊优于理财而未免于嫉,周莹练习军旅而颇伤于酷滥,(柴)禹锡素称勤敏而不能不涉于朋比,王显虽谨介自将而昧于学识,故莫逃于龊之讥。(《宋史》)

亲属成员

• 儿子

王希逸,字仲庄,曾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官至太常博士、直史馆。

王希范,官至如京副使。

史料记载

《隆平集·第十卷·枢密》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国学导航.2017-09-2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咸平五年).国学导航.2017-12-10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国学导航.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