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经史百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也叫《曾氏古文观止》,是晚清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所作文言文散文选集。全书共分11类26卷,共收文章800篇上下。在选本标准上,本书另提出“经济”一项,即“经世济民”,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从而体现了编者注重经济、归宿于经济的治学精神。

《经史百家杂钞》则分为三门十一类:一为著述门,分为论著、词赋、序跋三类;一为告语门,分为诏令、奏议、书、哀祭四类;一为记载门,分为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四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在清末到民国时期,有比较深广的社会影响。

创作背景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三十岁的曾国藩湖南省到京师翰林院,做了一名从七品衔的翰林院检讨。翰林又被称之为词臣,即以文章诗词为业的官员;还被叫做文学侍从,即以文学之长技随侍在皇帝的身边。也就在那个时候,曾国藩有了亲自抄写编辑前代优秀诗文的念头。

曾国藩在咸丰元年(1851年)初才开始着手撰写,那时已在礼部做侍郎。当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离京时,此事并未完成。随之而来的是,曾国藩既无精力也无时间来做这桩事。不过曾国藩毕竟书生出身,即便戎马倥偬,也不偏废书卷,文言文抄编之事不久后便在军营中康续下来。咸丰十年(1861年)闰三月,在宿松县军营,湘军统帅曾国藩完成了这部名曰《经史百家杂钞》的巨著。

在编写《经史百家杂钞》时,曾国藩受到姚鼐古文辞类纂》诸多影响,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明确了两点,一是曾国藩认为应当将经文写进古文编撰中。二是曾国藩在章节分类上有删减和新增、细著。

《经史百家杂钞》这部书收录八百篇左右文章,数量之巨。只适宜于专门学家,而不适宜于业余者,曾国藩又从八百篇中选取四十八篇,并对每篇予以校释评点,曾国藩将它命名为《经史百家简编》。

内容简介

《经史百家杂钞》则是一部集中了许多名篇的、系统性很强的国学读本。曾国藩在教子书中推荐的一些古书,《经史百家杂钞》不仅选入了其中的一些篇章,而且将这些篇章系统地归入了某一文章部类,使读者不仅便于集中阅读,而且能够清晰地看出这些篇章在整个古代文章中的位置。例如,曾国藩在一封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提到,五经四书之外尚有十一种必读书,其中《全本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最宜熟读”。在《经史百家杂钞》中,曾国藩便精选了这四种书中的一些名篇,并将其归入某一文章部类。如在《史记》选的《太史公自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归入了“序跋之属”;《汉书》中选的《封燕然山铭》、《高祖泗水亭碑铭》,归入了“词赋之属”;《庄子》中选的《逍遥游》、《马蹄》归入了“论著之属”;《韩文》中选的《进士策问十三首》、《祭鳄鱼文》,归入了“诏令之属”。

内容结构

(以上信息来源资料)

作品比较

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对比《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编写《经史百家杂钞》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姚的选本中没有选六经文,近世文坛也认为文言文不宜包括经文,而这样做是为了以示对经文的尊敬。曾国藩却认为,这种做法像是尽孝但却忘了祖宗,尽忠却又忘了国家,这是站不住脚的。故而曾国藩的选本所分十一类,每类都用六经来做开端,涓涓细水,最后都归向大海。

二是姚鼐的选本中不选史传,曾国藩选本中广采史书。曾国藩之所以如此,一则出于他对史书的偏爱,二则他看重经济,视经济为与义理、词章、考据并重的学问之途,而经济之学全在史书中。曾国藩的老师唐鉴曾这样开导他:经民济世的道理不外乎就是在历史中去看,过去的人已经有迹可循了,规则戒律也是清楚的,历代的典范篇章,不过也就这样。

同《古文辞类纂》相比,其中叙记、典志为新增入者,而删去了姚书中赠序一类,在选本的实际效用方面,《经史百家杂钞》改变了《古文辞类纂》较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习和应用,另提出经济(此处为“经世济民”之意)一项,将义理、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力求选文与政事结合。也就是说,《经史百家杂钞》比之主要是注重辞章的《古文辞类纂》来,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在内容上,《经史百家杂钞》减去了《古文辞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

对比《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经史百家杂钞》则不一样,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超过了《古文观止》,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也可以叫作《曾国藩古文观止》。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中原地区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最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代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最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最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作品评价

毛泽东对《经史百家杂钞》评价道:“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毛泽东认为,国学的内容,包括“道”与“文”两个方面,但《类纂》只包含了“文”这一方面,而《经史百家杂钞》则二者兼之,所以《经史百家杂钞》很可贵。又在给萧子升的信中所说的“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一语,就是对这部书的编选功力的精当的评语。这句评语的意思是:《经史百家杂钞》已经把从古时到清代的经、史、子、集几方面的精华都囊括其中了。曾国藩与《类纂》的编者姚鼐在编书眼光上有很大不同,曾国藩虽也着眼于文学辞章,但因他主要是个政治家,因而在编纂《经史百家杂钞》时,在相当程度上用的是政治家的眼光,姚鼐则主要用的是辞章家的眼光。

参考资料

经史百家杂钞.豆瓣读书.2024-01-04

《经史百家杂钞》【价格目录书评正版】.中国图书网.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