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无斑山溪鲵

无斑山溪鲵

无斑山溪(学名: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又称无角鞘山溪鲵,是小鲵科山溪鲵属的一种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自然栖息地为草地区的缓流河流,尽管主要生活在水中,但也可能在河岸上出现。

形态特征

无斑山溪鲵(学名: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属于小鲵科山溪鲵属,是一种两栖动物。其成体全长范围在145-220mm之间,吻略呈方形,眼径大于眼前角到鼻孔的间距。唇褶发达,舌小而长,两侧游离。犁骨齿有2短列,每侧有齿4~6枚。躯干圆柱形,有13条肋沟。前肢和后肢都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2个肋沟之间距。指、趾式为3>2>4>1(指)和3>4>2>5>1(趾)。尾较强壮,略短于体长,基部略圆,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薄,只分布于尾的后侧背部。泄殖腔方形,后侧有凹槽。皮肤无斑点或花纹,体背面黑褐色或黑灰色,腹面颜色稍亮。

分布范围

无斑山溪鲵是中国特有种,其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的山区。这些地区通常具有高海拔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为无斑山溪鲵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多在3000米以上的山溪内生活,但在纬度偏北的地区,分布的海拔可能相对较低。

无斑山溪鲵的分布地点通常水质清澈,pH值在5至8之间,这些条件对它们的生活和繁殖至关重要。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需求,无斑山溪鲵的分布范围相对有限,这也使得它们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

生活习性

无斑山溪鲵(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是一种适应于高海拔山地溪流环境的有尾两栖动物。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1800至4000米之间的山区小溪中,表现出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鲵类常隐蔽在溪边石块下面,尤其是在较平整的石头下。它们以水生生物为食,主要以对虾、石蝇幼虫等为食,显示出它们对特定水生生物的食性偏好。

无斑山溪鲵的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至8月初,尤其在5月至6月间,雌性会在溪流中的石块下产卵,形成卵胶袋。卵胶袋成对,基部相连并粘附在石块底面,每对卵胶袋内含有16至25枚胚胎。幼体和变态后的幼鲵多在小溪上游,尤其是尽源处较多。这种鲵类的行动缓慢,夜间活动较为频繁,有时也会上岸爬行,但身体光滑且黏液甚多,捕捉时容易滑脱逃逸。

保护现状

无斑山溪鲵(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其保护现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对生态环境的特定要求和栖息地的局限性,无斑山溪鲵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且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前,无斑山溪鲵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其保护的重视。此外,根据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无斑山溪鲵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这为它们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护,限制了对其的捕猎和贸易。

在国际层面,无斑山溪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等级,这一评级反映了其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生存威胁。尽管目前未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国际贸易不受监管,相反,中国国内的法律法规对其国际贸易进行了严格控制。

参考资料

山溪鲵.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08-16

无斑山溪鲵.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08-16

青海省发现两栖纲小鲵科无斑山溪鲵.豆丁网.2024-08-16

无斑山溪鲵.wiki.2024-08-16

山溪鲵.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