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鲵属
山溪属(Batrachuperus)是小鲵科的一属动物,体型较大,主要生活于山溪和高原湖泊内,以水栖为主。体全长一般在250毫米以下,头扁平,有眼睑,犁骨齿呈“八”形。唇褶发达,有颈褶,躯干和尾基部圆柱状。指、趾各4个。截止2022年6月13日,本属含有7种。
形态特征
山溪鲵体型较大,尾长不超过或超过头体长。舌长椭圆形,颈褶和肋沟不甚明显。掌、部有角质鞘或无,尾鳍褶一般较为发达,极侧扁。上颌骨向后或与翼骨前突不连接,头骨前窄后宽,即两颌骨间距远小于方骨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列,相距远呈“八”形,位于犁腭骨中部。有前颌,泪骨入外鼻孔,不入眼眶或入眼眶。鼻骨与上颌骨不连接,第一角鳃软骨基端不膨大呈角状。
分布
中国有7种:西藏山溪鲵,太白山溪鲵,盐源山溪鲵,无斑山溪鲵,龙洞山溪鲵,无唇褶山溪鲵,山溪鲵,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27°~35°,东经98°~107°之间。阿富汗1种,伊朗1种,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34°~38°,东经48°~70°之间。在西藏高原东侧(西藏东部、云南省北部、四川省西部、青海省东南部以及甘肃省南部)和西侧(阿富汗的喀布尔和伊朗北部)呈断裂分布。
生活习性
山溪鲵属中有的种类掌、头部有黑棕色角质鞘。龙洞山溪鲵体形最大,有童体型。多栖息在海拔1500~4000米的山溪内。以水栖为主,常隐栖在水质清澈、水温低、水深10~50厘米的流溪石下或回水荡内碎石间,少数在溪边石缝中或土隙内。以虾、水生昆虫、藻类等为主要食物。3~4月为繁殖盛期。水温4~10℃时,少数个体延至5月产卵。体外受精。卵大,色乳白,一般5~16粒单行排列在卵鞘袋内。卵鞘袋长65~125毫米、直径8~19毫米,有的长达200毫米以上,表面有细纵缢纹。一端贴附在流溪石块下,另一端悬于水中。幼体在溪水中生长发育,完成变态。
主要价值
山溪鲵属动物可食用,味美而有营养,四川称为杉木鱼或羌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