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溪鲵
西藏山溪(Batrachuperus tibetanus),属小鲵科山溪鲵属的一种。别名杉木鱼、盐源山溪鲵等。雄鲵全长175~211毫米,雌鲵全长170~197毫米。头部较扁平。犁骨齿2短列,呈“八”形。掌、部无角质鞘。体尾背面暗棕黄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等,其上有酱黑色细小斑点或无斑。
西藏山溪鲵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青海省、四川省。生活于海拔1500~4250米的山区或高原流溪内,多栖息于溪内石下或泉水沟石块下。昼伏夜出。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山涧溪流中丰富的钩虾(Gammarus)为食。
截止2019年,西藏山溪鲵在低海拔地区的种群数量减少了30%以上。2019年,西藏山溪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2020年,其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易危(VU)。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藏医学领域,西藏山溪鲵(养殖品种)可入药。另外,该物种的皮肤分泌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是由1878年布林格(Boulenger)依据四川宝兴标本Salamandrella sinensis Savage(=Dermodaclylus pinchonii David 1872)所建立。1925年,施密特(Schmidt)在其文献中首次描述了该物种,并根据其模式产地“near the Tibetan border of Kansu,southwest of Tita(靠近甘肃省西藏边界的甘肃地区,Tita西南)”,将该物种命名为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1927年,施密特在另一篇文献中对西藏山溪鲵的情况进行了修正与补充,进一步将模式产地明确为“Tibetan border of Kansu at about latitude 33°N(甘肃的靠近甘肃西藏边界,纬度约33°N的地方)”。吴贯夫等于2000年在《图书评介》中将模式产地解释为甘肃省的“Titao=临洮县”,但根据考证,这一记载可能与原始文献的记载存在出入,模式产地实际应该是在四川省西北部北纬33°左右的地区。
分类
费梁等(1983)的研究指出,西藏山溪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缺乏角质鞘,这与山溪鲵(Batrachuperus pinchonii)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该研究也指出,通过背部是否具有斑点来区分无斑山溪鲵(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和西藏山溪鲵并不可靠。鉴于这种区分的难度,费梁等将无斑山溪鲵视为西藏山溪鲵的异名。但赵尔宓(1990)基于染色体研究提出,无斑山溪鲵的染色体组型为2n=68。这一特征被认为能够将无斑山溪鲵与相关物种区分开,因此赵尔宓主张将其视为一个有效种。然而,这项研究未涵盖模式标本产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一观点的准确性。
形态特征
西藏山溪鲵的体型似蝾螈(蝾螈属)。成体雄鲵全长175~211毫米,雌鲵全长170~197毫米。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104%和96%左右。亚成体体长110~160毫米,幼体体长一般在130毫米以下。繁殖期怀卵的雌体体形较大,腹部鼓圆,产卵后体形瘦长且腹部较小,雄体体形矮小且较瘦长。
成体体尾背面暗棕黄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等,其上有酱黑色细小斑点或无斑(皮肤具疣[yóu]的变异个体为浅褐黑色);腹面色较浅。亚成体体色多为黄绿色。幼体体色多为黑灰色,腹部一般青石板色。
西藏山溪鲵头部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短,吻端宽圆,吻棱不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大于眼前角至鼻孔之间距离;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极发达,下唇褶弱,被上褶遮盖;上下颌骨有细齿;颈侧无鳃孔或鳃的残迹;前颌囱大,犁骨齿2短列,左右间距宽,呈“八”形,每侧有齿4~6枚。躯干圆柱状或略扁;尾基部粗圆,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低厚而平直,末端钝圆。皮肤光滑(少数地区有皮肤满布瘰疣的变异个体),眼后至颈褶外侧有1条浅沟;体侧一般有12条肋沟;头腹面有多条纵褶,颈褶弧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2~3个肋沟之间距;指、趾端扁平,指侧缘膜显著或弱,末端纯圆,掌、蹠部无角质鞘;前足4个指,后足4个趾,有的个体指、趾末端黑色。
雄雌鲵肛部均微隆起。雄鲵肛裂前端为一短横缝,其前缘中央有一浅色乳突,向后成一纵沟;雌鲵尾短于雄鲵,肛裂为纵缝。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西藏山溪鲵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青海省、四川省。具体来说,其地理分布范围,是沿四川西部向青海、西藏东部的大雪山山脉、岷山一带,北部达甘肃天水,南到四川九龙,向东主要沿四川北部伸入到秦岭及大巴山山脉,最东分布于宁陕县、榨水一带,属高山种类。
栖息环境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适应于高原或高山冷溪性的有尾两栖纲,生活在海拔1500~4250米的山区或高原流溪内,但多栖息于3000米以上的溪内石下或泉水沟石块下,以石块较多、水质清澈的溪段数量多。随着纬度升高,西藏山溪鲵的所处海拔会相应降低,如四川南江地区分布于海拔1600~1850米,陕西留坝则在1500~1700米。其对栖息地内森林覆盖度要求较高。
西藏山溪鲵是终生水栖型,有时也有上岸的习性。成体主要选择沙砾基底的主流缓水区域,而幼体则主要选择生活在小石子基底或淤泥砂基底的回水区浅滩处。溪水水深15~40厘米,pH值5~8。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西藏山溪鲵昼伏夜出。白天有趋暗避光现象,成体大多数躲在岩石底或枯枝下,不时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一般很少在水中活动,而幼体活动较多,白天不时的能够看见其游动。西藏山溪鲵一般在晚上18时到早上6时活动频繁。繁殖期西藏山溪鲵在白天也有活动,其中雌鲵比较多,白天很少能见到雄鲵,偶尔能见到少量藏匿于石缝中或大石块底下的雄鲵。在7、8月份雷雨将至时,上岸躲入草丛中或攀上灌丛枝。
西藏山溪鲵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初陆续进入冬眠状态,2月至3月初出蛰进行活动。其中成体进入冬眠期的时间要早于幼体,一般于12月初开始进入冬眠,幼体则于12月底至翌年1月初进入冬眠。冬眠地点为溪流中大石块底部的泥沙中或岸边杂草丛的乱石深处。
觅食行为
西藏山溪鲵为肉食性动物,几乎是在夜间觅食。其主要以山涧溪流中丰富的钩虾(Gammarus)为食,可占总食量的70%~90%。此外,还以溪流中或溪岸边某些蜉蝣科(Ephemeridae)、步甲科(Carabidae)、石蛃[bǐng]科(Machilidae)、沼甲科(Scirtidae)、石蝇科(Perlidae)等昆虫的成、幼体以及蚯蚓(Lumbricus)、藻类为食,不吃死食,无“大食小”的自相残杀现象。
食物种类变化与季节有关,春季单调,秋季复杂,冬季又趋简单,四季胃容物中均有砂粒出现。
运动行为
幼体活动灵敏迅速。成体在繁殖期反应迟缓,活动不太灵敏,容易捕获;繁殖期后反应灵敏,活动迅速,很难捕获。晚上,雌雄西藏山溪鲵从隐蔽处爬出,在水面活动,见光后迅速躲避于大石块下或在原地静止不动。雄鲵一般集中在水域中心较深地方的大石块下,雌鲵则在浅水区域的水底做大范围的爬行。
生长繁殖
求偶抱对
西藏山溪鲵的繁殖季节为5~7月。繁殖季节,雌性泻殖腔孔周围有明显肿胀隆起,泻殖腔孔为椭圆形且纵裂,泄殖腔口发红,泄殖腔孔前沿没有圆锥状突起;雄性泄殖腔孔周围未见明显肿胀隆起,其前沿有一圆柱形状的突起,有的个体圆锥突起较大,泄殖腔较雌性泄殖腔小。
求偶过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雄性通过摆动尾巴等作20~30分钟的炫耀,然后雌性个体主动靠近作雄性或用吻轻轻接触雄性个体的尾部,最后完成抱对过程。另一只是雄性主动上前接近雌性,用吻轻轻接触雌性的头部,表现亲昵行为,最后雌体接受雄体的“求爱”行为并与之抱对。
西藏山溪鲵体外受精。抱对前,雌性先产出卵袋的一部分黏附于石块等上面,然后雄性与雌性进行抱对,并一起用后肢往外拉卵袋,同时雄性将精液射于卵袋上。期间,雌性不时张大嘴巴,偶尔发出“咕咕”的声音。与此同时,雄体身体极度弯曲,此过程持续2~3min,然后逐渐恢复正常。往往会出现重复抱对行为。
产卵护幼
西藏山溪鲵5月末或6月初产卵,一年只产卵一次。产卵期的平均气温5.8~9.7℃,水温4~7℃,p H值6.25~6.35。一般选择溪流中水流相对平缓的地方产卵。每次产卵袋2条,卵袋富有弹性和韧性,以共同的柄粘于石块,呈左螺旋状弯曲。卵胶膜透明而略黄,卵白灰色。卵袋长87~180毫米,直径10~12毫米,每条卵袋内通常有卵16~25粒。
产卵后,雄体有30~45分钟的护卵行为。当其他雄体靠近时就摇晃头部或抬起头部与之对视,同时张嘴作撕咬状,必要时会用头部向对方发动冲撞攻击,一直到对方远离产卵场。
孵化生长
孵化期水温4~13.5℃,气温-2~25℃,孵化期平均需59.5天。幼体于6月中旬以前全部孵化出。孵化出时具3对外鳃,1对平衡枝,前肢芽分出3叉或4叉,后肢芽出现。
幼体全长33~35毫米时,指、趾端角质化;有外腮3对,腮丝长而扁,唇褶明显,背鳍褶始自体背后部。幼体全长41毫米时背鳍褶起于尾基部。全长49毫米时,背、腹鳍褶变得窄厚,外腮丝变短,眼位头侧,眼脸明显。全长64毫米左右时外鳃消失,腮裂封闭,头后的凹陷明显,颈褶形成,尾鳍褶明显窄厚,即完成变态。
幼体一般2~3年达到性成熟,可进行繁殖。
人工繁育
养殖环境
养殖池以长方形为宜。进水管应距离池底大约60厘米,进水口需要安装过滤网,以阻止杂质进入。出水管的位置应平于池底,或者略低于池底,以确保水流循环。池底应铺设沙土,同时摆放一些石块。池壁应使用水泥抹面,尽量保持平整光滑,在池壁建造人工洞穴若干个。在池的中央设置饵料台,要求台面平坦,可放置几块石板,其面积约占养殖池的1/3,侧坡比为1:4。为了避免鲵在进食时受惊,池顶要搭盖黑色遮阳网的荫棚。池修建好后,首次装满水的深度大约为50厘米,然后等待3~4天后排空水,再重新注入新水。经过3~4次反复操作后,池壁和洞壁上会有一层附着物形成,此时可放养鲵种。
养殖池内应保持有长流水,且水质洁净,pH值6.50~7.50;适宜水温7℃~18℃。在夏季,可以搭盖遮阳网以降低水温,而在冬季则可以覆盖塑料膜来提高水温,以促进西藏山溪鲵的生长和发育。
种鲵投放
每平方米的水面可以投放15尾种鲵。为确保养殖效果,应尽量保持每个养殖池内放养相同规格的鲵种,从而避免以大欺小、相互残杀的情况,以提高成活率。为防止鲵种体表的病源微生物带入养鲵池内,可将所放养的西藏山溪鲵种苗用1%甲基紫溶液浸泡消毒。方法是按药水之比1:100配制好后,将鲵种放入药液中浸洗15~20分钟,再将鲵种捞出放入养殖池饲养。
饵料投喂
西藏山溪鲵以动物性饵料为食,饵料中除含丰富蛋白质外,还应富含锌、铁、钙、磷。饵料种类力求做到广泛,并搭配好。为确保鲵种鲜活饵料的供给,可在旁边建池,存养一定数量繁殖力强,易于饲养的鱼类、软体动物门的饵料。
病害防治
人工高密度养殖西藏山溪鲵的发病率比野生种群发病率高出几十倍,常见病有烂尾病和腐皮病,关键是保持水质洁净。
制约条件
西藏山溪鲵作为有尾两栖纲中一个较低等的类群,对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人工养殖中,其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第一,人工养殖很难模拟野外自然条件下的流水环境、高的林木覆盖度以及提供个体栖息的大石块。第二,西藏山溪鲵栖息溪流的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盐组,水质硬度为6.0左右,离子含量为100~300毫克每升,pH值在5.9~6.4之间,水中溶氧量为9.3~12.1毫克每升之间,而人工养殖的水质很难符合标准。第三,西藏山溪鲵栖息地的年平均水温最高不超过14℃,人工养殖很难保持恒定低温。第四,西藏山溪鲵主食沟虾,人工养殖如果投喂其他食物,进食情况很不理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9年,西藏山溪鲵在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但在低海拔地区的种群正在减少,在过去三世代(世代长度为七年)中减少了30%以上。
保护级别
2019年,西藏山溪鲵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易危(VU)。
2020年,西藏山溪鲵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1卷》,级别易危(VU)。
2021年,西藏山溪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影响西藏山溪鲵种群数量的主要致危因素包括过度捕捉和利用、生境的破坏与丧失、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第一,过度捕捉和利用。西藏山溪鲵作为中国传统藏药,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当地居民长期将其当做药材使用的习俗,导致对其捕捉量加大,尤其在繁殖季节对成体的大量捕捉,严重影响了西藏山溪鲵种群的繁殖,阻碍了其种族的延续。
第二,生境的破坏与丧失。人们兴修水库等活动,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溪流径流量不稳定,使得其生存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片段化,导致西藏山溪鲵机体的损伤和分布范围的日渐狭窄,严重影响了其繁殖生存。
第三,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等。由于西藏山溪鲵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如水陆两栖性、皮肤的高渗透性等),使得它们极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受酸雨的影响。另外,旅游、放牧以及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农药、化肥等,使大片水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第四,全球气候变迁、紫外线辐射增加、环境激素和疾病传播等很多自然因素均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措施
西藏山溪鲵是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青海省对西藏山溪鲵的栖息地玛可河及其支流实行重点保护,并将玛可河设为常年禁渔区。
主要价值
西藏山溪鲵(养殖品种)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经济价值。其性味功效为味咸,性温。入药部位为肉、脑、胆。其中,肉滋补、壮阳,主治久病虚损、肾腰病;脑外用治疗头疮;胆汁功效与脑相同。主要成分为西藏山溪鲵的甘肃民间中药“接骨丹”对骨折愈合及骨形成有明显疗效。另外,该鲵的皮肤分泌物具有抗菌活性,抗菌活性成分为蛋白质性质,具有在高温下短时间、常温下长时间保持稳定的特性。
物种对比
无唇褶山溪鲵(Batrachuperus cochranae)与盐源山溪鲵(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和西藏山溪鲵的形态特征非常近似,因此,学术界曾认为无唇褶山溪鲵是盐源山溪鲵或西藏山溪鲵的同物异名。但经过研究证明,这三个物种应该都是独立的有效种。
参考资料
西藏山溪鲵.Species 2000.2023-07-2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07-25
Alpine Stream Salamander.IUCN.2023-07-2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4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8-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8-26
西藏山溪鲵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 1925.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