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属
苋属(学名: Amaranthus L.)是被子植物门苋科下的一个属,该属物种均为茎直立或伏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为全互生有柄叶;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成无梗花簇,腋生再集合成单一或圆锥状穗状花序;果实为胞果球形或卵形,侧扁具有膜质,伴有盖裂或不规则开裂。
该属共约4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暖带、温带区域。苋的适应性强,在中国各地皆可种植,且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其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有些种为伴人植物。
植物学史
苋属植物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就将老鸦谷(A.cruentus)作为粮食作物栽培,尾穗苋(A.caudatus)和千穗谷(A.hypochondriacus)的种子与玉米等其它谷物相比,富含高赖氨酸,在墨西哥、中美洲大量种植,当作点心或粥食用。苋属植物最早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作为蔬菜栽培,即今天所说的反枝苋。其中千穗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记录了其可以作为粮食在荒年充饥。在中国最为著名的苋属植物应该要属苋(A.tricolor)俗名苋菜、雁来红、三色苋等,其叶、芽和嫩茎可食用,是老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佳肴。苋的植株叶片色彩多样醒目,常作为园林观赏植物栽培,同样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的还有老鸦谷、尾穗苋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伏卧。叶互生,全缘,有叶柄。苋属植物(7张)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或杂性,成无梗花簇,腋生,或腋生及顶生,再集合成单一或圆锥状穗状花序;每花有1苞片及2小苞片,干膜质;花被片5,少数1-4,大小相等或近此,绿色或着色,薄膜质,直立或倾斜开展,在果期直立,间或在花期后变硬或基部加厚;雄蕊5,少数1-4,花丝钻状或丝状,基部离生,花药2室;无退化雄蕊;子房具1直生胚珠,花柱极短或缺,柱头2-3,钻状或条形,宿存,内面有细齿或微硬毛。
胞果球形或卵形,侧扁,膜质,盖裂或不规则开裂,常为花被片包裹,或不裂,则和花被片同落。种子球形,凸镜状,侧扁,黑色或褐色,光亮,平滑,边缘锐或钝。
分布范围
苋属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及温暖带区域,温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苋属植物的适应性强,在中国各地皆可种植,且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其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耐旱性,在生育期间能忍受30厘米的土层含水量仅4%-6%的极度干旱条件。在土壤含盐量0.1%-0.23%的中度盐渍化土壤及pH值5.5-8.6的酸性和碱性的土壤中都可以生长良好。大部分各类的苋10月中下旬还能正常生长,只有遇到霜冻才停止生长。
下级分类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苋属植物有13种。《FloraofChina》记载,中国苋属植物有15种,也有学者报道中国苋属植物17种。
主要价值
主作蔬菜食用,药用或栽培供观赏。
苋属植物中,苋和繁穗苋由于可食用,通常作为蔬菜在中国广泛栽培;尾穗苋、千穗谷的花序,苋、老鸦谷的叶色均极具观赏价值,通常用于园林观赏栽培。
苋属植物观赏品种的培育主要源于苋,即平时所说的反枝苋。公元十世纪作为蔬菜引入中国,有些品种的叶有各种色彩,经园艺师的精心选育已培育出诸多供观赏的品种,如军红苋、金叶苋、初彩苋和雁来红等,这些品种在中国南北各地种植极为广泛,常作为色块植于草地,公园等处,亦可点缀在假山观赏石之间,也可群植于花坛花镜内,还可作为优良的插画素材或盆栽于室内。
植物危害
苋属植物当中,除了有不少能作为粮食、蔬菜、观赏植物外,还有着不少杂草类群,例如反枝苋、绿穗苋、长芒苋、和刺苋等,它们往往入侵农田、园林绿地和荒地等生境,通过化感作用对生长周围的植物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苋属植物经常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由于其种子微小,结实量大,易于携带和传播,引入后如果未能妥善管理极易逃逸,进而建立野生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应在栽培利用的同时注意防范。其中某些种类不易识别,但若仔细观察,其种与种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