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
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位于旧州镇城南面,距县城25公里,是县五大镇级中心完小之一。学校前身是“星山书院”,创办于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1903年改办为“星山小学堂”,建校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现有教学班二十余个,学生千余人,教职工五十余人。
学校简介
旧州一小位于旧州古城南面,占地面积11205.7平方米,建筑面积5297.5平方米(含逸夫楼),绿化面积2530平方米,校园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达到绿色学校标准。
学校组织、管理制度
学校设有正、副校长、教导正、副主任、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各1人,建有党总支、党支部、工会、关工委、少先队、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教研组等各种组织。
学校师资
学校师资较强,近数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技能、作文、论文比赛获各级各类奖百多人次,多人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
学校主要成绩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全国小学生作文实验学校”、“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面向二十一世纪阅读工程示范学校”、“贵州省省校务公开先进学校” 、“贵州省JIP先进学校”、“贵州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贵州省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 、“州环境育人先进学校”、“州小继教先进集体”、”州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县文明单位”、“县文明学校等荣誉。教师被评为省、州、县各类先进8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知识、技能竞赛获奖300余项。
学生参加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丑小鸭杯”小学生作文大赛及“世纪之辰”、“世纪之星”、“98金秋”等全国及省、州小学生书画摄影大赛,多人获金、银、铜奖,学生书画作品一幅被台湾《儿童日报》刊载,《打年粑》被日本民俗写真家镇谷和夫收藏,《苗家酸汤鱼》、《打年粑》被选入日本大坂市展出,《吹豆豆》被选作《98金秋全国少儿书画作品选》封面。近数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200多人次,省级奖80多人次,州级奖60多人次,县级奖300多人次,学生在《小学生优秀作文》、《贵州教育》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作文、书画作品150余篇(幅)。
学校文化
办学宗旨
以“两个”“四有”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要,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基础,教研改教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五育”并举,提高质量。
办学目标
培养品行高尚,知识渊博,个性和谐,特长明显,体魄健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注重教研、以质立校、全面发展
办学思路
继承创新 提高 超越
校风
团结奋进 诚信守纪 开拓创新 求实发展
教风
爱岗敬业 仁爱奉献 博学善教 为人师表
学风
勤学善思 求真务实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
学校历史
今黄平旧州一小前身是“星山书院”。书院承元代儒学、明代卫学、清代州学而办。“星山书院”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时任黄平县知州袁治等士绅捐资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根据清政府“变通科举、改办学堂”通饬、改书院名“黄平州高等小学堂”。次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名为“黄平州官立第二两等小学堂”。民初,政府改革清末近代教育,改“学堂”为“学校”,因此,校名于1912年改为“黄平州官立第二两等小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旧州拆分县设区,更名为“旧州第一小学”。1941年,全省推行国民教育,校名改称为“旧州中心小学”。 1949年11月,旧州解放。1950年夏,旧州一小、旧州二小合并为旧州小学,旧州三小高级部并入。1964年,旧州一小、旧州二小分校,旧州小学便称旧州一小。2005年5月8日,更名为旧州镇中心小学,沿用至今。校名演变序排如下:
民国以前
旧州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史称“在黔为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州何德源奉清政府“变通科举,改办学堂”通饬,呈准省提学司改“星山书院”为“星山小学堂”,并设蒙养学堂。次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又遵照改“星山小学堂”为“官立第二两等小学堂”。
依“癸卯学制”,两等小学堂学习期限为九年(高等4年,初等5年)。清廷宣示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所学堂与黄平县新州“端化小学堂”同为黄平最早的小学校。
学堂成立之初,委乡绅刘毅、张守铭、孙象锡任管堂;委乡绅常树勋、杨炽芳、李长庚、石显铭为办事学长及文收支;委乡绅傅锡龄、孙世琨等规划经费、清理庙产、绝产作学田;委易发源、陈深元经管经史。首批甄别书院20名学生为学堂高等生,当年即开始上课,住堂学习并供给伙食津贴。遵《学堂章程》开设修身、讲经、中国文学、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任张守铭为堂长。时科举未废,在堂学习的高级部学生,逢开院试、乡试则往科考,志在新学者,赴贵阳投考高一级专业学校。1905年科举废除,首批高等学生离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招高等学生40名,分甲、乙两班,每班20人。获省提学司委派2名师范生来堂为正、副教员,正教员名赵志普,副教员名左开勋。至宣统三年(1911年),第一期高等生毕业9人。民国元年(1912年)第二期毕业16人。
清末民初,学堂监督为陈望林、堂长仍为张守铭,学监为孙世琨,全堂师生员工共52人,其中学生40人。这期间,由于施行近代新教育,学堂呈现出欣荣格格发展景象。
清末黄平县开办学堂是革除科举,施行近代教育的转折点,为黄平培育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新型人才。
民国时代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初,政府改革清末近代教育,改学堂为学校,创办女校,取消读经,学校发展较快。1911年,旧州高等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招收的20名学生毕业9人,次年又毕业16人。1912——1918年间,先后由孙仪斋、孙叔瑶、王云阁任堂长或校长。1917年,学校有师生员工52人,其中学生40人(全系高等生),教职工12人。其后,始从一年级起招生,高小亦招生,是名符其实的两级小学校。
学校仍沿用“星山书院”建筑作校舍,只是将肄业所改名曰“斋舍”,把阳明楼讲经堂改名为“教习室”。课程,按近代教育开设,取消读经。学校在当时黄平来说,可谓屈指一流。学校面对五星山,前有舞阳河沿城东流,教舍依山就势分级而建,错落有致,典雅庄肃,气度恢宏,校苑宽敞,四周宁静,环境清幽,是教学读书的最佳处。
民国元年(1912年),国民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德育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以美德教育完成其道德”。时开修身课,以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周星期六下午,学生集中在阳明楼前,由校长主持向孙总理宣誓,学生集体背诵总理遗嘱及三民主义。校长讲话,或教诲训导,或总结工作。在校学习的学生,大都品学兼优,违规犯纪的极少,每学期,要到学校左边孔子庙去开展祭祀活动。
民国四年(1915年),北京政府公布《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令》,推行国民义务教育,初级小学一律改名“国民小学”,高等小学校名依旧,故旧州一小时仍名两等小学校。依上述两令,学校又恢复了读经课,教职员工薪,如前用学田及地方税捐开支。
民国八年(1919年),常琅山任校长。常时年仅24岁。1917年,他由贵阳来旧州一小当教师,工作十分热情主动,他征得校长同意,对学校图书、物器进行整理,对标本、挂图、成绩册进行裱背并举办成绩展览,深受师生好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深受鼓舞,爱国热情高涨,组织成立学生会,指导师生唱新歌,演新戏,作宣传。演出中,他亲自当演员,在校内外震动很大,赢得不少声誉,是年被提任校长,又被选为第二届省后补议员。抗战胜利,旧州各界为阵亡将士建纪念碑,他不仅热忱参与,并亲手撰写纪念碑文。是年过年,为反对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他写了“大局岂堪重破坏,绿杨宜作两家春”对联贴在家门上,以表拥护中共和平建立新中国的主张。1948年,被选为县参议员。
1922年,国民政府在全国实行“新学制”,改高等小学为六年制(高2初4)。遵令,中小学一律取消读经课,旧州一小自此彻底去掉了读经课程。
1921——1925年间,川、黔、滇军阀混战,黄平县深受兵匪之祸,因民生困苦,财政艰难,教育遭受挫折,不少学校难以开班上课,有的只好停办,如旧州女校就被川军强占而无法上课。旧州一小也只是在艰难中维持。
1926年后,形势好转,县政府成立官绅合一的教育维持会,收庙产、绝产、公田作校产,发动地方人士捐资办学,千方百计筹集教育经费,推行义务教育,开展国民教育,全县小学教育有新的发展,旧州一小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学校办得较好,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达300来人。
1928年8月,吴少峰任校长。吴是教育能人,治校、治教、治学态度严谨,工作十分负责。他明确要求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勇敢公正之精神,活泼健全之体格,谦恭和乐之态度,简朴整洁之习惯,自力负责之能力,审慎周密之思考,精诚团结之意志”的人。在学校,他率先垂范,师生十分尊敬与好评。1929年1月担任县教育局局长,8月赴任。3月,由石正明任校长。
1930年8月,校长由戴质均接任,直至1932年。戴校长在两年职任中,除认真抓好学校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吴少峰局长创办西秀区旧州中学。
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全民抗日掀起高潮。这年,周开由筑返梓,在旧州一小任教。他在贵阳时曾积极投入抗日宣传活动,思想进步,关心抗日救亡,他来学校后,积极建议学校订阅《新华日报》,这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以宣传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及抗日主张的报纸,对这份报刊,全校老师都十分感兴趣,总是争相阅读。一天,县长刘祖纯来校视察,发现了这份报纸,责令停订,刘县长走后,学校仍照订,教师们亦暗地传阅。周老师20来岁,不仅思想进步,而且敢想敢为,他在学校教师生唱革命歌,演进步戏,像《我们在太行山上》、《劳动歌》、《卖报歌》等等。人人都会唱,学校显得生气勃勃,面貌焕然一新。他又在学校发动几位教师如石天禄等组成“读书会”,后来社会上有不少人参加。“读书会”主要阅读进步书刊,以“转转会”方式开展讨论、交流思想心得、评议时事政局,后被中国国民党驻黄平二八师师长刘伯龙查办,常学华、石天录、张寿钦等人被捕后由常和笙等做当局工作释放,田维智、王书田两位“读书会”成员被捕后于1941年10月25日被杀害。
1939年“五·四”青年节,旧州地区开召纪念“五四运动“文艺晚会,旧州一小周开铨老师主持排了几个进步节目参演,演出中,报幕员已报学校一个节目,演员们已化好妆,准备上台。突然,二八师驻旧州八四团主持节目的医务主任陈仲童在不讲明原由的情况下公然宣布取消节目,校务主任周开与之争辨论理,陈居然打了周主任一个耳光。第二天,全校教师在李校长带领下去部队讨公道,去前周开桢老师义正词严地对老师们说,不获胜利决不罢休。在全体教师的压力下,张维仁团长派了一位副团长前来学校陪礼道歉,公道终于讨回。
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戴质均任校长,石天德任教导主任,周开桢任校务主任。这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政教合一”以推行国民教育,规定乡镇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乡(镇)长兼任新庄镇中心小学校长,保长兼任国民学校校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国民政府公布《国民教育实施纲要》,接着贵州省政府制定《国民教育计划》,规定从1941年起,高初两级小学校改称中心小学校,初级小学复称国民小学校。在中心小学,国民小学读书的学生均不收学杂费,书本自理。
1942年3月至1942年8月,周邦翰任校长,吴大猷任教导主任。周任校长时,一、二、三小已分校,办学有竞比性,因此学校工作抓得较好。(后在1949年旧州解放后,周与副区长贾琛一起将私立天主教堂世光小学校产移交给旧州一小,并由周办了移交手续。解放后,周先后到平溪小学任主任,到辅仁小学任校长,被选为县教育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平反昭雪,恢复工作在旧州一小任教)。
自1936——1944年之八年间,黄平县推行国民义务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曾受到省长吴鼎昌撰文刊于《贵阳市政报》表扬。在推行国民义务教育中,旧州一小尽了自已的努力,学校办得较好。
1947年,中国国民党挑起内战达到高潮,大量削减教育经费,县里发不出工资,教师生活艰难。这年,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交2升米给学校,以解决教师生活问题。
1946——1948年间,虽处内战阶段,但学校仍努力开展正常教学。当时开的课有公民、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唱歌、美术、、劳作、体育等。国文,主要是老师教,学生读,要背诵,每天写一篇大字,半篇小字,均用毛笔写,要交批阅,老师以甲、乙、丙、丁评等次。星期六上午写作文,老师要收改,成绩以甲、乙、丙、丁记,毕业班行毕业考试,只写一篇作文。老师教算术,不布置作业,上课时,老师讲后,叫学生上黑板演示,师生一起订正。学校建有“童子军”,四年级以上学生才能加入,每个“童子军”学生,须自做一套黄色服装和一个船形帽(也须黄色的),无则不能参加。另外还要做一杆标准的军棍作操练站岗之用,主要活动是操练与在校内站岗、放哨、值勤。每周六下午,要集中在阳明楼前向孙总理行礼,背诵总理遗嘱和青年守则,校长要训导或讲话。每天上午要集合升旗,下午要集合降旗。每年要举行一次祭孔活动,祭孔时,要杀一头大黄牛,地方知名人士,学校校长老师及高年级学生参加。每年以区为单位举行会考,在西秀区旧州中学大礼堂进行,成绩优秀者取入旧州中学读书。
1946年9月至1949年1月,张炳坤任校长,林宜华任副校长,任家荣任主任。临近解放,时局动荡,学校受到影响,但尚能坚持开课读书。
1949年1月易文中任校长。
民国时期,对学生的管理教育,虽以教育宗旨、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圣贤美德等予以诲导,规范行为,但对一些表现不好、品性欠佳、违规犯纪的学生,多施行体罚教育,主要做法有:罚站、训斥、站起听课、打手心、打屁股、全校集合令其上台亮相,特别严重者给予顶水碗、跪碗针(细瓷碗敲成的锋利碎片)等之处罚。
20世纪五十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月黄平解放。11月17日,中共黄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派出以王同耕为组长、梁书院为副组长的文教工作组接管了民国旧黄平县教育科,任命梁书院为教育科长。20日,县教育科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会议,县委书记张玉环在会上阐明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布废除北洋政府在学校开设的“公民”、“军训”、“童子军”课目及学生组织,废除体罚学生制度,要求学校建立民主管理、教导合一的新型管理体制。
1950年9月至1952年10月,由乐石录任校长、孙维庄、任春芳任主任。乐系黄平知名进步人士,早在30年代初期,他就在上海市参加与后来在六十年代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曹获秋等组织进步团体活动,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1934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旧州,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拍下并保存了红军在旧州开展宣传抗日救亡的珍贵历史照片,解放后无偿地献给了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
1950年春,遵照县教育科的指示,旧州一小、二小及三小高级部合并,称旧州小学,其名一直沿用至2004年10月13日。三小改名文峰初级小学。
刚解放,即1950年初,土匪猖狂,原旧州镇长李庚全,原国民党旧州驻军机炮连连长黄俊侠自称反共救国军正、副司令,纠集3000余众攻打旧州城,发生了旧州古城保卫战。指挥部设在原孔子庙(今旧州一小校园内),学校被迫停课数天。
知名校友
黄平名人 吴少峰
吴少峰,名鸿基,黄平县旧州镇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于黄平县旧州镇北门街,1976年9月17日病逝于凯里市,葬于凯里华联厂(851)之后山,享年89岁。新中国成立后,吴少峰历任黄平县第1~5届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协委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1960年曾出席北京全国政协会议。
文学博士封孝伦
1980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获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回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7年破格评为教授。历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贵州省教委副主任;贵州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2014年5月,不再担任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2014年8月,被茅台集团聘请为茅台学院院长。
医学博士尹德海
黄平县人。副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诊治。198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临床工作5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就读中国中医科学院肾脏病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福建省立医院肾内科工作六年,作为主治医师诊治了大量的肾内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对患者体贴、关爱,得到患者好评。2000年就读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研究。擅长治疗各种肾内科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武汉大学博士后王朝辉
男,贵州黄平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7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1993年6月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工业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机高级过程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企业综合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项目1项,企业横向科研合作项目20余项。王朝辉教授为黄平县旧州一小八二届初中毕业生。
郑建刚
男,汉族,黄平县旧州镇人。1983年9月进入黄平民族中学学习,任班长。后考入东北电力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历任班长,系、院学生会干部, l988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分配到贵州省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作,历任土木工程室主任,院团委书记,获助理工程师职称。1992年调离该院,6月调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贵阳总公司工作,后公司改制上市成为贵州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中天企业集团”,历任集团中美合资企业贵阳泛太平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房地产公司总经理,中天花园房地产公司总经理等职;1994年获土木工程师职称。1995年10月于贵阳市党校中青班第一期毕业,1997年4月离开企业集团,创立贵州乔力实业总公司任董事长,其间公司先后创建州乔力科技公司,投资控投贵州红枫湖珍稀水产养殖场。2000年入选贵州省青年联合委员会并担任第七届常委。2001年公司投资控股成立了贵州捷森通讯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安华白云拍卖行有限公司、贵州金峰矿业有限公司等,涉及通讯、矿业、拍卖、投资等领域。
阿娜丹
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独唱演员,黄平县旧州镇人,被人们亲切称为“且兰百灵鸟”,贵州新生代新锐民族歌手,贵州省血友病协会爱心大使,贵州爱心之家支教团公益爱心大使,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快乐调频公益形象大使,贵州网络学会“黔城似锦网”形象大使,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特邀青联委员,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优秀志愿者,第八届中国西部民俗音乐大赛银奖获得者,2005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主修声乐,师从著名苗族歌唱家阿旺、歌唱家唐炳英和张贵华教授。首位荣登《中国音乐报》封面人物的贵州歌手,多次参加省级大型文艺晚会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2012年5月16日晚,作为首位贵州本土歌手,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其个人演唱专场“阿娜丹 苗岭百花香”,演唱6首新民歌,深受好评。代表作:《百花香》《欢乐黔家福》 2014年6月1日,为回馈家乡,以她名字命名的“阿娜丹艺术学校”在旧州镇中心小学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