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剑
张慧剑(1906-1970年),安徽石(今石台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名嘉谷,笔名辰子,著名报人,作家,评论家。他与张友鸾、张恨水,被称为“三个徽骆驼”,因之他们均姓张,都是安徽人,又是新闻记者和小说家,称其为“骆驼”,概任重道远之意。
人物生平
张慧剑(1906~1970),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原名嘉谷,笔名辰子。其与张友鸾、张恨水,被称为“三个徽骆驼”,后又因同在《新民晚报》共事,又被称为“新民报三张”。他们均姓张,都是安徽人,又是新闻记者和小说家,称其为“骆驼”,概任重道远之意。张慧剑终身未娶。
1925年起张慧剑历任北京、南京市、重庆市、南昌市、金华市等地报纸副刊编辑,上海市《新民报》编辑、主笔、编委。著有杂文集《慧剑杂文》、《马斯河的哀怨》、《辰子说林》,历史小说《屈原》,专著《白居易和他的诗》,电影剧本《李时珍》等。
副刊圣手
自其祖父起始定居南京。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创作小说,向报社投稿,受到北京《舆论报》社长赏识,遂被聘为该报副刊《瀚海潮》编辑,由此进入报界。后在南京先后主编《南京朝报》、《新民晚报》副刊达20余年,被誉称为“副刊圣手”。其作品大多散登于20世纪20~50年代的多种报刊,数以千计。其散文优美、诗句清丽、评论文章泼辣尖锐,深受读者喜爱。自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曾在上海市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归居南京市,在城南白酒坊埋头读书、著述。20世纪60年代曾当选为中国作协江苏省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屡遭迫害,后病逝于南京,葬在南郊牛首山。
代表著作
著有《辰子说林》、《赛金花故事编年》、《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李时珍》(电影剧本),还校注过《儒林外史》等。
人物趣事
因其父时期,家道颓落,为生计计,田产、房屋均相继出卖,父亲被迫到南京去做小生意,张慧剑就出生于南京城南白酒坊一间租来的古旧平房中。这里紧傍一尼姑庵,树影婆娑,环境清幽。家中虽陈设简单,但藏书极多,堆满两间旧屋;足见其父虽家道中落,但仍不失斯文。
张慧剑在抗战胜利后,自陪都重庆返回南京市,曾赋《家居诗》一首:“旧居痕影此低回,记取儿时事事哀。满巷斜阳箫一啭,东邻春叟卖饧回”。这首诗表明,张慧剑对旧居怀有深情。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慧剑就已经以编辑报纸副刊成名。他的学历不高,只读过两江师范文科,但其天赋极好,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古典文学基础相当扎实。张慧剑思想开明、进步,他主编过《南京晚报》、《朝报》、《时事新报》和《新民晚报》的副刊,其中在《新民报》连续工作近20年。他还担任过《新民报》重庆市、成都市、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五个社的副刊主编,深受《新民报》老板陈铭德、邓季惺的器重。张慧剑办报笔锋犀利,版面活泼,取稿精审,可读性强。是故张慧剑拥有稳定的读者群。
张慧剑久居南京古城,与皖籍同乡报人张友鸾、张恨水等人时相过从,他们互相帮助、声气相求。他与也住在城南的诗人卢前(《石达开评传》作者,抗战时期任过重庆议会参议员)、胡健中(中国国民党文化界知名人物,任过《中央日报》主笔,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有过进步倾向)等亦为朋友,平日诗酒酬酢,无话不说。1934年,胡健中在浙江杭州主持的《杭州民国日报》改编为《东南日报》,由每日8版扩充到12版,除原有的副刊《沙发》外,还增加了《越国春秋》版,专载掌故、轶闻、随笔、散文、游记等文章小品。胡健中重金礼聘,把张慧剑从南京市《朝报》挖到杭州市,主持2版副刊。张慧剑稍有空便深入市井民众之中,跑遍摊贩、市场小餐馆、小剧场等,其目的在于访察民情,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几个月下来,他编的副刊大有起色,内容丰富多彩,还善于利用“报屁股”作补白,三言两语、针砭时弊、颇具胆识。读者们渐渐感到《东南日报》副刊有看头。
张慧剑编辑副刊多年,确有不同凡响处。他善于利用“报屁股”这一块不大的天地,使之包罗万象、承担既广且杂的内容。在杭州编《东南日报》副刊受挫后,他仍不改初衷,坚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说真话,这确实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20世纪40年代初期,重庆市猪肉价格步步高,甚至无肉上市,这主要是由于豪门权贵利用抗战,垄断农副产品市场,操纵贸易,囤积居奇,哄抬猪肉、大米、棉布、盐等生活必需品的物价,牟取暴利,中饱私囊,致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之说,老百姓对政府腐败怨声载道。张慧剑气积胸中、义形于色,在《新民晚报》晚刊的《西方夜谈》上连出了3次《猪》专辑,大谈四川省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猪产量在国内一直位列前茅,何以闹到百姓没肉吃或买不起肉吃?报上还披露某日有多人目睹运生猪车辆驶往某权贵投资买下的农场仓库等等。
这样的专辑等于把猪肉价格狂涨的内幕昭示于读者,从而起到正面口诛笔伐所不能取代的作用。1946年10月中国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后,“国军”攻下华北重镇张家口市后弹冠相庆、踌躇满志,国民政府积极为蒋介石筹办六十寿辰。张慧剑灵感一动,为《新民晚报》日刊编出了《西太后60寿》专辑,大谈慈禧独裁专制,靠拉拢慈安太后发动“祺祥政变”,垂帘听政起家,宠信太监李莲英,敛财自肥,动用建设海军的500万两国库银子为自己建颐和园,媚外妥协,操纵朝政,血腥镇压戊戌变法等。明眼人一读这些文章,便知这是影射蒋介石。第2年,中国国民党紧锣密鼓地筹备蒋介石登基中华民国“总统”大典,张慧剑又在《新民报》“夜航船”副刊上来了一个《袁世凯》专辑。
由此可见,张慧剑在反动政权统治下真实反映民意的做法,充分表现了一位真正报人的职业道德和良心。
自乐独身
张慧剑终身一人生活,与烟、酒、茶、书相伴,闲暇吟诗、作文自得其乐。多年来,他周围的人们不免多少有些困惑,他虽只是一介报人、文士,经济收入有限,但还不至于娶不起老婆。张慧剑自己玩笑说,原因是耳患重听,跟他说话要大声才行。他说:“成家的准备是得先找谈情的,而谈情又必须在悄悄中谈,始能生情,继之萌爱。姑娘们总是有点害羞的,要她们把悄悄话注入我耳中,而我又无福承受这份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柔情。”
其实,患耳疾重听固然是一个原因,但还属其次,张慧剑喜欢独身恐纯出于个性。他喜好旅游,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20多年中,足迹遍及黄山、泰山、峨眉山、雁荡山、西湖、洞庭湖等名山胜水,每年总要有两三个月外出云游,而且是凡心一动,说走就走,无牵无挂。如果有妻儿家室,他就不太可能如此逍遥随心了。
不过,在张慧剑中年时期,似乎有过一次特殊的男女交往。大约在1947年,北方曲艺界名艺人相继到南京市献艺。当时,京韵大鼓女艺人中,有一女叫张韵霞,师宗白云鹏派,虽不如骆玉笙那么出名,却也色艺双全,且以儒雅见长,气度端庄、清纯动人。张慧剑对她的技艺特别欣赏,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场必听,并渐与张韵霞认识,时相过从,并为她写过评价文章。这样的交往,出在一向隔离女性的张慧剑身上,就成了惊人之举,甚至一度传闻两人即将成婚、鸾凤和鸣了。有人以此相诘,张慧剑一笑置之,传言进而插上了翅膀。可是不久就烟消云散,人各东西,张韵霞回北方了,朋友们盼望的喜酒最终落了个空。
著述有成
1946年初,上海市《新民晚报》创刊,张慧剑是副刊“夜光杯”的首任主编。在他和同事们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下,副刊办得很有特色,雅俗共赏,颇具可读性,其影响超出了上海地区。新中国诞生之后,张慧剑继续编辑《新民晚报》副刊。在“民国报坛三张”中,张慧剑的名气比之张恨水、张友鸾要差一些。这主要反映在文学写作方面,虽说同样能编、能写,但张恨水出版过20多部长篇小说,不少作品如《啼笑因缘》等影响遍及海内外,张友鸾写的通俗言情小说、传奇故事也相当多;而张慧剑只写过《越女剑传奇》、《杨贵妃之死》等两三部供报纸副刊连载的小说。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划摄制介绍明代药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一生事迹的电影。徐桑楚、瞿白音、陈鲤庭等人负责物色电影剧本作者,选了几个人都定不下来。作家柯灵(一说夏衍)想到刚从《新民晚报》副刊主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被安排从事文艺研究的张慧剑,认为他文笔好,古代文学功底又扎实,且是多面手,在征得他同意后向制片厂领导推荐,获批准。张慧剑遂埋头于电影剧本《李时珍》的创作,他多方搜集资料,拜访世家名医,还两次亲往李时珍出生地湖北蕲春,深入乡间了解地理风物知识,收集关于李时珍的民间传说,再比之于正史和史料记载,历半年努力,终于写出《李时珍》。影片中李时珍的扮演者为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影片上映后受到国内外广泛好评,数次获奖。
1956年,张慧剑调回南京市,仍住城南白酒坊旧居。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与街坊邻居们关系不错。人民文学出版社请他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校注,他历时半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59年开始,已当选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和省文联委员的张慧剑在有关部门安排下,又着手编写《明清江苏文学人物年表》。这部书计划写70万字,分上下两卷,张慧剑笔耕不辍、勤勤恳恳,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是他常去之处。怎奈年事渐高,又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写写停停。
1963年,他想回祖籍安徽石埭(今石台县)看看,但因身体原因而未能成行。1965年,他被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写了几年的《明清江苏文学人物年表》初稿已完成。这部书耗去他大量心血,正待改定送出版社,文化大革命浩劫降临,他当然在劫难逃,多次受到批斗。1968年,张慧剑被送进桥头镇江苏省五七干校,养过鸡、种过菜,受了不少折磨,直到悄然辞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