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宝箴

陈宝箴

陈宝箴(1831年一1900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号四觉老人,江西义宁(今属江西修水县)桃里乡人,清朝晚期名臣,陈氏五杰(修水五杰)之一。

陈宝箴出身耕读世家,早年入读私塾,因诗文俱佳而闻名。咸丰元年(1851年)他参加乡试中举,时逢太平军屡败清军,陈宝箴随父亲陈伟琳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得到地方乡绅赏识。咸丰十年(1860年),陈宝箴入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期间在京结交易佩绅、罗亨奎等名士,曾帮助易佩绅缓解其军队的两江总督困难。之后,陈宝箴先后投靠湘军统帅曾国藩江西省知府席宝田师爷,湘军攻陷南京后,他协助席宝田击溃太平军余部。之后,陈宝箴因功入仕,调升湖南省候补知府,平定苗民起义。光绪年间,陈宝箴历任湖南展永靖道、河北省道道员,为官期间安定社会化秩序,严惩地方恶霸,治理水患,培养人才。光绪八年(1882年),陈宝箴为浙江省按察使,后因对朝廷重用清流派的行为非常不满而遭免职。光绪十五年(1886年),复任广东任巡捕局事,后任湖北按察使,成功打击湖北当地长期存在的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罪团伙。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陈宝箴曾协助湘军督办粮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上大力推进维新,包括开发矿业、创办学堂、创办工业企业、创办报纸、改革军制等,维新变法失败后,陈宝箴被革职罢官,隐居南昌市乡里,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1900年7月22日),陈宝箴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军事上,陈宝箴在甲午战争中提出《兵事十六条》,增强清政府抵抗侵略的信心,并督办东征湘军粮台。维新变法期间,他编练湖南新军,裁汰旧营,招募新军并改革训练,同时改革武备学堂以培养新军军官。政治上,陈宝箴惩治地方恶霸,稳定社会秩序,鼓励苗民种茶种薯增加收入,疏通沱江保证运输顺畅。经济上,陈宝箴开设矿厂,设立矿务总局开采铜、煤磺等,推动工矿、交通邮电等企业发展。陈宝箴著有《奏议》《批》《书牍》《文集》《诗集》若干篇,均收录于《陈宝箴集》。曾国藩认为陈宝箴是海内奇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评价陈宝箴锐意整顿,为中华之矢。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旻宁十一年(1831年),陈宝箴出生于江西义宁(今属江西修水县)桃里乡竹村一个世代耕读的家庭,祖籍上杭县,他的父亲是陈伟琳,陈宝箴在家中排行第三。陈宝箴十岁入读外村私塾,到了十九岁,已经诗文俱佳,颇有名气。清咸丰元年(1851年),陈宝箴以附生举辛亥恩科乡试。当时太平军屡败清军,清廷命在籍官绅办团练抵抗,陈宝箴于是投笔从戎,以举人随父治乡团,颇受地方官绅赏识。

镇压太平军

咸丰十年(1860年),陈宝箴入京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他留在北京三年,结交各方名士,尤其与易佩绅、罗亨奎交好。易佩绅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支持下,招募了一千名士兵组建成“果健营”,在湘蜀交界处驻军。陈宝箴受邀参与戎机。不久,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进入湖南省,试图开辟通往四川省的通道,与果健营展开激烈战斗。当时正值寒冬,军中缺乏衣物和食粮,陈宝箴独自前往永顺县(今湖南永顺)筹集资金和粮食,缓解了困守来凤县、龙山的果健营官兵的供给困难,最终迫使石达开率领的部队撤离。

战后,果健营随骆秉章进入四川,而陈宝箴在同治元年(1862年),到安庆市投靠湘军统帅曾国藩,成为其师爷。不久之后,他又到江西省投靠时任知府席宝田,席宝田领导着一只湘军,陈宝箴跟随他治军,参加了安徽青阳解围战役,因陈宝箴屡出奇策,深得席宝田的赏识。在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冲出重围,与干王洪仁会合后,前往江西召集太平军余部继续抗争。陈宝箴建议席宝田沿着间道迅速前往广昌和石城之间,席宝田率军日夜追赶,最终在石城杨家牌连续俘获了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太平天国的领导中枢至此覆灭。

因功入仕

天平天国被镇压后,江西省巡抚刘坤一上奏《席军两次出力并案请奖折》保举有功将士。四个月后又呈《查明劳绩人员请照原案给奖片》:“又即选同知直隶州知州陈宝箴,经臣前于湘军追杀窜贼随折保奏案内请免选本班,以知府不论双单月即选,亦均饮奉谕旨。嗣经吏部奏驳:“各项劳绩保举,除攻克城池、斩擒要逆,其余不准免选本班,并加候补班次.......”。由此,陈宝箴以功叙知府,前往南京再投曾国藩门下,直至曾国藩改督直隶,他调升湖南省候补知府,代理因病离职的席宝田,出兵平定苗民起义。战后,因长期积欠军粮无法遣散平苗之军,处境极其困厄,陈宝箴创设“期卷”,标明兑现年月以完成善后。同治十年(1871年),陈宝箴擢为道员,在军中充营务处。光绪元年 (1875年),陈宝箴署湖南展沅永靖道,他在湖南任期较短,次年就因为母丧去职服丧。但他在任期施行了几项措施:惩办地方恶霸,安定社会秩序;教导苗民因地制宜种茶种薯,增加收入;疏通境内沱江,保证运输畅通。

光绪六年(1880年),陈宝箴任河北道道员,在三年任期内,他制定并实施《治盗法规》,既严惩盗匪,也严惩捕盗不力私枉法的官吏,稳定了地方民心。当地黄河大堤绵延千里,沁河汇流处尤为湍急,常出现水患,陈宝箴亲自勘查,督促河工疏通河道、加固堤坊,惩罚玩忽职守者,防治水灾。陈宝箴还创办“致用精舍”,聘请名师任教,并购买书籍,精选优秀学子就读,以培养人才。这些措施促进了河南省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

宦海沉浮

光绪八年(1882年)秋,陈宝箴擢浙江省按察使,在任期间因“王树汶案”被侍讲学士张佩纶弹劾陈宝箴在京城汲汲营营干预司法“营私干进”,奏请追加处分。陈宝箴认为“一官进退轻如毫毛”,但对朝廷“以言语奖进天下士”,重用清流派的行为非常不满,上疏申辩抗压,于是被免官。之后,陈宝箴称病不出任官职。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上奏推荐,陈宝箴复出至广东省任巡捕局事。次年,黄河在郑州一带决口,陈宝箴奉诏助礼部尚书李鸿藻督办河工。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湖南巡抚王文韶举荐,陈宝箴被召入京。次年,他授湖北按察使,不久改署布政使,加头品顶戴

陈宝箴在湖北任职期间,治政、察吏严明,常勉励下属为官从政重在忠贞廉洁。当时,湖北有专以诱掠、贩卖妇女为利的“囤户”,在襄阳市 (今襄樊)、安陆市(今钟祥市)、施南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带活动猖。陈宝箴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这种长期存在的犯罪行为。由于他的干练果敢,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谭继洵都非常倚重他。光绪十九年(1893年),陈宝箴复署布政使。次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统帅的北洋水师淮军在海、陆战场相继败绩。清廷为挽回败局,起用刘坤一湘军出师辽东。陈宝箴受刘坤一委命负责转饷,改任直隶布政使,他就战守方略、京防务等问题奏陈《兵事十六条》,又在入京召对时,对光绪帝表达了希望维新图强的主张,受到光绪帝赞许。之后,陈宝箴督办东征湘军粮台,驻天津市。陈宝箴在任期恪尽职守,所治粮台被誉为“军兴粮台所仅见”。但是,这些措施未能挽回清军败局,日军大举南下,威逼北京,迫使清廷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陈宝箴感国伤情,发出无以为国的感叹,并对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不满。

参与维新

中日甲午战争后,全国掀起了一股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维新”思潮,这种思潮以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为开端,逐渐发展成为一场社会改革的政治运动。在此时期,陈宝箴被擢为湖南巡抚,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走马上任。陈宝箴此前曾在湖南省任过职,他深知湖南官场积弊,在上任不久即开始整顿吏治。同时,他招揽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来湖南协助举办维新,又团结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等爱国有志之士和唐才常皮锡瑞欧阳中鹄等学者名流,使维新派掌握了湖南的领导权。在湖南推进一系列维新措施:设立湖南省矿务总局,采用官办官督商办等形式开发矿业;同时鼓励私人投资,得到富有绅商赞助。先后有常宁水口山镇铅锌矿、新化锦矿、平江金矿、临武锡等次第开办。陈宝箴又在省城设立电报局、官钱局、蚕秦局、工商局,支持创办火柴公司、轮船公司、化学公司、水利公司及枪弹厂等,促进了湖南省工业近代化。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陈宝箴支持维信人士唐才常创办了湖南第一份报纸《湘学报》 ,介绍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启迪民智,宣传维新。同年9月,陈宝箴在长沙市开办时务学堂,亲自筹款,任命中、西文总教习,聘请大批维新志士任教,以培育新式人才为“图强之本”,并号召各州、县广设学堂,创办课更馆、武备学堂,鼓励青年留学日本,使新学遍兴,盛况空前。面对英国侵略,陈宝箴加速推行维新,支持谭嗣同等兴办学会,各种学会广为兴办,其中南学会成为重要团体,于次年2月正式开会,陈宝箴亲自演讲激励士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宝箴又支持创办了《湘报》,并以专款津贴,《湘报》刊登维新人士的言论,吸引了广大爱国志士,使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陈宝箴仿外国警察制度,设立“保卫局”以维持治安,改旗为营,编练新建陆军,开导士民支持修粤汉铁路,劝导民众发展生产。以上维新措施,使湖南省呈现一派崭新气象,陈宝箴也因在湖南大力推行维新而极受维新人士称颂。光绪帝视陈宝箴为“新政重臣”,给予嘉奖。

革职罢官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和其子陈三立一起被革职。陈宝箴在湖南所行维新,随之也丧失尽。罢官后,陈氏父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同归江西省南昌。他们在南昌城郊西山下 (今新建区)筑室居住,宅名“靖庐”。陈宝箴僻居山野,足不出户,一度以养鸭、种花自遣,间或与几个旧友互通信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陈三立迁居江宁区(今南京),陈宝箴准备秋季也到江宁同住。同年六月二十六日(7月22日) ,陈宝箴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关于陈宝箴的死因,《清代人物传稿 下篇 第六卷 陈宝箴》记载,陈宝箴因忽然染上小病而去世。《政协文史资料选辑 第16辑 九江之谜》则称陈宝箴老家江西修水县桃里竹段的陈三四等老人讲“陈宝箴是气得吞金而死”,且这一说法在陈的老家广为流传。《江西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记载,陈宝箴是被慈禧秘诏赐死。

人物著作

陈宝箴著有《奏议》《批牍》《书牍》《文集》《诗集》各若干,均收录于《陈宝箴集》。《陈宝箴集》由汪叔子、张求会编,共上中下三册,以文体分类编,总7类:奏疏、公牍、电函、书札、文录、诗钞、联语。该书籍由中华出版社出版。

为政举措

军事

陈宝箴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提出了《兵事十六条》以应对战略问题,并引用《周易》中的“庶得变而不失其常”之论,坚定清政府抵抗侵略的信心和决心。他在甲午战争后督办东征湘军粮台,努力堵塞粮台积弊,废除贪污舞弊行为,有效地制止了贪污舞弊行为,被誉为“军兴粮台所仅见”。

维新期间,陈宝箴在湖南省编练新建陆军。他对旧营进行裁汰,所留精壮各营改称为旗,同时招募新军共得六旗,分派驻岳州长沙市两地。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更换了新式装备,并按西法进行整编训练。同时,陈宝箴将长沙“求贤书院”改为武备学堂,专习武事,以培养新军军官。

政治

陈宝箴在湖南任期期间惩办地方恶霸,安定社会秩序;教导苗民因地制宜种茶种薯,增加收入;疏通境内沱江,保证运输畅通。在任河北道期间,他制定并实施《治盗法规》,严惩盗匪和私枉法的官吏,使地方民心稳定,秩序正常。同时 ,他还治理了黄河水患。在湖北任职期间,他惩办了该地长期存在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地方团伙,安定社会秩序。

经济

在维新期间,陈宝箴开设矿厂以辟利源,注意开发地下资源对振兴实业、富民强国的作用。他设立了矿务总局,开采了铜、煤磺等矿产,并在地方推动了工矿、交通邮电等工业企业的发展,开发了湖南省的地方资源,促进了湖南近代化发展。

人物评价

光绪帝评价:陈宝箴是维新重臣。

曾国藩评价:陈宝箴是海内奇士。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评价:陈宝箴锐意整顿,为中华之嚆矢。

学者孔祥吉评价:陈宝箴具有深明大义、见义勇为的高尚情操。

陈宝箴的传记作者杨益茂评价:陈宝箴虽然讲求改革,锐意维新,但思想上并不赞同康、梁的民权、平等之说。

《湖南省志》评价:陈宝箴为清末地方督抚中推行维新最力者。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纪念馆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义宁镇竹塅村,大屋分凤竹堂、新屋里、官厅三部分,其中凤竹堂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新屋里和官厅为光绪年间陈宝箴中举后修建。故居为砖木结构,一进两重,中开大天井,是典型徽派建筑和客家建筑特色的融合,历经200多年,大部分保存完好,院内还保留有陈宝箴中举的旗杆石和陈三立进士的旗杆墩各一对。2013年陈家大屋、陈克绳墓、水口古石桥一起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词纪念

陈三立《壬寅长至靖庐墓》:“天乎有此庐,我拂苍松入。壁色照斜阳,照照孤儿泣。一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江南

怜月,遂为儿所私。”

陈三立《墓上作》:“短松过膝草如眉,绵丽川原到眼悲。丛棘冲风跳乳雉,香花摇雨湿蟠。岁时仅及江南返,祸乱终防地

下知。弱妹劳家今又尽,茫茫独立墓门碑。”

梁鼎芬《新建青山拜陈抚部丈》:“枕中魂泪常经处,今晓冲泥上此台。肃肃高松非世物,疏疏寒雨助人哀。丈夫一暝曾何

顾,山径除花有未开。欲去仍留肠已断,衰迟真恐不重来。”

参考资料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陈列馆.陈宝箴、陈三立故居陈列馆官网.2024-03-05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江西省人民政府.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