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派
民粹派思想家分为3个主要流派:М.А.米哈伊尔·巴枯宁派主张立即发动农民暴动;П.Л.谢尔盖·拉夫罗夫派认为革命需要较长时间准备,坚持长期和平宣传的策略;П.Н.特卡乔夫派主张由少数知识分子密谋夺权。他们都把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农奴制残余,但否认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的先进作用,认为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视农民村社为社会主义的萌芽和基础。民粹派最初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印发传单,揭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沙皇制度。
简要介绍
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自称是人民的精粹,故有“民粹派”之称。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同地主和沙皇制度的矛盾愈益激化。
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民粹派”。主要由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组成。其基本理论可溯源到赫尔岑和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受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影响很大。民粹派相信俄罗斯村社是社会主义的基础,认为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直接由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农民理想化,认为农民是“本能的社会主义者”和“天生的革命者”;主张通过农民革命,推翻专制制度。有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主张宣传鼓动、否定暴力行为的拉甫罗夫,狂热推崇农民暴动的米哈伊尔·巴枯宁和寄望于少数知识分子阴谋活动的特卡乔夫。对民粹派运动的不同阶段产生重大影响。
发动运动
1873~1874年,民粹派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运动。他们穿着
农民服装,深入到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流域的广大农村,号召农民起来革命。由于当时俄罗斯不具备革命条件,民粹派的宣传鼓动,除了在部分农民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大多数农民没有跟他们一起革命。不久,由于沙皇政府的镇压,“到民间去”运动以失败告终。
1876年在圣彼得堡成立的民粹派组织"土地与自由社",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纲领,主张把全部土地平分给农民,村社应有完全的自主权等。由于在斗争策略上的分歧,“土地与自由社”于1879年分裂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党”。“土地平分派”坚持“土地与自由社”原有纲领继续开展活动。后来,著名的“土地平分派”领导人Г.В.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等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分道扬。以А.И.热里雅鲍夫、A.Д.米哈伊洛夫等为首的民意党人,热衷于个人恐怖活动,并于1881年3月13日暗杀了亚历山大二世。民意党人走上冒险主义的邪路。
逐渐蜕化
19世纪80年代后,民粹派逐渐蜕化,放弃革命斗争,主张与沙皇制度妥协,成为代表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民粹派,严重妨碍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