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宜兰河

宜兰河

宜兰河是台湾兰阳平原上的一条河流,是宜兰县主要河川兰阳溪的支流之一,全长25公里。它的流域总面积为149平方公里,发源于宜兰县礁溪乡新北市乌来区界的雪山山脉的大礁溪山和小礁溪山。宜兰河的主要支流有大礁溪、小礁溪、五十溪等,这些支流在交会后,依序贯穿宜兰市壮围乡境,最终于入海口不远处的噶玛兰大桥附近,与兰阳溪会合后注入太平洋。宜兰河是台湾省少数以「河」为名的河川。

简介

宜兰河发源于宜兰县礁溪乡与台北县乌来乡界雪山山脉的大礁溪山和小礁溪山,主要的支流有大礁溪、小礁溪、五十溪等,这些支流在交会后,依序贯穿宜兰市、壮围乡境,于入海口不远处的噶玛兰大桥附近,与兰阳溪会合后注入太平洋。 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流路长度20.1公里。由於落差平缓,水量稳定,在从前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宜兰县河连接了东港、壮围、宜兰、员山、大湖地区,成为沿岸居民生活的重心。

水患治理

宜兰河在清治时代,河面非常宽广,但是每逢豪雨就泛滥成灾或屡改水道,举人林廷仪曾以一幅对联:“风吹大枝尾,卷东卷西;水崩下渡头,河南河北”为宜兰河原是流经淇武兰到头城出海,后因闹水灾改由下渡头直奔壮围东港,汇注兰阳溪入海的变迁,做最真实的描述。

日据时代宜兰厅长西乡菊次郎看到宜兰河经常氾滥遗祸甚巨,便开始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当时民就在西门堤防上勒石评载“西乡宪厅德政碑”,战后,县府继续争取上级补助,加强整修堤防,并认定当时河面水量充沛,站在堤上赏景,发现峰峦倒影,有如画屏,可揽溪山之胜,而被选定“兰阳十八胜”之一,称之“西堤晚眺”。

现在宜兰河在宜兰巿阶段,开辟成河滨公园,景玫整齐美观,结合休闲与运动为一体,至上游员山段与下游壮围段的沿岸,亦颇具开发价值。目前己经于1997年4月完成整治规划,提供给大家一条美丽的蓝色宜兰河。

流域居民

宜兰河主要河道流经宜兰县员山乡宜兰市壮围乡,由东港出海。沿岸汉族聚落居民无论其祖先是来自福建漳州、泉州市或是来自广东省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是清嘉庆元年(1796)漳人吴沙率漳、泉、粤三籍移民和乡勇壮丁一千余人,进入兰阳平原拓垦以后,陆续渡海前来的。先民们路蓝缕在宜兰县辛勤地开发出一片美丽的新家园,然后带领乡亲族人在此安家落户,希望后代子子孙孙享受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

汉族先民移居到一个新的环境,同时也不忘将祖籍地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一起带来,以作为日后精神上的凭仗和依归,宜兰县地区汉族聚落家庭的家堂(一般称为公厅或神明厅)正中屏门上,大部分都在中间有一幅神明画像的中堂,大幅的为“家堂五神”,最顶上是“观音菩萨”,其次中间是左“关圣帝君”,右是“天上妈祖”,再下方则是左“司命灶君”,右是“福德正神”,足见民间信仰中,民众最崇敬的除了天公,就是与其平日生活有切身关系的神佛。正如宜兰有名的一道叫“糕炸”的菜肴,外冷内热的个性。宜兰地区汉人大都满怀古道热肠,不但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族群,不吝伸出援手,甚至对曝尸荒野的无嗣者,亦都予以适当的安置,使其能入土为安。

旅游景点

现今的宜兰河,除了规划有自行车道及河滨公园外,河堤散步也是享受天光水色的极佳方式。在堤上赏景,峰峦倒影有如画屏,可揽溪山之胜,而被选定“兰阳十八胜”之一,称为“西堤晚眺”。河堤上的自行车道,平坦笔直,沿途有休憩平台,可俯瞰大片草原。沿岸生态丰富,有各式蛙类、水鸟、鸭类、鱼群等,可垂钓可观赏,偶而白鹭飞过,或是在草地上无意发现大片含羞草,都会令人感到惊喜而赞叹。

建议可以从宜兰市中心出发,自中山路往礁溪乡方向走,或是从礁溪往宜兰市直行亦可。穿过宜兰桥就正式进入宜兰市的范围了,桥下即是宜兰河亲水公园,沿著草坪或是堤防往上游方向走,每个季节都会有不同的风情及惊喜唷!

周边景点:力行国小、孔子庙、枕山、东门夜市、佛光别院、河滨公园。

参考资料

新浪休闲.easy.sina.com.tw.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