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
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市,原籍耒阳市。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资深学者、中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1951年,资中筠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文系,精通英、法文。尼克松访华前,参与接待工作,后留在对外友协主管对美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转入学术研究,专业为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旁涉中西历史文化,资中筠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多次访美,从事学术交流。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任研究员各一学年。2004年,资中筠获“资深翻译家”称号。
资中筠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享有盛誉。三十多年来,她致力于思想启蒙,发表了大量文章,倾注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注。资中筠主要著作有:《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已出版的随笔集有《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著)、《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斗室中的天下》。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47年,毕业于天津市耀华中学。
1947年~1948年,肄业于燕京大学。
1948年,转考清华大学二年级英语专业。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工作经历
1956年,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
1956年~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80年~1982年,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2年~1983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年~199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2年1月~10月,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
2000年~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兼任该中心客座教授。
写作经历
1987年6月出版《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
2002年7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资中筠集》
2007年3月出版《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同年出版《20世纪的美国》。
2011年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著有《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等作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资耀华(父亲)、童益君(母亲)、姊妹三人(资中筠、资华筠、资民筠,资中筠是家中长女),家庭成员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情感生活
与陈乐民结婚。
个人作品
学术
资中筠自选集
文学
散文随笔集
译著
编著
人物思想
以上参考资料为:
获得荣誉
社会活动
1953年~1956年,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亨利·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欧文·拉铁摩尔、埃德加·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2006年,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
200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2010年2月1日,参加在厦门大学举行的“2009南方周末文化原创榜之文化论坛”,与易中天,韩寒以及邓晓芒以“所谓文化大国”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2011年12月17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主办的“2011观察家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称“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了给自己付的高的惊人的收入可是没有引入对普通工薪收入者基本的社会保障”。
社会任职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资中筠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享有盛誉。(新京报 评)
平和、优雅、从容不迫,是接触过她的人的统一印象。(中华读书报 评)
资中筠一生追求真实,她的作品从来不雕琢一个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简朴绝对是一种境界,需要时间,需要风雨,需要人生,需要读很多书理解和修养出来。(作家阎连科 评)
资中筠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真正的“富家子”,虽曾失落仍能高贵,虽然峻急仍能优裕,尤其是能立足道统而能教训教化。她晚近的写作,是一种回归自我和文明常识的人生示范,是对当代汉语中暴发心态、投机心态、造论心态的校正。(作家余世存 评)
资中筠的思想是今天的,但是,她的风度与气质属于“那个时代”,在今日中国几成绝版。(作家毕飞宇 评)
资老师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原来她主要研究中美外交。退休后她涉猎更广,从外交到历史,从国际关系到社会变革,还有民间组织的发展,著作非常多样化。表现出她学问功底的扎实,观察问题的深刻。她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她退休以前。她又有一颗善良的心,因而参与我们的扶贫事,贡献她对民间机构发展的知识。(经济学家茅于轼 评)
资中筠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著述不断;二是思想活跃,关心国家民族的未来。她的著作实现了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家王学泰 评)
参考资料
资中筠:思想者斗室中的天下.清华校友总会.2024-02-20
资中筠.豆瓣.2024-02-20
资中筠:渴望独立学人身份.新浪阅读.2024-02-20
资中筠:“八十后资深愤青”.清华校友总会.2024-02-20
资中筠:一个启蒙者的足迹.光明网.2024-02-23
资中筠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2-12
资中筠:知我者谓我心忧.光明网.2024-07-31
资中筠:我不是“翻译家” 不是瞧不起翻译.中国新闻网.2024-07-31
毕飞宇赞资中筠:风度与气质在今日中国几成绝版.中国新闻网.2024-07-31
资中筠.新浪网.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