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沟镇
甘肃省定西市市安定区鲁家沟镇位于定西市区以北35公里处,东接石峡湾、葛家岔,北与会宁县头寨乡毗邻,西连白碌,南靠巉口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安定区北部的次中心镇,是周围五乡镇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以商贸流通和马铃薯销售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辖15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14110人。总耕地面积14.4万亩。
行政区划
621102105201 121 南川村
621102105202 220 紫云村
621102105203 220 将台村
621102105204 220 东风村
621102105205 220 小岔口村
621102105206 220 花岔村
621102105207 220 太平村
621102105208 220 大岔村
621102105209 220 三湾村
621102105210 220 山林村
621102105211 220 张沟村
621102105212 220 罗川村
621102105213 220 大湾村
621102105214 220 吊沟村
621102105215 220 御
自然环境
全镇平均海拔1654米,年平均气温7℃,是全区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乡镇。每年的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光照充足,年温差大,平均无霜期146天,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4倍。总流域面积299.1平方公里。
农业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糜子、豌豆、扁豆为主,经济作物以阳芋、胡麻、大蒜、西瓜、药材为主。
名优古迹
鲁家沟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史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平西古城遗址和高家门堡遗址。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精准扶贫
紧扣“1236”扶贫攻坚行动战略部署,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双联行动为载体,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为目标,全面落实“八个精准”要求,认真对照整村脱贫20项指标和整户脱贫11项指标,统筹规划、全力攻坚、精准施策、强力推进,从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多方面查漏补缺、弥补短板,实现了3872人稳定脱贫,贫困面下降到9.92%。
经济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鲁家沟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五年来,面对艰巨的农村改革发展、薄弱的工作基础和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依法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镇广大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整体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镇呈现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680万元,累计存款达到15306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95元,是2010年2701元的2.2倍,年均增长24%以上。
马铃薯产业
全镇马铃薯产业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示范带动下,种植规模、良种推广、标准化示范以及调控市场、挖窖贮存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建立了能吸纳百家客商的鲁家沟洋芋市场,成立了鲁家沟洋芋经销协会,充分利用“金定”、“鲁家沟”、“新大坪”三个精品品牌以及“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特殊优势,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将鲁家沟洋芋全面推向全国,推向市场,增加收入。全镇年种植马铃薯8万亩以上,马铃薯总产量达9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200元。2016年积极引进定西马铃薯扩繁基地、安定区硕丰马铃薯种植等企业在小岔口、南川区、将台流转8000亩地发展规模现代化马铃薯种植。
草牧业
按照以畜促草、以草带畜、草畜转化的发展思路,全镇完成退耕还林41073亩,荒山工程造林78800亩,大力发展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舍饲养殖,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已初步形成。全镇修建标准化圈舍达2300间,小尾寒羊养殖户累计达2800户,饲养量达到8100多只。养鸡业充分发挥太平村养鸡协会的作用,按照“示范引导,广泛参与,扩大发展,形成规模”的思路,通过协会“六统一、一帮助”的全程服务,采取农户自筹、政府协调贷款、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发展养鸡户64户,养殖总规模达12万只。同时以太平村为中心,向川区小岔口、南川区、将台等村延伸,力争将鲁家沟建成全区“绿色禽蛋长廊”。
项目建设
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立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项目培育支柱产业、以项目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项目建设。近 年来,先后实施了将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央移民搬迁补助项目、南川20兆瓦光伏发电、南川蔬菜恒温库、民祥牧草饲草加工、海阔蔬菜制种育种项目和昌鑫万只肉羊养殖场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非农产业
劳务输出逐渐形成规模。把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市。全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已基本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目 前,全镇输出劳务工3970人,创劳务收入632万元。随着阳芋、畜草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包装、分拣等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镇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近 年来共建成私营企业17家,个体工商户200家,从业人员600多人,实现利税140万元,年上缴税金15.3万元,非农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收入呈现出多极化增长、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社会事业
全镇现有独立初中2所,八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16所,幼儿园1所,村学2所,在校中小学生2983人,在职教职工187人。拥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放射科、中医化验、注射治疗、住院部等多种科室,且医疗设备齐全,中西医手术治疗结合,环境优美的卫生院2所,镇政府所在地街道有市所属变电所1所,敬老院1所,除农技站等镇属七站八所外,另有邮电所、信用社、派出所等垂直和双重管理单位。梯田、道路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入、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工作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取得荣誉
近 年来全镇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被市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被区委评为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先进党委和基层组织建设二等奖;镇上先后被列为“市级文明乡镇”、“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整体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二等奖。
文化建设
鲁家沟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西城遗址位于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关川河西岸,系宋代城堡遗址,是2003年7年5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所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60米,南北长345米,东西墙筑有马面各5个。该城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六月筑成,赐名“平西城”。鲁家沟将台村也因元将扩廊帖木儿、明将中山王徐达在此筑台点将而得名。前境内有省级文化遗址2处、市级文化遗址1处。
美食文化
鲁家沟镇是享誉省内外的“新大坪”马铃薯的主产地,其品质远超其他县乡。鲁家沟镇同时也是畜牧大镇,所产羊肉肉质滑嫩,鲜香不膻,特别是鲜肉用木炭烧烤之后更是美味可口,独具特色。2009年10月17日,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定西市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鲁家沟烤羊肉”已获国家专利及商标注册。所产的大蒜、西瓜远近闻名。特色多样的美食助推了农家乐的发展,目前有农家乐13家,具有鲁家沟特色的农家乐风情一条街已经初具规模。镇领导表示,他们将充分利用炭烧羊肉、“新大坪”马铃薯、“鲁太缘”鸡蛋、放养三黄鸡、沙地西瓜、沙地大蒜的品牌优势,实现“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具有特色和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农家乐发展布局规划;形成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鲜明地域、乡土特色的农家乐系列产品。通过农家乐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太平村
鲁家沟镇太平村位于定西市市区以北40公里处,定靖公路横贯而过。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459户1715人。流域面积为3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42亩,人均5.1亩。现已逐步形成了马铃薯、畜草、劳务、旱作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互为依托、互为链条,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发展链。2011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
太平村自然条件艰苦,十年九旱,这里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达到1600毫米。30年前缺水少吃的太平村人赤脚走的是泥土路,吃的是能苦死无尾目的苦咸水,如今,这里的人一出门就是笔直的柏油马路,家家户户吃上了香甜的自来水,沼气引进了各家的厨房。太平村率先在全区注册了“金定”“新大坪”马铃薯品牌、申请注册了“鲁太缘”牌小鸡蛋商标并通过了农业部产品产地认证、“鲁家沟特色烤羊肉已申请到国家专利。太平村也成了全市远近闻名的蛋鸡养殖专业村。曾先后被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新农村建设中,太平村按照中央、省、市、区各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抓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突出产业建设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强村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人均不到0.5亩稳定在现 在的4亩以上,全村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上,形成了产、销、供一体化的专业市场,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收入1000元;畜草产业特别是养鸡业从无到有,在能人的带动下,成为支柱产业,由2000年的2户1400只发展到现 在的169户30万只,人均从养鸡产业中收入1500元;种植全膜双垄沟玉米3500亩,人均从旱作农业中收入1000元;劳务输出工作基本形成规模,人均从劳务产业中收入500元。现已逐步形成了马铃薯、畜草、劳务、旱作高效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互为依托、相互推动,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经济发展链条。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近 年来,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竭尽全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先后筹集资金5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建筑面积370平方米、框架二层结构的太平村村级综合服务楼和前进的太平扶贫开发成果展览展厅;筹集20多万元建成养殖协会办公楼;争取到70户、投资158万元的易地搬迁项目,建成地下排水渠道1200米,完成集中供水主管道2公里,完成二纵三横三条主干道2公里;建成投资70万元的太平村“五保家园”项目;投资22万元完成成村1公里街道安装路灯25盏;投资100万元的太平村环境治理项目,建成年处理能力达5000吨的鸡粪无害化处理厂,垃圾集中填埋场1处,投放垃圾箱60个;争取20多万元建成健身广场和灯光球场一处。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全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十分注重村级基层建设。一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了村级重大问题决策程序,制定了村社干部考核、值班制度、村级重大问题、重大财务开支汇报审批和集体决策制度等各项制度。三是注重后备干部培养。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组织实施了后备干部储备工程,储备了一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四是重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作用。坚持定期通报情况、参加重大活动、走访慰问等制度,经常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不定期走访慰问贫困党员。有力地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三农”的能力,使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太平人民在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沐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太平人让梦想变为现实。如今,当你走进太平村,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宽敞明亮的乡村民居,错落有致的鸡舍羊棚,到处是一派新农村的美好景象!
将台村
将台村位于定西市市区以北30公里,距镇区5公里处,定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属半山半川区村,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320户1200人,总流域面积15.68平方公里,总耕地8050亩,人均6.7亩,现有承包林地6435亩,退耕还林2576亩。
将台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50万元。该项目在实施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整村稳定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以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产业开发为依托,以畜牧养殖为切入点,以科技扶贫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
干旱少雨是制约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旱作高效年农业三大产业,今 年,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达5800亩,人均4亩,其中新大坪种植面积达2977亩,所占种植面积的51.33%,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中增收1000元。二是畜草产业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种植优质牧草1000亩,发展小尾寒羊养殖户120户,修建标准化羊舍120间,小尾寒羊养殖规模达700多只,发展养牛户70户,修建标准化牛舍70座,养牛140头,新建沼气池50座,走“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并进”的路子。三是依托“双培双带”工程示范点,以马铃薯销售为切入点,吸引外商,代办、分拣、包装、餐饮等非农产业快速发展,组织培训农民技术员500人(次),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四是环境整治项目有序推进。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镇村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
南川村
川村是鲁家沟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定西市市区以北35公里处,定靖公路横贯而过,距陇海铁路、宝兰复线、巉柳高速公路及312国道仅15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下辖12个社(居民点),包括10个川区社,2个山区社,共有农户528户1903人,1006个劳动力,占总人数的53%。全村流域面积28.1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600亩,人均占有耕地4.53亩。全村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7℃,全年降雨量不足300mm,年蒸发量高达1500mm以上。2011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曾先后获得基层优秀党组织、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开展,村内的党组织得到了一定的考验和实战经验,党员队伍也在其中得到了相应的壮大。全村村民在村两委正确领导下,村整体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得了到整体改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得到了全面提升。
近两年来,南川村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村民收入迅速增长显著。同时新农村建设引人注目,道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电视、电话入户率基本上达100%,村庄环境整治走向深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能力较强,富有活力,按照“稳定、发展、创新、和谐”的思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相信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下,南川村的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