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狩川

石狩川

石狩川(Ishikari-gawa)是北海道地区第一大河,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14,330平方公里,是北海道第三长河,仅次于信浓川利根川。石狩川发源于北见山脉中部,流经阿苏市札幌,最后注入日本海石狩湾。石狩川的水量约为14.8立方公里/年,是北海道第二大河流,仅次于利根川。石狩川的名字来源于阿伊努语,意为“自己走来走去”(i-si-kari,“走来走去”的意思)。石狩川曾经在石狩平原上蜿蜒流动,比日本最长的河流——信浓川还要长。由于火山活动,石狩川被熔岩堵塞,改变了流向,最终汇入石狩湾。石狩川流域的景观和人类活动受到石狩川的影响,尤其是佃农的生活,这些内容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缺席的土地所有者》所描绘。石狩川通常一年泛滥两次,河上大型水利工程重工业提供用水,但使流域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河流简介

历史沿革

石狩川是日本大河流之一,也是北海道地区第一大河,故被誉为北海道的“母亲河”。石狩川的源头位于被称为“北海道之父”的大雪山连峰,水流深切山腹,沿西南方向急流而下,穿越上川盆地后,在空知、石狩大平原上几经迂回曲折,而后注入日本海的石狩湾。干流河道全长268km,流域面积1.433万平方公里,居日本第二,年平均流量498立方米/秒,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85.7万kW。石狩川虽然流程短,流域面积小,但支流众多。从上游千沟万壑中流出的山溪小河,构成了石狩川庞杂的支流体系,据统计达1830条之多。其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为空知川(流域面积2662平方公里),河道最长的支流为雨毫川(河长150km)。

自然环境

石狩川流域濒临日本海、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南隔津轻海峡与日本东北地方相对;地势多山,特别是多火山;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暖,特别是冬季时间很长,积雪期达4个月之久。流域内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次年3月的降雪期和7~9月的台风期,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200mm,其中降雪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石狩川多年平均流量为498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13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54.4立方米/秒。石狩川也是日本洪灾多发的河流之一。其洪水灾害多发生在4~5月的融雪期和7~9月的台风期。据记载,历史最大洪水出现于1981年8月,其时全流域平均降雨量为282mm,洪峰流量达1133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达9.23m,洪水泛滥面积达614平方公里。

治理开发

从明治时期以来,石狩川的防洪一般采取堤防挡水、水库蓄水和拦砂防淤的方法,但由于其河道的中下游段蜿蜒曲折,较多地采用了“裁弯取直”方法,特别是在其下游的平原河段。石狩川的防洪史大致分为二个时期。第一期是从明治43年对石狩川进行有组织的河道整治开始,直到1946年结束,主要措施是开挖分洪渠道、降低地下水位和在弯曲河段兴建护岸工程,目的是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稳定河道。第二期是从1952年到1990年的约40年间,由于这一时期内洪泛区内人口密度增大,资产积累提高,故防洪的任务更为繁重。这一时期,防洪的主要措施是修建多目标水库、拦砂坝和环境方面的对策。据统计,到1979年,石狩川堤防总长为597.3km,护岸工程329.1km,坡脚加固工程117.2km,丁坝共41处。石狩川开发的历史几乎就是北海道开发的历史。1950年,“北海道开发法”出台,将河川、道路、农业和港湾等的国家行政权力全部委托给北海道开发局。1951年根据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北海道电力,统一负责全道的电力供给。1955~1960年间,日本开展了第四次水力发电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明确了石狩川水力资源的概况,石狩川总的水力蕴藏量为85.74万kW。建成最早的水电站是王子制纸公司利用支笏湖水作水源的千岁第一水电站,该电站装机1.04万kW,明治43年4月开始发电。据统计,到1988年底,石狩川水系干支流共建成水电站37座,最大出力40.3万kW,占北海道水电出力的28%。石狩川流域内还建有一些较大的综合利用工程,如定山溪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17.5m,水库总库容1.23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万kW;丰平峡混凝土拱坝,最大坝高102.5m,水库总库容0.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5万kW。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