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希
刘太希,江西信丰县大阿人。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9月28日)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庭。病故在潮州府(今潮安区)任上,此后,刘太希家迁赣州市城定居。
生平
刘太希的先辈爱收藏书,家中藏书甚丰。刘楠轩虽然做官40年,但为官清廉洁,故刘太希既无官宦子弟的优越感,也无丝毫纨 子弟气息。刘太希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且得到父亲讲授,经史子集过目成诵。
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刘太希在北京,赶上“五四运动”。在大学生招生考试已经结束之后带着自己的中学作文薄及平日自作的诗词前往北京大学求见校长蔡元培准其入学。蔡元培翻阅其作文和诗词后,当即口授一作文题目。命刘太希在校长办公室按题作文。刘太希提笔一挥而就。蔡元培读罢当即决定破例录入文科预科。
刘太希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还深受当时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林纾、梁启超的教益。刘太希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返回赣州市,曾任时设赣州的江西省第四中学校长。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3月,北洋军阀在江西的直系军阀安徽人好如琢在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支持下,驱逐方本仁,就任江西总司令依附孙传芳。次日1日,方本仁通电辞职,邓如琢就任江西省都督。邓如琢上台为笼络赣人,以刘太希家为官宦之家,又因刘太希在北京大学享有才子之誉,着意委任这位年轻大学生为星子县长。刘太希称“贞固不足以干事”,请求辞去委任但未获准。次年,北伐军攻克江西时,刘太希才获免星子县长职。有了这短暂的从政经历,虽非本人意愿,但此后他又在不同时期被委任过江西省南康县长和福建东山县长。
民国22年(1933年)后,刘太希未再从政。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在全国总动员。刘太希以拳拳爱国之心投入抗日活动,时被授予少将参议衔,实为国防部秘书。他以前从政时结识的军政人士竞约为“诗书清客”。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刘太希亲笔撰写大量诗词激励抗日将士。凡知其驻军防地或通讯所之将领,刘太希皆赠以律诗或绝句,并在诗中嵌入将领之名姓,书成条幅寄赠。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及知名人士陈方等都是刘太希的诗友。
1950年,刘太希赴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定居在香港的熊式辉、陈方诸友重聚,写诗抒怀,见诸报端。他此时始与画家张大千相过从。刘太希的古文修养颇负盛名,1952年应新加坡南洋大学聘请为国学教授,讲授《诗经》、《全本史记》,执教6年。继而应聘为台北政治大学教授,主讲古韵文,开设《诗经》、《左传》、《文心雕龙》、《要籍解题》、《春秋三传》、《先秦诸子学术》、《楚辞》等课程,听课者除中文系学生外,旁听者甚众。其后在台北市各大学,如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及台湾淡江大学等校亦聘刘太希为兼任教授,刘太希遂有国学大师之称。
1987年4月27日,刘太希望作为名书画家与作家被台湾文艺作家协会选为资深优良文艺工作者。
1989年10月29日,刘太希病逝于台北高寓所。其子女遵照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公祭。然而,家祭之日,其生前好友及学生200余人闻讯而至,向刘太希望遗体告别,送行。
文学轶事
当时北京大学学会荟萃,教授云集。研究旧文学的音韵学大师黄侃(李刚)读过刘太希的诗文,感到刘太希是异才,亲自写信嘉勉:“昨夕细读佳文,诚为奇绝,昔日观旧史,言异才宿成才,以为谥美。令观吾子,乃知往记匪虚。虽然,世不易生才,在有才者必宜善自葆爱,日就月将,以成瑚琏之器。”“旋观吾子之广,志趣之坚,实超越流传俗而无算,愿足下自益光大,力希望古人。”黄侃一生对后学者皆热情鼓励,但如此期许的却是没有几个。黄侃对刘太希早年奋发努力,在这封信给了不一般的肯定:“每登堂就席,未尝不汗颜对诸生。不意足下乃在讲座之中,在今后使我不宁矣。”后来,刘太希能诗文出同之上,对旧文学深有研究,颇有成就,与黄侃的指教和影响是分不开的。黄侃曾赠刘太希诗:
尽扫糠继雅声,
眼中吾子快平生。
异才难得宜培护,
祝尔终能绍往英。
黄侃还亲授刘太希《困学纪闻》、《曝书亭记》和《日知录》,希望刘太希能从事清代朴学的研究,但刘太希不在此而选择了诗文创作的道路。
刘太希诗书二绝,早享盛誉。20世纪80年代,他任星子县长时,适康有为游庐山。康有为途经星子县并信宿在县政府,见壁间有刘太希自书所为诗,颇多赞许,引为“少年诗友”。名家于佑任评刘太希诗云:“愈朴而愈见奇,愈奇而愈见其清。”可为刘太希写照。而旅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另一名士曾克评刘太希诗为:“哀音健笔,并世所希”。1972年,台湾省举行书法评审会,有于右任及其他名家会同审定,刘太希名列第一。从此求书者甚众,得刘太希墨宝者莫不珍若吉光片 羽。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书法报刊对刘太希书法亦有介绍,江西省重建郁孤台、滕王阁,刘太希也寄回条幅祝贺。
刘太希与著名画家张大千为30余年交情的挚友。他们20世纪50年代开端在香港相逢,且各有擅长。又是生辰同年,不但成为座上宾,也成了莫逆交。自此起,他们互相诗画应酬不绝。刘太希收藏了不少张大千画,他想起当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张大千相处的情景就说:“那时候,大千每天都摆龙门阵,我要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都是送的从来不卖。”张大千生前有一幅庐山图未能完成,但张大千将另一幅庐山图送给了刘太希,画面题的是“庐山高”。这是1978年,张大千和刘太希共度80岁寿辰的用心之作。他们还共同绘过一幅高士图,由张大千绘景,刘太希绘人物。张大千在此图题词:“太希与予同岁,所作高士秀健。予之泉石颓弱不胜衰病,可慨也!”张大千题诗画句皆即兴之作,而刘太希阅后能记忆。每当他们叙谈时,刘太希辄口育二三首,日久竟达三五百首之多。1983年张大千过世,刘太希事先就有预感。并回溯当年过春节时的张大千向他说:“我衰病不堪,必先你而去,先做挽词给我看。”刘太希说他当时就感到此是不祥的谶语。刘太希认为张大千画艺固是绝艺,而且题画也好,不论是文笔或是书法,都自成一格;为人轻财仗义,更有容人之量,因此也才能成其大,成为绝世奇才。
刘太希不仅诗书俱佳,且题画文思敏捷,落笔快速,而文辞布局更是恰到好处,画家求画者络绎不绝,刘太希直到去世前夕仍能挥毫不倦。刘太希一生写有大量的诗、词及杂文稿,分别集成《无象庵杂谈》、《千梦堂集》、《太希诗文丛稿》、《竹木史》等。由于刘太希早先受法濡於经书传诗文,加上本性澹泊闲雅,所以一生求知不慕名利,因之在他的书画上,一切自然之态运之,不管是人物、佛像或是山水画及画上题字,均出尘不俗,用笔孤雅恬淡,字里画里,无形中发出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使望之而赞叹,受之者莫不视为为瑰宝。其书法二行草,运笔多以中锋清刚的力量,使人看了方知书法和然是位执拗于自己所欲进行的空间里。刘太希对于自己的文艺成就却从不愿意置评,倒是在自题画像中,用“错公”笔名写诗自嘲,其诗云:
从来六凿溷天游,
大觉空明海一讴,
此老生平事事错,
南溟双过一年秋。
字里行间透溢出心灵深蕴的一股由衷的隐情。
刘太希在大学任教数十年,退休后仍不断培养博士研究生。他80岁后有诗示诸葛亮生云:“衰迟自分同残烛,犹愿余光照后生。”真可谓发自肺俯之语,献身教育至老不息。退休后偶弄盆栽,寓意仍在教育。他自赋诗云:
文章游戏从吾好,
岂为身名始读书,
乱世残生容浪掷,
广搜兰蕙慰桑榆。
参考资料
刘太希.中国收藏网.201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