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图事件
1986年12月17日—18日发生在前苏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的一起重大民族抗议事件,又称作杰勒托克桑事件(哈萨克语:Желтоқсан көтерілісі)是当时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下令撤销时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金姆哈梅塔·阿赫梅多维奇库纳耶夫的职位,并代之以一位俄罗斯人戈那迪·科尔宾。
一些哈萨克族学生走上街头抗议示威,很多群众也加入进来,但不久即遭到武装军警袭击,酿成流血冲突。整个事情由抗议演变为骚乱,整个事件中有2人被打死,近200多人受伤。
名称来源
“阿拉木图事件”的名字来源于事件发生在阿拉木图;别称“杰勒托克桑事件”则是因为“杰勒托克桑”是“Желтоқсан”的音译,是“十二月”的意思,所以该事件也称作“1986年12月事件”。
事件背景
哈共中央
1986年12月16日,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全会在阿拉木图召开了创纪录的短会。与会者只用18分钟,便一致同意解除领导哈萨克斯坦几近30年的金姆哈梅塔·阿赫梅多维奇·库纳耶夫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又一致选举苏共中央提名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党组织领导人盖纳季·瓦西里耶维奇·科尔宾接替他的职务。
库纳耶夫
金姆哈梅塔·阿赫梅多维奇·库纳耶夫,1912年1月12日生于阿拉木图的职员家庭。哈萨克族,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毕业,当过钻床工、技师和车间主任,巴尔喀什炼铜厂所属科乌布拉达矿矿长和总工程师,里捷尔斯克矿矿长和列宁诺戈尔矿井管理处主任。作为一个生产的天才组织者和精通业务的专家,他被任命为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部长会议副主席,后来又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论文答辩通过后,他成为技术科学博士、加盟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而后又成为该科学院院长。八枚列宁勋章和三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表明他对加盟共和国、对全苏功勋卓著。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哈萨克斯坦,在哈萨克共和国他的名字老幼皆知。
会议决议
哈萨克族党员代表们是在哈萨克斯坦党中央全会上才知道,共和国要换新领导了:苏共中央组织党务工作部部长拉祖莫夫斯基宣布库纳耶夫辞职——当然是“本人申请”,并代表苏共党领导人和党中央委员会推荐科尔宾任哈萨克共和国党的第一书记。与会者当然也就遵守党的纪律,唯命是从地投票通过了推荐的人选。但是,正如在此之前提到的完成这一程序的18分钟,破坏了哈萨克斯坦的安定局面,推动了类似事件后来在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发生。
事件过程
燎原之势
事件的发生发展非常突然而迅速。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86年12月16日,而17日一早七八点钟,党中央大楼前的广场上便出现了第一批青年人,主要是首府高校的学生,约两三百人,打着反对中央全会决定的标语,对选举科尔宾表示不满。
1986年12月17日11时30分游行示威者离开广场,奔向城市各街道。13时30分青年队伍突破卡车筑成的路障,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时游行队伍已增至5000人。没有参加环城游行的好奇的路人也开始在广场聚集,很快又出现了“援军”:一大队青年从和平街方向向广场涌来,从哈萨克大学也来了约600人。他们一字一顿地喊:“阿乌耶利别科夫,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游行者举着标语牌:“列宁同党在一起!”“我们——为哈萨克斯坦!”
许多人原以为这是支持改革的例行群众集会,但是另外的标语——比方说“库纳耶夫在哪里?”——推翻了最初的想法。游行者要求库纳耶夫出来见他们,就艰苦的生活条件、住房困难、使用本族语言范围受限等问题向他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用哈萨克语和俄语书写的口号中:“任何民族不得有任何特权”“要尊重列宁的民族政策原则!”“列宁思想万岁!”“共和国应有自己的领袖!”游行的人们手无寸铁,他们举着列宁像,唱着民俗音乐。在事件发展的这个阶段并没有出现对其他民族的攻击;没有号召推翻国家制度,也没有出现流氓行为。
冲突加剧
军警接到了封锁广场的命令,不准进出。新来的游行队伍企图冲破封锁,进入广场,于是发生了小冲突。广场内的人帮助新来的队伍冲破封锁,紧张的局势便出现了。内务部长沃拉索夫下令将全国八个城市的内务部特种部队派往阿拉木图。部队来到广场,装备是防弹背心、钢盔、盾牌、警棍。两辆专用车上还有专用装备——烟幕弹、信号弹、催泪瓦斯“稠李树”。同军人一起的还有一组执勤犬。
从15时到17时,哈萨克斯坦党中央执行局的成员卡马利坚诺夫、缅恩德巴耶夫、穆卡舍夫、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一直都站在广场观礼台上。他们呼吁集会群众解散,但回应的是一片嘘声和口哨声。雪球和冰块飞上观礼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穆卡舍夫向集会群众讲话,他说游行群众提出的要求是没有道理的,号召大家解散。
这一切都没有起作用:集会者侮辱保卫观礼台的士兵和军校学员,抢他们的帽子。民警从人群中抓了那些带头闹事的人,群众又企图把他们抢回去,于是便开始了肢体冲突。士兵接到命令把人群赶出广场,但群众向他们投掷石块、砖头、灰泥块。有人受伤了。
此时,观礼台上的卡马利坚诺夫、叶利米索夫、巴萨罗夫一个接一个地呼吁集会者散去,警告说不然将使用武力。一些著名的文化活动家也发表了讲话。但这一切全没奏效。人群谁的话也不听,只坚持一点——赶走科尔宾。所有要求的实质归于一点——让哈萨克族取代俄国人做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有人呼吁让库纳耶夫回来,建议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卡马利坚诺夫进共和国领导班子。
愈演愈烈
集会群众同护法机关的冲突渐渐地演变成残酷的恶斗。而后在广场上集会的群众大喊大叫地开始冲击党中央大楼,企图冲垮士兵、民警、边防战士的横队。殴斗愈演愈烈。木棒、钢筋、石块全派上了用场。士兵被迫使用皮带和警棍。疯狂的暴徒烧了几辆汽车,捣毁了两个商店的橱窗。打砸抢的人在增加。
安抚人群的企图没有奏效。双方都有人受伤,也没能避免死人:纠察队员萨维茨基——地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被野蛮地殴打致死。16岁的俄罗斯男孩在远离广场的公共汽车上被刺。他对乘务员说了句粗鲁话,站在旁边的人就向他心脏捅了一刀。三天后一位在广场殴斗中受伤的哈萨克族死亡。
媒体反应
1986年12月18日苏联《共青团真理报》这样写道:“昨天晚上和今天白天在阿拉木图,在民族主义分子的煽动下一群学生走上街头,对1986年12月16日通过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斯坦布尔什维克中央全体会议的决议表示不满。流氓,不务正业者和其他对社会不满的人利用了这种情况,与保护秩序者对抗,之后烧毁了食品店,私有汽车,对城市居民进行侮辱和虐待。”
事件处理
抗议青年学生们的命运是悲惨的,1986年12月18日苏联调动了包括克格勃在内的令人恐惧的强力部门进行了镇压,武装到牙齿的警察和安全部队对手无寸铁的示威游行的学生和群众大打出手。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对女青年进行猥亵甚至强暴,在事后进行了波及面非常广的追究迫害行为。大量无辜的学生和工作者被审问和虐待,被放逐,甚至被枪决。
社会影响
阿拉木图事件在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地位时特殊的,尽管其最终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还未有定论,但时任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的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话可以代表人民的心声:“杰勒托克桑事件(指阿拉木图事件)不仅仅是勇气的标志,也是民族国家地位的体现。”
阿拉木图事件之后的五周年纪念日,即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发表了《主权宣言》,从此成为了独立的国家。历史就是如此奥妙,偶然中存在着必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的形式来庆祝杰勒托克桑运动,成为对此最好的纪念。
参考资料
三十年前的今天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今日头条.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