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大帆船
马尼拉大帆船(马尼拉 Galleon)是在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几百年间,西班牙为将中原地区商船载运至菲律宾的生丝、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横跨太平洋输送至墨西哥,从而达成东西贸易联系而建造的贸易船,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航海帆船。这种大型帆船是木制的,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其被称为“中国船”,还因为这种船是西班牙仿照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大型航海帆船、雇佣中国工匠在马尼拉设计建造的,中国造船技术深深烙印其上。一般来说,从马尼拉出航的货物通常需要准备二三个月,其数量很大,且花色品种众多,但仍以中国丝织品为大宗,少则三四百箱,多者1000多箱。由于这个原因,“马尼拉大帆船”也被称为“丝绸之船”。
2024年,位于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举行了“马尼拉大帆船——从亚洲到美洲”展览活动。
时代背景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是世界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或者说“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占据印度西海岸贸易重镇果阿邦(Goa),以及东西洋交通咽喉马六甲市(Malacca),来到大明帝国的东南沿海。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斐迪南·麦哲伦因在葡萄牙不得志,后转向西班牙,经西班牙国王又支持麦哲伦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沿海。这两个国家的商人都把与中原地区贸易当作首要任务,或者说作为牟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渠道。
西班牙政府规定,殖民地只许同共主贸易,不能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是禁止的。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贸易,由王室授予少数商人来垄断,而且主要集中于塞维利亚港。在殖民地指定韦拉克鲁斯港口作为“垄断港口”
发展历程
起源
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同年6月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开辟了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线。此后两地间的大帆船贸易日益频繁。大帆船每年6月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最后抵阿卡普尔科,行程万余海里,历时约6个月(回程系顺洋流直航,历时约3个月)。
西班牙商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galleon),把福建月港运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共和国、智利。马尼拉大帆船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后,就在当地举办盛大的集市,明朝价廉物美的生丝、丝绸深受欢迎,十分畅销。其影响之大,据说,使得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明朝蚕丝为墨西哥的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拥有一万四千名工人,由此可见运抵墨西哥的中国生丝数量是何等巨大。
贸易
这条航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原地区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都在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大帆船载着亚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从阿卡普尔科把这些亚洲特产用大轮车运往其他地方,部分货物甚至转运到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在回程中,这些大帆船运回墨西哥产的银元、银锭、可可子、羊毛等土特产。由于亚洲产品价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挤了西班牙产品。国王菲利浦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商务,于1593年下令限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规定到墨西哥的大帆船每年不得超过2艘,每艘载重不得超过300吨。由此,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进入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商业限制时期,18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经济凋敝,被迫开放马尼拉港,大帆船贸易日趋衰落。1813年10月,西班牙王室下令废止大帆船贸易。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原地区和亚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贸易成果
经济活动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西班牙人轻蔑土著,却拿头脑灵光的华人没有办法。基于经济上的考量,他们不得不利用华人擅于经商的长处,为他们提供日常用品,也牟取庞大的利益。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从明朝运去的棉布很快就成为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必需品。1591年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发现,当地土著居民因为使用中原地区衣料,不再种棉织布,所以下令禁止土著居民使用中国衣料(丝绸、棉布)。1592年,这个总督报告西班牙国王说,大明国商人收购菲律宾棉花,转眼就从中国运来棉布。棉布已成为中国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同样,至迟在1680年代,中国丝绸就已威胁到西班牙产品在美洲的销路。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绸多于穿棉布。到了1637年,情况愈发严重,墨西哥的丝织业都以明朝丝为原料,墨西哥本土蚕丝基本上被消灭了。邻近墨西哥的秘鲁也是明朝丝绸的巨大市场,明朝丝绸在秘鲁的价格只有西班牙制品价格的三分之一。明朝丝绸不仅泛滥于美洲市场,夺取了西班牙丝绸在美洲的销路,甚至绕过大半个地球,远销西班牙本土,在那里直接破坏西班牙的丝绸生产。
贸易顺差
“马尼拉大帆船”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大明帝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因此,正如印度总是短缺白银,明朝则是最重要的白银净进口国,用进口美洲白银来满足它的通货需求。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
货源
“马尼拉大帆船”的货源来自福建省沿海的自由贸易港——漳州月港(以后升格为海澄县),由于它的繁荣,一直有“小苏杭”的美誉。随着贸易的发展,福建商人逐渐移居马尼拉,专门从事贸易中介业以及其他工商业。因此史家评论说,马尼拉不过是中原地区与美洲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马尼拉大帆船”严格说来是运输中国货的大帆船。美国历史学家苏尔兹(WilliamLytleSchurz)在《马尼拉大帆船》(TheManilaGalleon)中指出:“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论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
无论是澳门—果阿邦—里斯本航线,澳门—长崎市航线,还是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航线,当时明朝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16、7、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公元,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到了1765年2月10日马尼拉最高法院检察长向西班牙国王上奏说:“自从菲律宾群岛被征服(1565年)以来,运到这里的银子已经超过二万万西元。”其后,依照德科民(DeComyn)的计算,在由1571年至1821年的二百五十年中,自西属美洲运抵马尼拉的银子,共为四万万西元。这四万万西元(即比索)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原地区。
意义
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的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他认为这种远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影响。从事对外贸易的大明国商人在1638年日本实行闭关锁国后,同荷兰商人一样,甚至比后者更加有效地参加与日本列岛的丝绸和白银的贸易;他们在马尼拉接收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大明帝国始终派人出外经商,中原地区明朝的工匠、商人和货物深入马来群岛每个角落。
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全汉升不无感慨地说:“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课题。近几年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以及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为此而作出的努力,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原地区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货物介绍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装运的货色,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平底帆船运来的。例如,1685年有17艘来自中国的平底帆船到达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这些平底帆船运来的货色,装上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销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原地区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原地区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于是乎,巨额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这种现象,以前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一般人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全汉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开始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全汉升利用大量原始资料,对此进行精深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原地区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费尔南·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说法:“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便是援引全汉升的结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前几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学者弗兰克的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研究1500~1800年间的全球经济,把欧洲国家在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存在的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他写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弗兰克由此得出结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原地区。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争议。当时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讨论。但是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辉煌,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全汉升在《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参考资料
炮击肉搏、群狼战术 :古代海盗如何掠夺?.澎湃新闻.2024-03-17
新加坡观展|从大帆船贸易遗珍,看16-19世纪的文明交流.澎湃新闻.2024-03-17
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新浪财经.2024-03-18
“中国大帆船”如何沟通东西?.百家号.2024-03-17
文明交流的全球化认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民网.2024-03-17
太平洋的大商帆:无法拒绝的中国商品.百家号.2024-03-18
新浪网 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 2006年06月10日.finance.sina.com.cn.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