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糖瓜

糖瓜

糖瓜,又称为“灶糖”,“祭灶糖”,是一种用麦芽和大米、黄米等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糖瓜既是民俗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用的供品,也是北方春节期间的特色食品。其口感比较粘牙,松酥脆甜,流传历史悠久,备受人们欢迎。

糖瓜最早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称为“胶牙饧”,明朝有以“糖剂”祭灶神的记载,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年潘荣陛所作《帝京岁时纪时·市卖》中已出现关于糖瓜的明确记载。糖瓜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精妙工艺的山东莱芜陈楼糖瓜、甘肃临夏河州糖瓜,这两种糖瓜已经成为非遗产品。

糖瓜用作祭灶神的供品,既承载了悠久的民俗文化,也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的祈求。根据民间传说 ,灶神吃了糖瓜嘴甜,人们乞求它多说好话,以求福佑,正所谓“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糖瓜的另一用途,则是祭灶后给人吃,特别是给小儿吃。因为糖瓜很粘,要封小儿口,让不懂事、平日喜好乱说话的儿童在春节期间不讲不吉利的话,也是图个“ 大吉大利 ” 。

起源

糖瓜最早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相关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明朝刘伺《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二十四日以糖剂、饼、泰、枣、栗、胡桃、沙豆祀灶神。以槽草林灶君马,谓翌日灶君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日:好多说,不好少说。”民俗以糖剂祭灶君。据康熙《天津卫志》中记载:“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这是记载天津祭灶传统的史料。乾隆天津县志》记载:“二十四日,备糕、饴祀灶。”表明康熙年间天津地区已开始使用类似糖瓜的“饴”来祭灶。清朝乾隆年潘荣陛所作《帝京岁时纪时 · 市卖》中 “ 日外则卖糖瓜 、糖饼、江米竹节糕 、关东搪 、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铜神马之具也。”已出现关于糖瓜叫法的明确记载。清代张焘在光绪年间其所撰《津门杂记》中记载:“津俗到腊月二十三日晚间,每家送灶神升天,备粘糕饴糖,名曰糖瓜,供之。祝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使用糖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传统流传至今。

口感

糖瓜中心是空的,皮比较薄,吃起来口感脆甜香酥。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不论形状如何,都比较粘牙,黏性很大。传统的糖瓜,不仅黏,而且硬。为了增加口感,人们将之做成中空状的糖棍,外面再撒上一层炒熟的芝麻,这样既防止糖棍互相粘连,又增加了芝麻的香味,吃起来又脆又香。由于表面有一层芝麻,不少地方将这种灶糖称为“芝麻糖”或“麻糖”。

习俗

旧时传统,小年要祭灶神,民间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时,一家人先在灶间摆上桌子,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主人先向灶王爷敬香、磕头,然后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祈求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在这一年中避祸得福,上天庇佑。

制作工艺

传统糖瓜制作工艺

传统糖瓜使用原料为大米和麦芽,大米和麦芽的比例是三比一,即3千克大米兑1千克麦芽。通常每做一次糖瓜,首先准备15千克麦芽,让其发酵生芽后备用,再将45千克大米煮熟,和发酵生芽的麦芽混合,添加200至225千克水,然后用火蒸煮,制得糖稀。把糖稀倒在锅内,用小火熬到刚见拔丝后,用油将铁板擦亮,再把熬好的糖倒在铁板上面,等果露稍微凝固后,取30厘米长的木棍两根,由两个人各执一根,站在相距60cm远的两边,把稍微凝固的糖套在两根木棍上,两人向反方向来回拽二十余次,拽到发白色,将木棍抽下来,将凝固的糖浆做成圆桶形,把糖桶的长边留口捏严。将糖桶吹上气后,揉成1厘米左右粗的长条,用麻绳栓在一个木棍的中间,将另一头麻绳系成圆圈套在脖子上,用一只手拿着木棍,另一只手拿着弄好的糖的头部,将绳子套在糖头上,用绳子系成糖瓜即成。

河州糖瓜制作工艺

河州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青稞和小米,主要制作工艺如下:(1)焖:青稞洗净,保温焖窝,待麦芽发出;(2)蒸:小米上笼蒸透,并不断翻动,冷却凝固成白色麻糖;(3)淋:将麦芽粉碎,与黄米共拌置入淋缸中,小火慢炖,冷却凝固制成生糖(黄色麦芽糖);(4)溶:用生糖做底料,升温溶化,加入核桃仁等辅料,冷却凝固,切成长条,再横切成小块,便可做成多种花糖。如:加入大枣丝,叫枣仁糖;加入花生仁,叫花生仁糖;加入胡麻籽,叫胡麻仁糖。

陈楼糖瓜制作工艺

陈楼糖瓜是用小米、大麦经过发酵,熬制成糖稀,加工成瓜型或呀呀葫芦自制糖葫芦。陈楼糖瓜使用糖藕工艺,即中间32孔的圆柱形糖条,这种糖瓜更薄、更脆,一个糖瓜的重量在三四两左右。糖瓜里面是空心的,布满气孔,中间薄,两端厚,可以用拳头轻易地砸开,混合着麦芽糖和芝麻的味道。制作陈楼糖瓜,首选选用优质大麦、小米,泡麦芽、熬糖稀、炒糖,然后“拔糖”“成型”,即为把熬好的糖稀拔出来挂在木钩上,将糖拔至松软洁白后,由数人配合,来回地拉动合缝,形成“糖管子”,再把糖管截断,用筛子晃动,使其冷却、定型。最后,再把成型的糖瓜表面沾满芝麻,糖瓜做成。

相关传说

糖瓜祭灶王爷

传说灶神是一家之主,专司记录民间小事之神,因而家家户户都有灶王会供灶王像。灶王是小神,不占正厅正堂牌位,仅用一块木板,钉在堂屋灶后的墙上,每天饭前上三柱香,有“灶王爷担不了大供享”的说法灶王像是双人像,带胡子的老头是灶王爷,旁边穿红挂绿的灶王奶奶,老夫妇同享香火,也是诸神中所独有的。灶王神像和灶王,每年更换一次。腊月二十三这天,把旧龛旧像请下来,付之一炬,这叫送灶王爷上天。据说灶王住在每户人家,一家人做了什么事,是善是恶,他都记在心里,到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仿佛灶王是一个监察者,监督着人们的善恶。为了使灶王爷上天多言好事,用糖瓜祭灶王,祈求灶王关照。糖瓜是用饸糖做成的瓜形自制糖葫芦,有大有小,球中空酥,同时还有用饴糖做成的元宝,也是有大有小。有的人家还用黏面蒸制黏糕,意思是黏住灶神的嘴,让他少说坏话。因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惯,二十三这天不论多晚,也要等男主人回家祭灶。灶王龛一年要空闲六、七天,到除夕夜再悬上新龛新像,就叫灶王回宫了。

孙膑发明糖瓜

关于糖瓜如何被发明的,有一个传说,相传战国时期,孙膑庞涓在学艺接近期满时,鬼谷子想试一试二人才艺深浅,就出题测验。题目之一,就是让两人借日常五谷,制作一种食品,要求能浆上来浆上去。庞涓用黄豆做成豆腐,虽然美味可口,但成型的豆腐却回不到浆汁中去;而孙膑则选用麦芽制作的糖瓜,糖瓜遇热又可变成黏稠的糖稀,因此糖瓜可以“浆上来浆上去”,孙膑在测验中胜出。

相关文学

文学作品

《白雪遗音·马头调 》“祭灶”一项中有“俺也买不起糖瓜,俺也买不起年糕。”

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神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曾有关于糖瓜的诗一首,即《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说:“街上越来越热闹了, 祭灶的糖瓜满了街。”

民谣民谚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

一年一个腊月二十三,灶神老爷上西天

文化影响

灶神是古代主管炊事饮食之神,民间称之为“灶王爷”。汉代兼管人间祸福寿天,晋代以后,灶神又成为天地间的督察使,专门监管百姓的日常行为。唐宋以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据《抱朴子内篇》记载,灶神每年上天时要汇报各家各户全年的功过善恶,上天根据报告内容决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所以民间送灶时要用“糖瓜祭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吉祥,下地报平安”,这一风俗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各地,祭灶的习俗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糖瓜虽好,但也不要贪吃哦.光明网.2024-02-02

..2024-02-02

“陈楼糖瓜”,小年的“甜蜜蜜”.腾讯网.2024-02-02

..2024-02-02

今天明天都是小年 为何小年有南北之分?.新浪财经.2024-02-02

全国将举办1.2万余场非遗活动——让年味更浓厚、节日更喜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02

能吃的非遗——糖瓜是什么“瓜”?.澎湃新闻.2024-02-02

“方言岛”与早年腊月二十四祭灶.北方网.2024-02-02

为嘛北方小年在明天?为嘛糖瓜成“主菜”?.新浪财经.2024-02-02

河州糖瓜(饴糖).中国临夏网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