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毛假地豆
糙毛假地豆(学名:Grona heterocarpos),又名异果山绿豆,为豆科假地豆属下的一个种,过去曾被归类于山蚂蝗属。
形态特征
小灌木或亚灌木。茎直立或平卧,高30-150厘米,基部多分枝,多少被糙伏毛,后变无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宿存,狭三角形,长5-15毫米,先端长尖,基部宽,叶柄长1-2厘米,略被柔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3-3厘米,侧生小叶通常较小,先端圆或钝,微凹,具短尖,基部钝,上面无毛,无光泽,下面被贴伏白色短柔毛,全缘,侧脉每边5-10条,不达叶缘;小托叶丝状,长约5毫米;小叶柄长1-2毫米,密被糙伏毛。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5-7厘米,花序总梗密被贴伏的白色糙伏毛。总花梗密被淡黄色开展的钩状毛;花极密,每2朵生于花序的节上;苞片卵状披针形,被缘毛,在花未开放时呈覆瓦状排列;花梗长3-4毫米,近无毛或疏被毛;花萼长1.5-2毫米,钟形,4裂,疏被柔毛,裂片三角开,较萼筒稍短,上部裂片先端微2裂;花冠紫红色,紫色或白色,长约5毫米,旗瓣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至微缺,基部具短瓣柄,翼瓣倒卵形,具耳和瓣柄,龙骨瓣极弯曲,先端钝;雄蕊二体,长约5毫米;雌蕊长约6毫米,子房无毛或被毛,花柱无毛。荚果密集,狭长圆形,长12-20毫米,宽2.5-3毫米,腹缝线浅波状,腹背两缝线被钩状毛,有荚节4-7,荚节近方形。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450-900米的稀疏灌木丛中、山坡草地或溪边。糙毛假地豆是一种喜阳植物。适宜生长在湿润的环境,生长在田埂、路旁或水渠边。在水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糙毛假地豆比周围的禾草植物生长要好。略耐干旱。糙毛假地豆对土壤的要求不苛,只要土质疏松,含有一定的腐殖质,pH值在5-6之间,生长较好;若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磷和钾时,则生长更佳。
分布
假地豆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至澳洲,远至东非及南美洲也有原生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台湾、贵州省、云南省。此外,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糙毛假地豆全生育过程较缓慢,尤以苗期为最。在中国湛江地区,3月下旬播种,4月中旬开始分枝,6月底苗高仅40厘米;7-9月生长相对加快,9月底初花,开花至种子完熟约30天。糙毛假地豆成花量稀少,种子产量低(75-150千克/公顷)。荚果熟后易断落。种子千粒重1.2克,每千克约85万粒。硬粒率约20%。冬季大部分叶片枯落,部分茎枝也枯死。越年气温12℃左右时(3月初旬),茎枝开始萌芽发叶,气温升至20-30℃时,生长加快发旺。糙毛假地豆根系与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关系。生长在疏松透性好的上壤上,即使土层砂砾成分较多,其根系也很发达;生长在干旱、紧实的土壤上则发育较差。它茎枝细软,不很耐荫蔽,易被杂草欺压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糙毛假地豆适宜在排水良好、土层疏松的土壤上生长。种子较小,顶土力差,整地应细碎,覆土要浅(1-2厘米)。除冬季,全年可播种。土温在12℃以上时,种子能顺利发芽。条播行距30-40厘米。每公顷播量0.6-1.2千克,定苗为6-12万株。苗高5-10厘米时,要注意除草,若能施些稀淡水肥,可加速幼苗生长。糙毛假地豆生长缓慢,每年割鲜草次数不宜过多。一年刈割2次,可安排在8月和10月间。刈割后追施氮,磷肥,能明显加快生长。
主要价值
糙毛假地豆鲜嫩枝叶为多种家畜所喜食,其茎枝较纤细,叶薄柔软,地上部分几乎全部可刈割作饲草,利用率高,鲜干草饲用适口性好。适口性很好,但产草量较低。年刈割2次,可获鲜草15-22.5吨/公顷,干草6-9吨/公顷。其化学成分、必需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
糙毛假地豆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以及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等都与众多的优良牧草差不多。值得提出的是,它留给茬地的枯枝落叶比值(按每收1千克鲜草留给茬地的枯枝落叶量计)高,一般为圆叶舞草、异果山绿豆和柱花草的2-4倍。这样大比例的枯枝落叶量,对冬季放牧及改良土壤肥力甚有好处。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长较缓慢,鲜草及种子产量偏低。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